孟加拉国国父(印度的介绍(最好是英文的))

大明星 2023-08-12 21:36www.nygn.cn女明星

印度的介绍(最好是英文的)

你好
我的答案如下
印度地区介绍
国名释义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People and Culture
India is the orld’s second most populous nation (after China). Its ethnic position is plex, but to major strains predominate: the Aryan, in the north, and the Dravidian, in the south. India is a land of great cultural diversity, as is evidenced by the enormous numbe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spoke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lthough Hindi (spoken in the north) and English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and merce) are used officially, more than 1,500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re spoken. The Indian constitution recognizes 15 regional languages (Assamese, Bengali, Gujarati, Hindi, Kannada, Kashmiri, Malayalam, Marathi, Oriya, Punjabi, Sanskrit, Sindhi, Tamil, Telugu, and Urdu). Ten of the major states of India are generally organized along linguistic lines.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 forbids the practice of “untouchability,” and legislation has been used to reserve quotas for former untouchables (and also for tribal peoples) in the legislatures, in education, and in the public services, the caste system continues to be influential. About 80% of the population is Hindu, and 14% is Muslim. Other significant religions include Christians, Sikhs, and Buddhists. There is no state religion. The holy cities of India attract pilgrims from throughout the East: Varanasi (formerly Benares), Allahabad, Puri, and Nashik are religious centers for the Hindus; Amritsar is the holy city of the Sikhs; and Satrunjaya Hill near Palitana is sacred to the Jains.
With its long and rich history, India retains many outstanding archaeological landmarks; preeminent of these are the Buddhist remains at Sarnath, Sanchi, and Bodh Gaya; the cave temples at Ajanta, Ellora, and Elephanta; and the temple sites at Madurai, Thanjavur, Abu, Bhubanesar, Konarak, and Mahabalipuram. For other aspects of Indian culture, see Hindu music; Indian art and architecture; Indian literature; Mughal art and architecture; Pali canon; Prakrit literature; Sanskrit literature.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
首都新德里(Ne Delhi)
位置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面积印度政府称其领土为328.78万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10.27亿
民族全国有11个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卡纳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锡克族。
语言印度的语言异常繁杂,宪法承认的语言有10多种,登记注册的达1600多种。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宗教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30分
货币印度卢比(Rupee),1美元等于42印度卢比。
区号354
印度又名“婆罗多”,“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唯有真理得胜),得名于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十亿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电影王国”之誉,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小麦、棉花、黄麻、甘蔗和茶叶。工业以采矿和纺织为主,还有钢铁、电力、石油、橡胶、煤、火柴等。如按购买力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里,东海岸最大港口加尔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纺织业中心孟买。
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可为三部分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接下来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其它著名的还有王舍城、那兰陀寺等,的旅游项目是参观印度的石窟神庙,那里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
自然地理“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称其领土为328.78万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马拉雅山区等三个自然地理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喜马拉雅山区年均气温12℃~14℃,东部地区26℃~29℃。
简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和英国之间爆发了普拉西大战,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风俗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
经济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牛奶、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全国耕地面积约1. 6亿公顷,人均0. 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印度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目前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

孟加拉“班加班德湖”号护卫舰的介绍

孟加拉“班加班德湖”号护卫舰是一艘孟加拉国的战舰,是沙特阿拉伯为感谢孟加拉国对海湾阿拉伯国家安全的支持,而提供资金资助孟海军建造现代化战舰。

日本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成功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16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围的土地作为对参战武士的封赏,而他自己做坐镇宁波继续展开对印度和南洋诸国的征服行动。

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攫取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朝鲜半岛确立殖民统治。1914年日本又夺取了被德国占据的中国山东青岛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把德国以前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以收回山东主权为导火索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一战后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也为日本所得。一战期间忙于战争的欧洲列强在华势力有所减弱,日本和美国逐渐成为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竞争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这时的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与此日本凭借地利上的优势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需要维护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这一具体的局部地区实际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国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加紧在这一地区渗透扩张。其实日本很早就在为侵华战争做准备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旅大地区成立了关东都督府,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为日后侵占中国东北乃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与此俄国将1897—1903年间所筑中东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支线以及铁路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转让给了日本。

日本为管理这一新占领地区设立了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1906年底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7年日本在“关东州”驻扎隶属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一个步兵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队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将原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升格为“关东军司令部”。4月12日关东厅和关东军司令部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至此日本实际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国东北的行政、经济、军事、特务机构。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屡屡得手使日本野心越发膨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被称为大陆政策的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基调逐渐成形第一步占据琉球、台湾;第二步占据朝鲜半岛;第三步占据中国东北;第四步侵吞中国;第五步征服东南亚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对此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东亚,欲征服东亚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那么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区呢?事实上日本在一开始并没明确“大东亚共荣圈”所包含的范围。日本为什么在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概念时并不明确其范围呢?这是因为日本深知“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会破坏其他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当时正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对美、英等国开战的准备。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所发动的战争吸引了美、英等国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与美、英等国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到了1940年日本开始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下列地区朝鲜、“满洲国”、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了战火。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仅仅只抵抗了39天就签订了投降协定。法国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机吞并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一种天赐良机。1940年9月22日驻守越南谅山的法国殖民军遭到日军进攻,在激战一小时之后1万多名法军向日军缴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法属印度支那从此被日本所控制。日军进入东南亚后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国的警惕。日军进入越南后可以从西南方向迂回攻击中国的侧翼,从而切断中国抗战获得外部支持的地缘通道。与此进入越南的日军也对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荷兰的殖民地荷属东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构成威胁。日本把自己在东南亚的行动称为是旨在将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解放战争。

当时日本使用了诸多具有煽动性的宣传口号“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没有征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王道乐土”......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一个独立国家,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是荷兰殖民地。当地人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殖民统治。相当一部分东南亚人不仅不讨厌日本,反而把日本视为帮助他们打碎西方殖民主义枷锁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传口号对当时的东南亚人还是很有欺骗性和诱惑性的。二战期间缅甸的德钦昂山、泰国的銮披汶、印尼的苏加诺等人都曾与日本人合作过。这对美、英、荷、澳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实际上已构成了挑战。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上升的时期尽管美国完全确立世界霸权要到二战以后,不过在当时美国实际上就已表现出称霸世界的苗头。美国担心日本可能会征服整个中国和东南亚,那么届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再进一步说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日本甚至可能会对美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觉得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了。美国要求日本限期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展开石油禁运等制裁。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果美国一旦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那么日本的战机、战舰、坦克都会因为缺油而成为摆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按美国所说的那样限期从中国撤军;另一条则是铤而走险夺取东南亚、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的偷袭造成美军阵亡2400人丧生、负伤1250人,美军还损失了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188架飞机。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使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日军横扫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后被誉为“缅甸国父”的德钦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缅甸独立军在接受日本的武装后潜回缅甸与英军作战。正是在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下日军得以于1942年3月8日击败英军并顺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间德钦昂山领导的武装又协助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在日军的扶植下缅甸宣布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并组建了以巴莫为核心的傀儡政权。泰国和缅甸一样选择了与日军合作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泰国没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与日本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泰国由此加入了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向美、英宣战。泰国后来直接参与了日军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并曾与中国远征军交战。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后将被荷兰殖民者关押的民族独立运动人士苏加诺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苏加诺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苏加诺则将日本视为打碎荷兰殖民枷锁的帮手。太平洋战争期间苏加诺亲自走街串巷呼吁印尼民众参加各种军事设施的建造工程以协助日军。事实上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苏加诺在多年后的自传中写道“日本结束了荷兰的殖民统治。这是事实,也是巨变的开始”。其实印尼人只不过是想借日本的人结束荷兰的殖民统治。像苏加诺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最终目的是要使印尼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而这显然是与日本方面的诉求对立的。日本尽管打着要把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样的幌子,可实际上不过是要取代原来的殖民者成为亚洲各国的新统治者而已。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东南亚民族独立人士最终注定是要与日本分道扬镳的。

泰国的銮披汶政府对这点就看得相当明确谁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上风就是自己的盟友。东南亚人其实不过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间两头下注使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见到日本大势已去的泰国、缅甸又倒向盟军对日军反戈一击。当时紧邻东南亚的印度实际上也与此颇为类似。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不仅切断了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而且也获得了向西进攻印度的基地。当时的印度已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了两百多年。在此期间印度人曾发动过多次争取独立的起义。

英属印度并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国划等号(英属印度在地理范围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尽管号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实际上古代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纵观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被征服的 历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来民族征服了土著民族,然后又不断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实际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过程中叠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政权。

事实上恰恰正是英国人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随着印度人民族主义意识的萌发也使他们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产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抵抗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尝试。这次尝试失败以后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更多开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后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大量征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

英国殖民当局为平息这种矛盾就承诺在战后将给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等到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却并未兑现自己的诺言。英国殖民当局非但不打算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反而还变本加厉增强了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镇压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军队及其率领的廓尔喀士兵在阿姆利则向手无寸铁的印度示威群众开枪扫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认为有约1000人死亡)。阿姆利则惨案直接诱发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人开始拒绝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绝在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甘地号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并拒绝向殖民当局交税。在甘地号召下印度民众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在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断有成群的农民加入甘地的队伍。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等地相继发生反英起义。英国殖民当局为此逮捕了近3万人。

1939年9月2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印度国大党趁机提出以英国撤出印度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方面拒绝了国大党提出的这一决议,随后印度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首相东条英机想趁机一鼓作气打进印度。这时英军主力正忙于在欧洲与德国作战,所以实在无力分兵在亚洲与日本较量。英军在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已屡屡败于日本之手,所以英国对能否守住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其实是心里没底的。

英国在这种形势下只好主动与国大党达成妥协。英国试图以此换取印度人帮自己在亚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国、日本等法西斯轴心国制定了一个会师中东的计划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在陆上攻击英属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强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终德、日两国通过在中东会师使中、苏这两个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实现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两国实现中东会师的重要一环,这时日军的兵力却被中国战场所牵制。中国的正规部队先后组织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尽管这些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行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所不能承受的。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不得不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罗斯福这番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军在占领缅甸时就曾一度遭到过中国远征军的重创。在没能完全控制缅甸的局势之前日军其实是腾不出手来打印度的。

等到日军基本控制缅甸之后实际上已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尽管这时英国身为印度的宗主国正忙于应对欧洲战场,美国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协助英国驻守印度,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在缅甸失守后也退入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英国在得到美国和中国的增援后已大大强化了印度的防务。这时日军一方面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一方面又要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威胁,况且东南亚的占领区也都需要分兵驻守,如果再要分兵进攻印度实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风头正盛的日本就这样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等到1944年盟军都已准备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时日本反而对印度发动了进攻。这时的战局实际上已在朝着对日本不利的方向在发展。日军也意识到盟军即将对自己发起反攻,所以就在这时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盟军不是要以印度为基地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嘛,那么日军就决定抢在盟军动手之前先进攻印度。1944年3月日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发动了进攻,这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强弩发射出去的箭到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强大的力量到了满负荷之后也会逐渐变得虚弱不堪。日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以日军所能用于进攻印度的兵力已相当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军在赢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之后已夺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在中太平洋展开攻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陆军上将自澳大利亚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发动跳岛作战。

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实际上是日军在占据于己不利的形势下放手孤注一掷的豪赌。分身乏术的日本其实已没能力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驻缅甸日军第15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跨过了缅甸与印度的边界。英军这边的指挥官蒙巴顿闻讯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防御战线,而且蒙巴顿还提前占领了英帕尔地区。这使日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进攻印度的日军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们的后勤补给线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

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地形上的困难严重阻碍了日军的推进,更会造成后勤辎重的运输困难与不及时。由于日本在印度没有任何补给点,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而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导致日军的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牟田口廉也针对这点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战”计划10万日军是赶着一大批水牛和羊进入印度的。这样牛羊不仅可以用来驮运粮食、弹药、药品等军需物资,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全军官兵的口粮伙食。

使用牛羊运输军需物资既不像使用机械运输那样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运输成本上也比机械要低廉得多。这个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仅古代战争中不乏这种用牛羊进行运输的例子,而且英军也有用水牛进行运输的经验。如果这个方案真的可行的话,那么日军的后勤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事实上牟田口廉也一开始的计划比这还要疯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来进行运输的。那么具体的进攻方案又是什么呢?对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么胜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前线指挥官只需要根据自己眼前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即可,至于牟田口廉也自己作为最高指挥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此言一出让第15军的各级军官目瞪口呆。也许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没把英军的抵抗计算在内,也许这次行动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会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军而已。牟田口廉也为这次行动只准备了20天左右的补给。如果日军只是徒步行进走到目的地也许20天的补给也就够了,问题是在英军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标吧?

牟田口廉也不仅忽略了英军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一旦雨季到来之后沿途的河床会立即变得汹涌起来,届时日军的推进势必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日军为争取在预计来临之前结束战役就从一开始就发起了迅猛的攻势日军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英军将领蒙巴顿一度在危急形势面前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恰在这时中国远征军也正在发起收复滇西缅北的战斗。

日军在这种多方牵制的局面下攻势顿减。英印联军得以把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连走路都已成了问题,更何况日军还是带着辎重来作战的。本来为后勤补给准备的30000头牛羊这时不仅没派上用场,反而大大减慢了日军的推进速度这些牛羊成为了盟军空中力量的最佳轰炸目标。许多驮运物资的牛羊在炸弹落地后因受到惊吓而四散奔逃,结果日军的可用物资反而大幅减少了。英军方面并没盲目反击,而是将部队收缩在英帕尔和日军决一死战。

到后来日军士兵不仅手上的枪弹不够,而且口粮也是越来越少。雨季到来后日军内部又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多种疾病。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之后日军在英帕尔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从此日军就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尽管日军对印度的进攻最终失败了,不过日军在这一过程中也还是占领了一部分印度领土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英帕尔地区曾一度被日军占领。尽管日军后来由于作战失利而撤出了这些地区,不过日军在占领这些地区时曾在当地建立过伪政权。

日本在占领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等煽动性口号,而在进攻印度时也试图利用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进独立运动家钱德拉·鲍斯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钱德拉·鲍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有四万五千人的印度国民军作为武装力量主要由轴心国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组成。

当时处于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马来亚、缅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侨民也自愿加入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在国际上只有日本、德国、汪伪国民政府、意大利、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泰国、缅甸巴莫政权、伪满洲国、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轴心国及轴心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承认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英帕尔战役中印度国民军也配合日军展开对英印军的进攻印度国民军在战斗中对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还曾一度从侧翼包抄了美国的军队,随着日军撤退之后印度国民军在英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击下最终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读了投降诏书,3天后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钱德拉·鲍斯在台北坠机身亡。这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已摇摇欲坠。1946年发生的印度皇家海军起义给了英国在印度行将就木的殖民统治的致命一击。1947年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转型成为共和国。

孟加拉的简介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简称孟加拉国,南亚国家,位于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区一小部分与缅甸为邻,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并在北方边境尚有大量飞地,全国总面积为147570平方公里。

孟加拉的少数民族大约有18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吉大港山区。这些部落民族依旧沿袭着他们的传统文化特色。居住在孟东北部希尔赫特与印度接壤的地方的卡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新郎在结婚之后要到新娘家里生活,祖先的财产只传给女儿,子女要跟随母姓。

由于孟加拉国属亚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多雨,棉布衣服很受欢迎。孟加拉国妇女传统服装是纱丽。在农村不论婚否,妇女都穿纱丽,在城里已婚妇子穿纱丽,示婚姑娘则多穿衣裤。孟加拉国的男子上班通常只穿一件衬衣和长裤,有时会见客人则穿轻便套装。在正式社交场合穿着较为讲究,多是西装革履。

扩展资料

区域位置孟加拉国国土总面积约为14.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50公里。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濒临孟加拉湾。

地形地貌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平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最高的山峰是凯奥克拉东峰,高1,229米。

气候特征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湿热多雨。全年分为冬季(11月~2月),夏季(3月~6月)和雨季(7月~10月)。年平均气温为26.5℃。冬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最低温度为4℃,夏季最高温度达45℃,雨季平均温度30℃。

水文分布孟加拉国被人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是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国家之一。水道纵横,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的10%。沿海多小岛和沙洲。

孟加拉是恒河的入海口,有大小河流230多条,内河航运线总长约6000公里。全国约有50至60万个池塘,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4个池塘。主要河流水系有博多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贾木纳河),梅格纳河,卡纳夫里河,提斯塔河等。

克什米尔争端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克什米尔的全称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面积17.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86万人,传统首府是斯利那加。该地区南部属于印度管辖,北部属于巴基斯坦管辖,两国均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其实克什米尔问题与巴以问题都是难解难缠、基本是无解的一道方程题。那么,印巴分治是如何产生的?又怎样引起的克什米尔问题?这么些年为什么至今没有解决?

分治的出炉

大家知道,最早染指印度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紧随其后的是荷兰、英国和法国,但经过多番较量,最终胜出的是英国人,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的英属印度包括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近乎全境,还曾一度包括亚丁、缅甸、英属索马里兰和新加坡。经过二战的巨大损失和美国的借机打压让英国国力迅速下降,已经无力维系其殖民统治。

到了1947年,英国不得不放弃曾经被比作维多利亚女王冠上一颗珍珠的南亚次大陆,最大的一块殖民地印度,就在这时英国搞出了一个蒙巴顿方案,使这最大的殖民地由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变成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印巴分治”。其实质是英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盾制造的分裂,使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矛盾的基点

之后的领土争端和区域冲突,一切皆因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民族矛盾而形成。这就是印巴分治的矛盾基点。印度绝大多数是印度斯坦族和锡金族,是印度本土民信仰印度教和锡金教。而巴基斯坦更多的是中亚血统,包括最早侵入印度的外来民族雅利安人和中亚人,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从莫卧儿帝国强迫印度本土人改信伊斯兰教开始,这两种民族和宗教就结下深仇大恨。

圣雄甘地一直希望印度成为一个涵盖各民族的“大印度”国家,但在利用制造矛盾高手的英国人面前,甘地的愿望就成了小儿科,他没有办法化解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也无力阻止全印穆斯林联盟在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所以英国和甘地都不得不面对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默认独立后的印度分裂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蒙巴顿方案实施后致使两族仇杀达到高峰,就连圣雄甘地也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到了1951年,七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迁往巴基斯坦,近九百万印度教徒迁往印度。

说了半天印巴分治到底是怎么与克什米尔扯上关系的呢?因为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如此近八成的民众为穆斯林的克什米尔理应归属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地区的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掌握着这个地区的行政大权,而且方案又允许克什米尔土邦可自由选择归属。这样问题就来了,占大多数的伊斯兰民众想归巴基斯坦,而克什米尔土邦先是举棋不定,后又想归印度,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特殊情况,让克什米尔的归属没有了定局,也就成为了印巴分治的焦点。

位置的重要

克什米尔对印巴还说都很重要。克什米尔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这里虽是高原,但土壤肥沃,适合农耕。,这里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四国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印度对此非常看重,当年的尼赫鲁就想出兵占领这里。

而巴基斯坦在围绕这块土地的争议中,也不毫不示弱。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等领导人就认为,巴基斯坦国内的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巴境内的水大多取自境内河流,而境内主要河流的水都源于克什米尔地区。所以,在巴基斯坦看来,坐视印度占领克什米尔,那就等于把水资源和自家的农业交给了别人。

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印巴双方明争暗斗,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并加紧军备,随时准备武力争夺。,在印巴分治之初,克什米尔本是中立的,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就是说在英国人没有明确把克什米尔划给谁的时候,克什米尔一直由掌握此地的土著王公辛格实际控制。

土著的摇摆

辛格的权力是花钱从英国人那里买到的,他自己信仰的是印度教,可他管的地方有近八成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民族与宗教信仰让他们上下有着天然的隔阂。本应注意缓解这些矛盾的辛格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加征赋税,导致民怨沸腾。

而面对印巴双方觊觎的目光,辛格犹豫起来,他知道,没有了英国人的支持和保护,自己独立是不可能的,必须与他们搞好关系来求生存。他是这样想的,但并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在克什米尔境内就发生了小股民众叛乱。辛格派兵镇压但却遭惨败。

惨败之后的辛格方寸有些乱了,他发现靠着自己力量无法镇压这些叛乱者,就决定向印度求援。辛格的举动让正中想要出兵克什米尔尼赫鲁的下怀。于是,尼赫鲁毫不犹豫地出兵克什米尔进入首府斯利那加,事实上以武力占领了克什米尔。

尼赫鲁知道巴基斯坦不会坐视,于是在公开场合坚称克什米尔境内的叛乱是巴基斯坦政府暗中指使的。尼赫鲁的言论让印巴关系急剧恶化,当得知印度已经出兵克什米尔并进入首都后,巴基斯坦高层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出兵克什米尔,与印度决一死战。

无果的斡旋

就在印巴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还未完全离开的英国当局想从中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英国人本以为通过他们裁决可以让印巴双方都满意,于是就提出了让克什米尔搞独立公投,让民众自己决定未来。

巴基斯坦非常赞同这个意见,因为它在这一地区的穆斯林占近八成。可是印度坚决不同意,赫鲁认为,克什米尔是自愿加入印度的,辛格是这一地区的全权代表。印度反对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他已经实际控制了这一地区,凭什么还要搞全民公投。

巴基斯坦在出兵问题上对英国非常不满,因为在印度军队刚进入克什米尔的时候,真纳就要求巴军也进入,可是,巴军统帅根据以前的惯例,先向英国在印度的最高军事长官征求意见,却遭到了反对,巴军便终止进一步行动。真纳对此十分不满,他觉得这让巴基斯坦错过了进入克什米尔和驱赶印军的最佳时机。

英国人的协调两头不讨好,让印巴对峙搞得焦头烂额,之后又寄希望于联合国出面仲裁。而联合国也采取了一种模糊而谨慎的做法,这在针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第47号决议上体现十分充分。根本就没有明确克什米尔的归属,这种做法让印巴双方摸不着头脑。而且联合国调查组还不断强调双方要克制,争取和平解决,究竟如何和平解决,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

如此一来,让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剑拔弩张的印巴,早就想通过武力一分高下了,至此,斡旋无果兵戎相见。巴基斯坦军队与地方民兵一起进占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把英国人卖给他们的新式武器,都用到了与巴军的对峙当中。打此开始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一直到现在。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本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他们会在印度干预下选择分裂

自从莫卧儿王朝灭亡后,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了几百个独立的土邦国。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从属的关系,常常为了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当时的南亚次大陆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18世纪,英国殖民者用先进的火器将南亚次大陆统一,并于1858年正式建立了英属印度。

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殖民解放运动。英属印度得到解放,被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在几十年后,巴基斯坦又再度分裂,孟加拉国又独立了出来。

(蒙巴顿旧照)

那么,既然已经不存在殖民的情况,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又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他们还会分裂呢?

1947年8月,蒙巴顿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巴基斯坦国和印度联邦以及王公土邦三个部分。其中,巴基斯坦的国土包括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人口共有7000万,但却只分得了原英属印度约两成的国土面积。相应地,人口有两亿的印度,却分得了原英属印度的绝大部分土地。

在进行分治后,印巴两国在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双方于1947年和1965年两次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不过由于联合国的介入,印巴的冲突雷声大雨点小,双方的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眼看打不倒巴基斯坦,印度便开始从其他地方入手来解决问题。

在蒙巴顿的分治方案中,巴基斯坦实际上是由两个行政区组成的。第一个区域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向,也就是西巴基斯坦。第二个区域是在印度正东方向的一小片土地,叫做东巴基斯坦。两个巴基斯坦之间相隔了近2000公里,沟通交流十分不方便。

并且最重要的是,东西两个巴基斯坦除了都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之外,基本没有任何的共同点,就连民族、语言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这两块土地其实是被英国人强行组合在一起,拼成的一个国家。

(蒙巴顿和印巴领导人)

在分治方案通过后,大量西巴基斯坦人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前往了东巴基斯坦。而东巴基斯坦的土著人,开始感觉自己遭到了歧视,有了一种二等公民的挫败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巴基斯坦人多次就这个问题与西巴基斯坦进行交涉。但西巴基斯坦当政者却始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但凡在东巴地区出现暴乱,西巴只会以武力的方式进行镇压。久而久之,东西巴基斯坦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了。

1971年3月,忍无可忍的东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独立,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西巴基斯坦派出军队对“叛乱者”进行镇压,东巴基斯坦地区一片混乱。

1971年11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趁着混乱直接对东巴地区发起了大举入侵,第三次印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本来只是在东巴的局部战争,但一个月后就演变成了全面战争。印巴双方在这场战争中打出了真火,联合国叫停也失去了作用。

到12月,印军攻下达卡,东巴基斯坦守军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实际上,印度之所以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既不是为了侵吞东巴基斯坦,也不是为了克什米尔地盘归属问题。印度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孟加拉建国,分裂巴基斯坦,削弱巴基斯坦的力量。

(印巴战争)

1972年1月,孟加拉共和国在印度的帮助下正式成立。此后,巴基斯坦总统布托释放了西巴基斯坦的“叛乱头子”拉赫曼。拉赫曼回归后当即出任了孟加拉国总理,他也被认为是孟加拉的国父。

在孟加拉国独立后,南亚次大陆各国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

孟加拉国和帮助自己立国的印度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但由于锡金的悲剧在前,孟加拉国实际上也在刻意保持着同印度的距离。两个国家算不上是进退一致的盟友,但相处得还算愉快。

至于在与巴基斯坦相处的问题上,孟加拉国还是有所保留的。巴基斯坦在1975年正式承认了孟加拉国的独立地位,而孟加拉国只是不咸不淡地保持了沉默。

两国目前的关系算不上敌对,但基本也没有什么来往。在印巴冲突频频爆发的时候,孟加拉也是始终保持着中立的姿态,不参与两国之间的任何事宜。

或许对于分手后的两国来说,互不打扰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

缅甸是怎样立国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英国于1824年至1885年间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7月,因经济形势恶化,缅甸全国爆发游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1997年改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人民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1988年9月23日,国名由“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缅甸联邦”。 二、缅甸远古历史 5000年前,缅甸的依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将缅甸分成两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以南为下缅甸。但缅甸族(缅人)是不是缅甸的土著居民。 缅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亚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纪,楚国人庄蹻入滇,扩地数千里,沟通了中缅之间的交往,举世闻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开通。缅甸这时有了部落国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国。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后的南岛人的后裔。 公元前后,中国哀牢(濮、闽濮)人分两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据了今柬埔寨和老挝,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进入泰国和缅甸,在缅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进入缅甸的孟族居住在锡当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后,青藏高原的藏缅人的一部分顺山势南迁缅甸。公元3世纪,缅甸族(Burmese)的一支骠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骠国,以卑谬为都城。802年,骠王派使臣来到唐朝京城长安,表演缅甸古乐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骠国被同为藏缅系的南诏国灭亡,骠人四处逃散,逐渐与叫栖一带的同族人缅族融合。 与骠国并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国(Thaton杜温那崩米国)。573年,直通国的两个王子Thamala、Wimala兴建庇固(勃固)城,之后发展成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骠国灭亡后,孟族王朝统治了整个下缅甸,直到十一世纪。 三、缅甸古代历史 11世纪初,定居叫栖一带的缅族,吸收了骠国、孟人、南诏、掸人的先进文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了蒲甘王国,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国王阿奴律陀(Anurudha)统一缅甸全境,成为缅甸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蒲甘王朝历代国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罗----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罗多----那罗帝因迦---那罗波帝悉都----醯路弥路----迦娑婆----乌婆那----那罗梯诃波帝----苴----邹聂----那罗梯诃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双版纳设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两个大臣由此南攻缅甸,灭了浦甘王朝。 于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东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掸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对峙状态。1386年,两个王朝间爆发战争,史称四十年战争,国力消耗殆尽。1539年勃固王朝为东吁(东坞、东固、Toungoo)王朝所灭。1555年阿瓦王朝也为东吁王朝所灭。 15世纪末,原先逃到锡当河流域东吁(仰光-曼德勒之间)一带躲避战乱的缅族,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力量。东吁缅族首领明吉瑜宣布脱离阿瓦王朝,自立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达彬瑞蒂正式建立东吁王朝。在达彬瑞和继任的第二位国王莽应龙在位期间,东吁王朝历多次南攻北伐,终于实现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1546年迁都勃固。 东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达彬瑞蒂---莽应龙---莽应里---良渊候---阿那毕隆---弥利提波---他隆---平达格力---白莽---那罗伐罗---弥丽 提----娑尼---达宁格内---摩诃陀摩耶娑底波帝。 东吁王朝因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暹罗(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战而耗尽了资源。16世纪末,暹罗联合反叛的孟人包围了勃固,东吁王朝联合阿拉干国(今缅甸若开地区和孟加拉国南部),才得以解围。 1599年勃固城于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占领,东吁王朝被迫迁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占,东吁王朝灭亡。 四、缅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之间)的缅族首领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讨伐孟族人,终于实现了全缅甸的统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国王波道帕耶(Bodapaya)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1824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军从印度由陆路向缅甸西北部进攻,被缅军统帅班都拉重创于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区,迫使英军全线溃退。1826年,英军走海路从仰光登陆,一路攻城夺池,攻占缅京阿瓦附近的杨达波村。缅王被迫议和,放弃对阿萨姆、克车和曼尼坡的宗主权,将若开(阿拉干)及附近岛屿划归英国管辖。 1852年,英军第二次侵缅,占领缅甸南部沿海,将勃生、勃固、若开、德林达依合并为缅甸省,归属印度联合省管辖。 1885年英军第三次侵缅战争,轻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锡袍王。英军继续北进,随即占领了整个上缅甸。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从此整个缅甸沦为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国将缅甸升格为“自治省”由英驻印度副总督兼任省督。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缅甸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的唯一一次选举中,巴穆(Ba Ma)当选为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国内政治。 日本在1942年占领缅甸。当日本战事逐渐失利时曾同意让缅甸独立,但事实上却仍旧在背后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缅甸国父翁山(Aung San)于是在此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二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翁山则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继承人大钦努(Thakin Nu)的领导下,英国议会终于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 五、当代的缅甸 由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独立后成为执掌政权的政治力量,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自由同盟政府宣布缅甸共产党为非法组织,从此缅甸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开展斗争。这时,自由同盟内部发生分歧,主张同缅共和谈的一派在遭到镇压后,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装行列。,由于缅甸特殊的民族问题,一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也都建立起反政府武装,一时间反政府浪潮几乎遍及全国。 执政的自由同盟内部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分裂为以吴努和德钦丁为首的“努丁派”,和以吴巴瑞与吴觉迎为首的“瑞迎派”。在1958年6月召开的人民议会上,努丁派以微弱优势取得了暂时胜利。事隔三个月,吴努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宣布将政权移交给以奈温为首的军人看守政府。1960年4月,吴努当选为总理,在贯彻其施政纲领时,处处遇到困难和阻力,人民生活不见好转,社会混乱加剧。 1962年,奈温趁吴努政府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管政府。继后,组建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宣布了《企业国有化法令》,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在奈温执政的二十多里,缅甸经济并没有多少起色,反而出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 1988年,奈温在各方压力之下辞职,以苏貌为首的军政府成立了”国家法律秩序恢复委员会”,接管了联邦政府。缅甸的官方名称由Union of Burma改为Union of Myanmar。 苏貌许诺举行多党民主大选,于是160多个政党取得了合法地位,其中以昂山素季(缅甸国父昂山之女)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影响最大。1990年,军政府许诺的全国民主大选如期举行,纲领党改名后的“民主团结党”获票极少,而“全国民主联盟”则以压倒多数取胜。军政府至今还没有交出政权。 军政府于1997年11月改组,成立”全国和平暨发展委员会”,继续执掌政权。军政府于1999年7月再度重新改组,目前军政府的重要领导人物是谭水(Than She)、貌艾(Maung Aye)、钦牛(Khin Nyunt)、温明(Win Myint)等。 参考文献 学说连线

罗兴亚难民潮是怎么发生的

最近,缅甸的罗兴亚难民潮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由于食物和饮用水的缺乏,已有不少难民死于船上,难民中甚至发生因争抢食物而自相残杀的悲剧。

面对这次难民潮,缅甸政府承受了巨大的、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人权组织批评缅甸国内的人权状况,联合国呼吁缅甸给予罗兴亚人以公民身份。,缅甸政府一如既往地回绝了这些要求,仰光街头甚至出现了游行示威的活动,抗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就罗兴亚难民潮向缅甸政府施压。

那么,罗兴亚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2013年11月,缅甸穆斯林与佛教徒冲突最激烈的若开邦,试图了解缅甸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到底是如何看待罗兴亚人的,也想弄清楚为什么缅甸人与中西方媒体眼中的罗兴亚人有着那样大的差异。  

缅甸西部的若开邦,曾经是一个强大富有的独立王国,古称“阿拉干王国”,18世纪后期才被缅甸征服兼并。阿拉干王国自古以佛教立国,强盛时期其领土号称“横跨两河”,即覆盖从恒河入海口三角洲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之间的广大地区,西面包括现在孟加拉国的很大一部分,东面一直到仰光附近。尽管现在的仰光已经不属于若开邦,但若开人仍会骄傲地告诉你,“仰光”的名称就来源于若开语。

缅甸及周边地图。缅甸西部的若开邦为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冲突最厉害的地区。

阿拉干王国与西面的印度孟加拉地区相比邻,双方长期和谐相处。在阿拉干王国的古都妙乌(Mrauk U),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几百年前的清真寺。不过,那个时候,定居在阿拉干的穆斯林人数有限,大多是从事贸易的商人。

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阿拉干被割让给了英属印度。英国人随之实施了沿海农业开发政策,将一批孟加拉穆斯林带到了阿拉干,并以99年为租期把土地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随着农田的大量开发,需要越来越多的田间劳力。,这些租赁了土地的孟加拉人不仅没有雇佣当地的阿拉干人,反而把他们赶出家园,代之以大量雇用孟加拉的农民。当租期到期时,阿拉干的孟加拉人从1826年的3万增长到1925年的22万,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

当时的英国驻阿拉干移民官司马特(R. B. Smart)记录道“阿拉干人正在被来自西边吉大港(现孟加拉国靠近缅甸的港口城市)的移民挤出他们的原住地,不得不向东部迁徙。”

二战时期,为了阻断日军通过阿拉干向印度推进,英军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孟加拉穆斯林组成的部队——孟加拉V支队。,当英国人撤进印度之后,这支武装起来的队伍主要精力并不是抗击日军,而是成了驱赶阿拉干佛教徒的利器。根据缅甸人和英国人的记录,数百个村庄被V支队烧毁,超过10万名佛教徒被杀害,仅边境小镇磨豆(Maungda)就杀掉了3万多佛教徒。说到V支队欠下的血债,若开邦人甚至用上了“种族清洗”这样的词。

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回到缅甸,并要求V支队将抢占的土地归还给阿拉干人。,这些孟加拉穆斯林不仅没有把土地归还原主,反而组建了“穆斯林解放组织”(MLO,后改名为穆斯林圣战党,Mujahid),并联络印度穆斯林的领袖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试图“携”地加入不久后就要从英属印度分离出来的巴基斯坦。这一企图遭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反对,殖民政府的阿拉干行政长官说服了穆斯林领袖,希望他们与缅族、掸族、克钦等缅甸其他民族一起组成缅甸联邦。

可怜的妇孺,老人。希望人们能和平相处。

这是什么钱

  1. 这是孟加拉的流通硬币,面额2塔卡。硬币正面是孟加拉国建国者、第一任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背面是孟加拉国徽。硬币材质是铜镍合金(白铜)。硬币发行时间2010年。

  2. 孟加拉货币在我国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所以孟加拉币在国内的银行皆不能兑换。孟加拉塔卡与人民币无汇率,要通过孟加拉塔卡与美元的汇率来折算,2孟加拉塔卡折算0.15元人民币。有收藏价值,全新一枚在邮币交易市场上价值6元人民币左右。

他说英国才是现代印度的真正国父,为什么这么说

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印度这个国家,南亚半岛本来只是一堆松散的土邦,虽然有过几个王朝统一过印度中部,但始终没有真正统一过半岛,也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意识。就是多亏英国殖民地,侵占了南亚,India这个词还是英国人创造出来的,原本以为是印第安人的。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半岛的奴役统治,激起南亚半岛多次起义,枪杀了很多当地人,他们要独立,甚至一度借莫卧儿末代皇帝名义起义,但都一一失败,莫卧儿末代皇帝甚至给流放到缅甸,南亚半岛却正式变成英国领土,英女皇兼印度皇帝。只是随着二战,英国实力给严重削弱,加上殖民地民族起义高涨,无力再统治,不得不撤走。英国在临走前,留下了蒙巴顿方案,以宗教划分领土和分别建国,留下了极其多麻烦,是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分东巴西巴,东巴在后来的印巴战争中,给分离独立成孟加拉。印度人自诩继承英国人的遗产和传统作风。
二战之后,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通过长期的斗争,英国同意英属印度独立。咱们虽然说总说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但事实上跟咱们中国不一样,印度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之前,莫卧儿王朝统一的时间非常短暂,可以说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组成全国的事一个个由封建土邦,这一点咱们从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全国能够统一通用的语言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在他们的观念中并没有大印度的认同,他们的认同感最多到自己所在的土邦一级。在过全国范围内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宗教认同,也就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不仅仅是信仰的不同,而且是生活习惯上格格不入,两派谁也看不惯谁,几百年来两派的冲突就没有中断过。举个简单的例子,印度教视牛为圣物,不但绝不能吃牛肉,而且要把牛加以膜拜,随意您可以在印度的城市街头满街看到所谓到处溜达的神牛,这是印度一景。而穆斯林呢,牛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要经常杀牛。所以可以说是英国殖民者硬生生的把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绑在了一起,绑在了一个叫做印度的地理概念里。在独立运动中,穆斯林联盟的领袖,也是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就说过,印度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他只是画着的一个国家,我要吃牛肉,印度教徒不让我杀牛。而一个印度教徒每次与我握完手后就要去洗手。
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英国人的奴仆。”真纳的话非常生动的描述了印度的民族状态,无论是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还是各个土邦的民众,大家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赶走英国人,不再做英国殖民者的奴仆。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人才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没有英国殖民者就没有现代印度人的民族自觉,就没有印度人的民族认同感。在共同跟英国人做斗争的时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还可以联合在一起,而当英国人决定同意印度独立之后,两派的矛盾马上就爆发了出来。
在独立谈判中,被印度人誉为圣雄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都希望独立后的印度能够维持统一,穆斯林联盟的领袖真纳坚持必须要建立穆斯林自己的国家。最终英国人提出了根据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做划分,把英属印度划分成两个国家。很多历史书都说这个按宗教划分的所谓蒙巴顿方案是英国人设下的圈套,故意让印度分裂,其实我本人不认同这种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尼赫鲁的回忆录和蒙巴顿的回忆录,印度的国父和英国的末代总督,两个人都认为蒙巴顿方案是无奈的选择,印巴分治的原因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长期的矛盾。当时,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提出,如果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不能独立建国,他们将不惜发动内战。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呢,各大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哪方,印巴战争的焦点克什米尔土邦的王公本人是印度教徒,希望加入印度,而土邦的老百姓大多数是穆斯林。
啊,巴基斯坦就希望克什米尔进行全民公决,而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公要求加入印度,请求印度出兵支持,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所以说,把印度分裂和印巴战争这些屎盆子扣在英国人头上非常不负责任。好了,咱们言归正传,因为是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划分国家,穆斯林聚居的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两块地方就被划为穆斯林的国家,其它的地方就划为印度教国家,其实这只是个笼统的划分,除了克什米尔这种归属有争议的地方,即便是在没有争议的地方,您想想本来是一个统一行政区,两种教徒本来就是混居杂居的,不可能整整齐齐的在两群人中间划个边界,所以无论是在巴基斯坦还是在印度都有大量的对方教徒留在了自己的境内,这就给今后的宗教冲突埋下了伏笔。
说到这儿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本来不存在英文巴基斯坦,就是Pakistan这个词,据说这个词是个英国留学的印度学生自己生造出来的,分别取了旁遮普、阿富汗尼亚、克什米尔、信德和俾路支斯坦的首字母和结尾,组合出来的这个词。这样在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两国都实现了独立,围绕着刚才提到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两国在独立的立即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后来在1965年又爆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直到1971年,印度借口东巴基斯坦的动乱,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战争,最终在印度的直接进攻下,巴基斯坦政府被迫承认东巴基斯坦独立,东巴基斯坦成为了独立的孟加拉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