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沿袭了吃粽子的传统。古时荆楚之人,在农历五月五日,会将糯米饭或粽糕投入江中,以防鱼虾侵蚀屈原的身体。为了防止粽子被咬食,人们巧妙地用粽叶包裹米饭,外缠彩丝,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起艾草或菖蒲,其独特的味道能驱散蚊虫。古人将菖蒲的叶子视为“水剑”,认为它可以斩除千邪,于是将其刻成各种形状,如“小人儿”、“小葫芦”,挂在孩子身上以求吉祥。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大盛事,楚国人为了驱散江中的鱼群,保护屈原的身体而划龙舟。龙舟赛在终点设有鱼标、鸭标、铁标,谁能夺得这三标便荣膺冠亚季军。终点标志上还会用锦缎装饰,以吸引参赛者的目光。
随着夏至的临近,端午节时期天气酷热,细菌滋生,人们容易生病。于是古人食用五毒饼以消病强身,据说可以增强抵抗力,驱邪免灾。古时的人们还会在端午节结伴采药,途中进行的斗草游戏也逐渐成为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手持草或花茎相对,通过拉扯来决出胜负。端午节时,女孩会在胸前别上彩色的“缯子”,这种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会在颈上挂一个装有“五毒”图案的葫芦,寓意“收”了五毒。
人们还会贴葫芦花,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形状,里面包含“五毒”图案。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就会被雄黄酒所驱避。
端午节的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祝福,让我们在欢庆佳节的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