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资料太阳系宇宙(太阳系中金星的资料)

大明星 2023-08-11 09:27www.nygn.cn女明星

太阳系中金星的资料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星体概况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
金星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上的夜空中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65至摄氏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压力)。
金星的自转很特别,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自转恒星日一天比一年还长。不过按照地球标准,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话,则金星上的一天要远远小于243天。这是因为金星是逆向自转的缘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东方;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的昼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
金星逆向自转现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与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现在还无法证明。除了这种不寻常的逆行自转以外,金星还有一点不寻常。金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是同步的,这么一来,当两颗行星距离最近时,金星总是以同一个面来面对地球(每5.001个金星日发生一次)。这可能是潮汐锁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结果--当两颗行星靠得足够近时,潮汐力就会影响金星自转。,也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
星体数据
公转周期 224.701天
近日距 0.7204695 天文单位
远日距 0.7255305 天文单位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升交点黄经 76.3°
近日点黄经 131°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395度
赤道直径 12,103.6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量 0
公转半径 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 4.6亿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 8.78 m/s2
自转时间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质量 4.67e24kg
表面温度 最低温度737K,平均温度737K,最高温度773K。

求金星的所有资料


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二颗。
概述
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是一颗是类地行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没有磁场的行星。在九大行星中金星是最接近圆形的,偏心率也是最小的,仅为0.7%。
以地球为角的顶点分别连结金星和太阳,就会发现这个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时也只有48.5°,这是因为金星的轨道处于地球轨道的内侧。,当我们看到金星的时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并且分别处于天空的东侧和西侧。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金星也称做“维纳斯”。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金星同月球一样,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位相变化),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关于金星的位相变化,曾经被伽利略作为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力证据。
大气
金星的天空是橙黄色的。金星上也有雷电,曾经记录到的最大一次闪电持续了15分钟。
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氮气。金星的大气压强非常大,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时的压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温室效应在金星上大规模地进行着。如果没有这样的温室效应,温度会比现在下降400°C。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极限温度可高达500°C。这使得金星的表面温度甚至高于水星,虽然它离太阳的距离要比水星大的两倍,并且得到的阳光只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强度为2613.9 W/m,表面为1071.1 W/m)。尽管金星的自转很慢(金星的“一天”比金星的“一年”还要长,赤道地带的旋转速度只有每小时6.5千米),由于热惯性和浓密大气的对流,昼夜温差并不大。大气上层的风只要4天就能绕金星一周来均匀的传递热量。
金星浓厚的云层把大部分的阳光都反射回了太空,所以金星表面接受到的太阳光比较少,大部分的阳光都不能直接到达金星表面。金星热辐射的反射率大约是60%,可见光的反射率就更大。所以说,虽然金星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要近,它表面所得到的光照却比地球少。如果没有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表面的温度就会和地球很接近。人们常常会想的认为金星的浓密云层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荒谬的。与此正相反,如果没有这些云层,温度会更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才是吸收更多热量的真正原因。
在云层顶端金星有着每小时350千米的大风,而在表面却是风平浪静,每小时不会超过数千米。,考虑到大气的浓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缓慢的风也会具有巨大的力量来克服前进的阻力。金星的云层主要是有二氧化硫和硫酸组成,完全覆盖整个金星表面。这让地球上的观测者难以透过这层屏障来观测金星表面。这些云层顶端的温度大约为-45°C。美国航空及太空总署给出的数据表明,金星表面的温度是464°C。云层顶端的温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温度却从不低于400°C。
地形地貌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两个主要的大陆状高地。北边的高地叫伊师塔地,拥有金星最高的麦克斯韦山脉(大约比喜马拉雅山高出两千米),它是根据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命名的。麦克斯韦山脉包围了拉克西米高原。伊师塔地大约有澳大利亚那么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罗狄蒂地,面积与南美洲相当。这些高地之间有许多广阔的低地,包括有爱塔兰塔平原低地、格纳维尔平原低地以及拉卫尼亚平原低地。除了麦克斯韦山脉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现实中的或者神话中的女性命名。由于金星浓厚的大气让流星 等天体在到达金星表面之前减速,所以金星上的陨石坑都不超过3.2千米。
大约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也有极少量的陨石坑。这表明金星近来正在经历表面的重新构筑。金星的内部可能与地球是相似的半径约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构成的地幔组成了金星的绝大部分。来自麦哲伦号的最近的数据表明金星的地壳比起原来所认为的更厚也更坚固。可以据此推测金星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可移动的板块构造,却有大量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遍布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征仅有8亿年历史,大多数地区都相当年轻(但也有数亿年的时间)。最近的发现表明,金星的火山在隔离的地质热点依旧活跃。
金星本身的磁场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这可能是因为金星的自转不够快,其地核的液态铁因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磁场较弱造成的。这样一来,太阳风就可以毫无缓冲地撞击金星上层大气。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当,,太阳风的攻击已经让金星上层大气的水蒸气分解为氢和氧。氢原子因为质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氢的一种同位素,质量较大,逃逸得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这种理论。而氧元素则与地壳中的物质化合,因而在大气中没有氧气。金星表面十分干旱,所以金星上的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坚硬,从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脉、悬崖峭壁和其它地貌。
,根据探测器的探测,发现金星的岩浆里含有水。

八大行星的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为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又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月球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爱神。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公转周期224.701天
平均轨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0.007
轨道倾角3.4 度
行星半径6,051.9千米(赤道)
直 径12105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0.8150
密度5.24 克/立方厘米
卫星数量0
公转半径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4.6亿平方千米
自转时间243.02天
逃逸速度10.4 千米/秒 发现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除了太阳外,它是最亮的一颗。
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伽利略对此现象的观察是赞成哥白尼的有关太阳系的太阳中心说的重要证据。
访问第一艘访问金星的飞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号。随后,它又陆续被其他飞行器金星先锋号,苏联尊严7号、尊严9号访问。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有些方面它们非常相像
-- 金星比地球略微小一些(95%的地球直径,80%的地球质量)。
-- 在相对年轻的表面都有一些环形山口。
-- 它们的密度与化学组成都十分类似。
由于这些相似点,有时认为在它厚厚的云层下面金星可能与地球非常相像,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不幸的是,许多有关金星的深层次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金星与地球有本质的不同。

八大行星的资料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海王星则是垂直公转方向的“躺倒”旋转。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这个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这八颗。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大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这些冥王星都相符。

冥王星没有能够清空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扩展资料

行星信息

1、金星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时候会更近)。古罗马人称作维纳斯,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

2、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称为辰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比冥王星小的轨道偏心率。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也自转3圈。

3、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星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金星详细资料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其质量与地球类似,有时也被人们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没有磁场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偏心率最小,仅为0.7%。   以地球为三角形的顶点之一,分别连结金星和太阳,就会发现这个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时也只有48.5°,这是因为金星的轨道处于地球轨道的内侧。,当我们看到金星的时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并且分别处于天空的东侧和西侧。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傍晚出现时称“长庚”,清晨出现时称“启明”)。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金星也称做维纳斯(Venus)。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金星的位相变化   金星同月球一样,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相位变化),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金星的相位变化,曾经被伽利略作为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力证据。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外最亮的星,亮度为-3.3至-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在圣经里,金星象征黎明代表路西法。 金星符号及阿佛洛狄忒金星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上的夜空中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虽说如此,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有极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来,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65至摄氏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 90倍(相当于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压力)。   金星自转方向跟天王星一样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偏差不超过1°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自转恒星日一天比一年还长。不过按照地球标准,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话,则金星上的一年要远远小于243天。这是因为金星是逆向自转的缘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东方;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的昼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在地球上看金星与太阳的最大视角不超过48°,金星不会整夜出现在夜空中。我国民间称黎明时分的金星为启明星,傍晚时分的金星为长庚星。   金星逆向自转现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与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现在还无法证明。除了这种不寻常的逆行自转以外,金星还有一点不寻常。金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是同步的,这么一来,当两颗行星距离最近时,金星总是以同一个面来面对地球(每5.001个金星日发生一次)。这可能是潮汐锁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结果--当两颗行星靠得足够近时,潮汐力就会影响金星自转。,也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

人们探索宇宙多年,你对金星的了解有多少

金星是太阳系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的行星,下面我们介绍一点关于金星的资料

一、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吗?

从外表面上看,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只比地球的半径小300千米;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上比地球小5%,固此人们常常形象地把它称为地球的“姊妹星”。,随着空间探测器的环绕飞行和着陆探测,发现金星是个奇热、无水、任何生命都无法存活的“死亡世界”。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姊妹星。

二、金星上的“温室效应”星怎么回事?

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达447℃,为什么会这么热?这是由于金星上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这种“温室效应”与地球上温室大棚的道理相似。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大气中97%以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金星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30千米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允许太阳光通过,照到金星表面,使表面变得很热,但又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这种“温室效应”使金星上的昼夜温差很小,基本上没有昼夜和季节的差别。

三、金星、启明星和长庚星的关系

人们把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地乎线上的亮星,称作为“启明”星,而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的亮星称为“长庚”星。事实上这两颗星是同一颗星——金星。金星绕太阳的运动,从地球上看,它始终只在太阳周围48度的附近运动,当运行到太阳西方时,我们看到的是晨星“启明”;而位于太阳东边时,则是昏星“长庚”。

四、为什么要观测“金星凌日”?

观测金星凌日很有意义,金星的大气就是1761年凌日时由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最早提出了利用金星凌日测定天文单位的准确值。美国天文学家纽康根据前人的观测资料和1874年与1882年的两次金星凌日资料,得到了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准确的天文单位值1.495亿千米。

谁能告诉我太阳系各个星球的资料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公转周期 224.701天 近日距 0.7204695 天文单位 远日距 0.7255305 天文单位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升交点黄经 76.3° 近日点黄经 131°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395度 赤道直径 12,103.6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量 0 公转半径 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 4.6亿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 8.78 m/s2 自转时间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质量 4.67e24kg 表面温度 最低温度737K,平均温度737K,最高温度773K。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按前后顺序排名第一的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水星上的太阳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阳光比地球赤道的阳光还要强六倍。水星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非常高,可达到400℃以上。这样热的地方,就连锡和铅都会熔化,何况水呢。 但背向太阳的一面,长期不见阳光,温度非常低,达到-173℃,在这里也不可能有液态的水。1974年3月 水星
、9月和1975年3月,美国发射的“水手10号”探测了水星,向地面发回5000多张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
半长径 0.38709893 天文单位 近日点距离 0.3075 天文单位 远日点距离 0.4612 天文单位 升交点黄经 47.9° 近日点黄经 76.8° 偏心率 0.20563069 倾角 7.00487° 公转周期 87.9693 天 自转周期 58.6462 天 物理参数 质量 3.30200 × 1.e+23千克 平均半径 2440 ± 1 千米 平均密度 5.427 克/厘米3 表面重力 (赤道) 3.701 米/秒2 逃逸速度 4.435 千米/秒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平均地表温度 179°C 最高地表温度 427°C (2008年5月最新测量结果 634.5°C ) 最低地表温度 -173°C (2008年5月最新测量结果 —86°C ) 大气组成 氦 42% 钠 42% 氧 15% 其它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迪士尼有同名纪录片。
远日点距离 152,097,701 km(1.016 710 333 5 AU)
近日点距离 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
轨道半长轴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轨道半短轴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轨道周长 924,375,700 km(6.179 069 900 7 AU)
轨道离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转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转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转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轨道倾角 0(7.25°至太阳赤道)
升交点赤经 348.739 36°
近日点辐角 114.207 83°
卫星 1个(月球)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中国则称为“荧惑”。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火星(mars)是距太阳第4近,也是太阳系中第7 火星
大行星。 公转轨道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四颗,比地球小,公转周期约687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37分。 公转周期686.98天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行星直径6794 千米 质量 6.4191e20 吨 赤道地表重力加速度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木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第五,亦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语言一般称之朱比特(拉丁语Jupiter),源自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公转轨道
距太阳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
自转周期
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周期稍慢一些。
行星直径
142,984 千米 (赤道)
质量
1.9010^27千克
表面重力加速度
23.12 米每二次方秒。
逃逸速度
60.2 千米/秒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径约119300公里(为地球的9.5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9.539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27.0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10759.5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378 轨道偏心率 0.056 轨道倾角(度) 2.5 升交点黄经(度) 113.3 近日点黄经(度) 9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9.64 赤道半径(公里) 60330 扁率 0.102 质量(地球质量=1) 95.159 密度(克/立方厘米) 0.70 赤道引力(地球=1) 1.08 逃逸速度(公里/秒) 35.6 自转周期(日) 0.426 黄赤交角(度) 26.73 反照率 0.57 最大亮度 -0.4 卫星数(已确认的) 23 自转周期 10小时39分。 公转周期为10759.5天(相当于29.5个地球年) 视星等 0.67等
天王星是太阳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在太阳系的体积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轻)。他的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诺斯(农神)的父亲,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颗在现代发现的行星,虽然它的光度与五颗传统行星一样,亮度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较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观测者发现。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发现,在太阳系的现代史上首度扩展了已知的界限。这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
发现者
发现者 威廉·赫歇耳 发现日期 1781年3月13日
轨道资料
(历元 J2000) 远日点距离3,004,419,704 km(20.08330526 AU) 近日点距离2,748,938,461 km(18.37551863 AU) 轨道半长轴 2,876,679,082 km(19.22941195 AU) 轨道离心率 0.044405586 公转周期 30799.095 地球日(84.323326 年) 自转周期约15.5小时 会合周期 369.66 日 平均公转速度 6.81 km/s 平均近点角 142.955717° 轨道倾角 0.772556°(6.48° 对太阳的赤道) 升交点赤经 73.989821° 近日点辐角 96.541318° 卫星数 27
物理特征
赤道半径 25,559 ± 4 km(4.007 地球) 两极半径 24,973 ± 20 km(3.929地球) 扁率 0.0229 表面积 8.1156×109 km²(15.91 个地球表面积) 体积 6.833×1013 km³(63.086 个地球体积) 质量 8.6810 ± 13×1025 公斤(14.536 个地球) GM=5,793,939 ± 13 公里³/秒² 平均密度 1.290 g/cm³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8.69 m/s²(0.886 g) 逃逸速度 21.3 km/s 恒星自转周期 0.71833 地球日(17 时 14 分 24 秒) 赤道旋转速率 2.59 km/s(9,320 km/h) 轴倾斜 97.77° 北极赤经 17 h 9 min 15 s,257.311° 赤纬 −15.175° 反照率 0.300 (bond),0.51 (geom) 表面温度 最小 平均 最大 49 K 53 K 57 K 星等 5.9~5.32 角度尺寸 3.3“-4.1“ 形容用词 Uranian
大气
大气组成 83±3% 氢分子 (H2) 15±3% 氦 2.3% 甲烷 0.009%(0.007-0.015%) 重氢化合物 (HD) 冰: 氨 水 氨硫化氢 (NH4SH) 甲烷 (CH4)
海王星(Neptune)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海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7倍,而类似双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较低,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Neptunus),因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译为海王星。天文学的符号,是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
公转轨道距太阳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单位) 轨道倾角1.769 度 行星直径49,532 千米(赤道) 海王星构造
(是地球的3.88倍)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641km 质量 1.0247e26 千克 (为地球质量的17.22倍) 自转周期16.11小时 公转周期约164.8个地球年 平均密度1.66g/cm3 发现者 Johann Galle 发现时间1846年 亮度7.85等 平均温度-353℉ (-214℃) 平均温度-193°C至-153°C 大气压1-3帕 大气成分主要是氢、氦和甲烷,大气压力很大,约为地球大气压的100倍 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两极为1180cm/s2,在赤道上约为1100cm/s2 表面逃逸速度23.6km/s 卫星数13颗 光环数5条

太阳系金星知多少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

  金星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上的夜空中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

  金星的自转很特别,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自转恒星日一天比一年还长。不过按照地球标准,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话,则金星上的一天要远远小于243天。这是因为金星是逆向自转的缘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东方;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的昼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

  金星逆向自转现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与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现在还无法证明。除了这种不寻常的逆行自转以外,金星还有一点不寻常。金星的自转周期和和轨道是同步的,这么一来,当两颗行星距离最近时,金星总是以同一个面来面对地球(每5.001个金星日发生一次)。这可能是潮汐锁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结果--当两颗行星靠得足够近时,潮汐力就会影响金星自转。,也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 公转周期 224.701天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4 度

  赤道直径 12,103.6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量 0

  公转半径 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 4.6亿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 8.78 m/s2

  自转时间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质量 4.67e24kg

  表面温度 最低、平均、最高温度分别为737K 、750K 、773K

地形地貌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两个主要的大陆状高地。北边的高地叫伊师塔地(Ishtar Terra),拥有金星最高的麦克斯韦山脉(大约比喜马拉雅山高出两千米),它是根据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命名的。麦克斯韦山脉(Maxell Montes)包围了拉克西米高原(Lakshmi Planum)。伊师塔地大约有澳大利亚那么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罗狄蒂地(Aphrodite Terra),面积与南美洲相当。这些高地之间有许多广阔的低地,包括有爱塔兰塔平原低地(Atalanta Planitia )、格纳维尔平原低地(Guinevere Planitia)以及拉卫尼亚平原低地(Lavinia Planitia)。除了麦克斯韦山脉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现实中的或者神话中的女性命名。由于金星浓厚的大气让流星等天体在到达金星表面之前减速,所以金星上的陨石坑都不超过3.2千米。

  大约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也有极少量的陨石坑。这表明金星近来正在经历表面的重新构筑。金星的内部可能与地球是相似的半径约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构成的地幔组成了金星的绝大部分。来自麦哲伦(Magellan)号的最近的数据表明金星的地壳比起原来所认为的更厚也更坚固。可以据此推测金星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可移动的板块构造,却有大量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遍布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征仅有8亿年历史,大多数地区都相当年轻(但也有数亿年的时间)。那时广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几个金星早期历史时形成的大的环形山口。最近的发现表明,金星的火山在隔离的地质热点依旧活跃。

  金星本身的磁场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这可能是因为金星的自转不够快,其地核的液态铁因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磁场较弱造成的。这样一来,太阳风就可以毫无缓冲地撞击金星上层大气。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当,,太阳风的攻击已经让金星上层大气的水蒸气分解为氢和氧。氢原子因为质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氢的一种同位素,质量较大,逃逸得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这种理论。而氧元素则与地壳中的物质化合,因而在大气中没有氧气。金星表面十分干旱,所以金星上的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坚硬,从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脉、悬崖峭壁和其它地貌。一条从南向北穿过赤道的长达1200千米的大峡谷,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峡谷。

  ,根据探测器的探测,发现金星的岩浆里含有水。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过大量的水,但都被蒸发,消散殆尽,使如今变得非常干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阳近一些的话也会有相同的运气。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基础条件如此相似但却有如此不同的现象的原因的。

  来自麦哲伦飞行器映像雷达的数据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盖。有几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图),类似于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奥林匹斯山脉)。最近发布的发现资料显示金星的火山活动仍很活跃,不过集中在几个热点;大部分地区已形成地形,比过去的数亿年要安静得多了。

  金星上没有小的环形山,看起来小行星在进入金星的稠密大气层时没被烧光了。金星上的环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来是由于大的小行星在到达金星表面前,通常会在大气中碎裂开来。

  

  火山及火山活动金星表面为数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盖着火山岩。除了几百个大型火山外,在金星表面还零星分布着100,000多座小型火山。从火山中喷出的熔岩流产生了了长长的沟渠,范围大至几百公里,其中最长的一条超过7000公里。

  金星上的火山分布

   金星上可谓火山密布,是太阳系中拥有火山数量最多的行星。已发现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征有1600多处。,还有无数的小火山,没有人计算过它们的数量,估计总数超过10万,甚至100万。

  金星火山造型各异。除了较普遍的盾状火山,这里还有很多复杂的火山特征,和特殊的火山构造。目前为止,科学家在此尚未发现活火山,由于研究数据有限,,尽管大部分金星火山早已熄灭,仍不排除小部分依然活跃的可能性。

  金星与地球有许多共同处。它们大小、体积接近。金星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也被云层和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同地球一样,金星的地表年龄也非常年轻,约5亿年左右。

  不过这些基本的类似中,也存在很多不同点。金星的大气成分多为二氧化碳,它的地表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其大气压大约是地球的90倍,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海面下一公里处的水压。

  金星地表没有水,空气中也没有水份存在,其云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较地球云层的高度高得多。由于大气高压,金星上的风速也相应缓慢。这就是说,金星地表既不会受到风的影响也没有雨水的冲刷。,金星的火山特征能够清晰地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金星没有板块构造,没有线性的火山链,没有明显的板块消亡地带。尽管金星上峡谷纵横,但没有那一条看起来类似地球的海沟。

  迹象表明,金星火山的喷发形式也较为单一。凝固的熔岩层显示,大部分金星火山喷发时,只是流出的熔岩流。没有剧烈爆发、喷射火山灰的迹象,甚至熔岩也不似地球熔岩那般泥泞粘质。这种现象不难理解。由于大气高压,爆炸性的火山喷发,熔岩中需要有巨大量的气体成分。在地球上,促使熔岩剧烈喷发的主要气体是水气,而金星上缺乏水分子。,地球上绝大部分粘质熔岩流和火山灰喷发都发生在板块消亡地带。,缺乏板块消亡带,也大大减少了金星火山猛烈爆发的几率。

  金星上的大型盾状火山

   金星有150多处大型盾状火山。这些盾状直径多在100公里至600公里之间,高度约有0.3~5公里。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径700公里,高度5.5公里。比起地球上的盾状火山,金星火山显得更加平坦。事实上,最大的金星盾状火山,其基底直径已经接近火星上的Olympus火山,由于高度不足,体积比起Olympus要小得多。

  火星盾状火山与地球上的盾状火山有相似之处。它们大都被长长的呈放射状的熔岩流所覆盖,坡度平缓。大部分火山中心有喷射孔。,科学家猜测这些盾状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类似夏威夷的火山。

  金星上的盾状火山分布零散,并不象地球上的火山链。这说明金星没有活跃的板块构造。

  金星上的小型盾状火山

   金星约有10万个直径小于20公里的小型盾状火山。这些火山通常成串分布,被称为盾状地带。已被科学家在地图上标出的盾状地带,超过550个,多数直径在100~200公里之间。盾状地带分布广泛,主要出现在低洼平原或低地的丘陵处。科学家发现,许多盾状地带已经被更新的熔岩平原覆盖,他们推测,盾状地带的年龄非常古老,可能形成于火山活动初期。

大气环境

  金星的天空是橙黄色的。金星上也有雷电,曾经记录到的最大一次闪电持续了15分钟。

  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氮气。金星的大气压强非常大,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时的压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温室效应在金星上大规模地进行着。如果没有这样的温室效应,温度会比现在下降400°C。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极限温度可高达500°C。这使得金星的表面温度甚至高于水星,虽然它离太阳的距离要比水星大的两倍,并且得到的阳光只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强度为2613.9 W/m2,表面为1071.1 W/m2)。尽管金星的自转很慢(金星的“一天”比金星的“一年”还要长,赤道地带的旋转速度只有每小时6.5千米),由于热惯性和浓密大气的对流,昼夜温差并不大。大气上层的风只要4天就能绕金星一周来均匀的传递热量。

  金星浓厚的云层把大部分的阳光都反射回了太空,所以金星表面接受到的太阳光比较少,大部分的阳光都不能直接到达金星表面。金星热辐射的反射率大约是60%,可见光的反射率就更大。所以说,虽然金星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要近,它表面所得到的光照却比地球少。如果没有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表面的温度就会和地球很接近。人们常常会想的认为金星的浓密云层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荒谬的。与此正相反,如果没有这些云层,温度会更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才是吸收更多热量的真正原因。

  2004年金星凌日在云层顶端金星有着每小时350千米的大风,而在表面却是风平浪静,每小时不会超过数千米。,考虑到大气的浓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缓慢的风也会具有巨大的力量来克服前进的阻力。金星的云层主要是有二氧化硫和硫酸组成,完全覆盖整个金星表面。这让地球上的观测者难以透过这层屏障来观测金星表面。这些云层顶端的温度大约为-45°C。美国航空及太空总署给出的数据表明,金星表面的温度是464°C。云层顶端的温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温度却从不低于400°C。

  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达447℃,是因为金星上强烈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金星上的温室效应强得令人瞠目结舌,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且大气97%以上是“保温气体”——二氧化碳;,金星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30千米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热。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差别。它还造成金星上的气压很高,约为地球的90倍。浓厚的金星云层使金星上的白昼朦胧不清,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天空是橙黄色的。 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会像地球上空一样,出现闪电和雷暴。

  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1千米处的压力),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00度,超过了740开(足以使铅条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

  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

  金星的大气层主要为二氧化碳,占约96%,以及氮3%。在高度 50至 70 公里的上空,悬浮着浓密的厚云,把大气分割为上下两层。云为浓硫酸液滴组成,其中还掺杂著硫粒子,所以呈现黄色。在气候良好的地球上,应该很难想像在太阳系中竟然有这样疯狂的世界。

  金星接近地表的大气时速较为缓慢 ,只有每小时数公里,但上层的时速却可达每秒数百公里,金星自转的速度如此的缓慢,243个地球日才转一圈,但却有如此快速转动的上层大气,至今仍是个令人不解的谜团。

  在照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金星表面的云层呈现倒V型的形状,这种云系统称为带状风系统 。这种带状风的其实是太阳照射所造成的对流。

地质结构

  关于金星的内部结构,还没有直接的资料,从理论推算得出,金星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相似,有一个半径约3,100公里的铁-镍核,中间一层是主要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的“幔”,而外面一层是主要由硅化合物组成的很薄的“壳”。 

  科学家推测金星的内部构造可能和地球相似,依地球的构造推测,金星地函主要成分以橄榄石及辉石为主的矽酸盐,以及一层矽酸盐为主的地壳,中心则是由铁镍合金所组成的核心。金星的平均密度为5.24g/cc,次于地球与水星,为九大行星中第三密的。

  一个直径3000千米的铁质内核,熔化的石头为地幔填充大部分的星球。从Magellan飞行器最近返回的重力数据表明金星的外壳比早先假定的硬得多,厚得多。就像地球,在地幔中的对流使得对表面产生了压力,但它由相对较小的许多区域减轻负荷,使得它不会像在地球,地壳在板块分界处被破坏。

星体卫星

  人们曾经认为金星有一个卫星,名叫尼斯,以埃及女神塞斯(没有凡人看过她面纱下的脸)命名。它的发现是由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72年完成的。天文学家对尼斯的零星观察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些观察之后受到了怀疑(实际上是其它昏暗的星体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好的位置上)。所以我们现在认为,金星没有卫星。还有人说水星原先可能是它的卫星。

星体观测

  金星的轨道比水星的要大。当进行处于西方(在太阳之右)或东方(在太阳之左)的最大距角时,看起来它距太阳比水星星距太阳远一倍。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之一,观察它的最佳时间可能是当太恰好位于地平线以下的时候。必须注意,千万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太阳落山金星随后落下,此时它位于太阳之左;太阳升起前,金星升起,此时它位于太阳之右。 

  你很容易分辨出金星来,它明亮而略呈黄色。当金星呈大“新月”形时,用双筒望远镜观测它是最合适的。此时金星位于最大距角点与下合点之间。在下合点时金星位于地球与太阳 之间,我们便看不到它了,注意调好望远镜的焦距,使之能观察遥远的物体。

星体探测

  探测简史

  在太空探测器探测金星以前,有的天文学家认为金星的化学和物理状况和地球类似,在金星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比火星还大。1950年代后期,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第一次观测了金星的表面。从1961年起,前苏联和美国向金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从近距离观测,到着陆探测。

  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伽利略对此现象的观察是赞成哥白尼的有关太阳系的太阳中心说的重要证据。

  第一艘访问金星的飞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号。随后,它又陆续被其他飞行器金星先锋号,苏联尊严7号(第一艘在其他行星上着陆的飞船)、尊严9号(第一次返回金星表面照片)访问(迄今已总共至少20次)。最近,美国轨道飞行器Magellan成功地用雷达产生了金星表面地图(上图)1961年2月12日,苏联发射了“金星1号”飞船,这艘飞船643公斤,在距金星9.6万千米处飞过,进入绕太阳轨道后失去联络,结果一无所获。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了“水手2号”飞船,它于1962年12月14日到达金星附近。星载微波辐射计测量了大气深处的温度,红外辐射计测量了云层顶部的温度。磁强计的测量结果表明金星磁场很弱,在它的周围不存在辐射带。

  1967年6月12日,苏联发射了“金星”4号飞船,同年10月18日进入金星大气层。“金星”4号的着陆舱直径1米,重383公斤,外表包着一层很厚的耐高温壳体,设计极限压强为25个大气压。着陆舱进入大气层后展开降落伞,在降落伞的作用下缓慢下落,探测数据及时发送到轨道舱,然后返回地球。当着陆舱下降到距离金星表面为24.96公里时,信号停止发射,估计是着陆舱被金星的高气压压瘪了。

  “金星”5号的发射时间为1969年1月5日,它的设计同“金星”4号非常接近,只是更结实一些。在着陆舱下落过程中,获得了53分钟的探测数据。当着陆舱下落到距离金星表面约24~26公里时被大气压坏,此时的压力为26.1个大气压。

  “金星”6号于1969年1月10日发射,同年5月17日到达金星。着陆舱一直下降到距离金星表面10~12公里。1970年8月17日,苏联发射了“金星”7号,并于1970年12月15日到达金星。该飞船的着陆舱能承受180个大气压,成功地到达了金星表面,成为第一个到达金星实地考察的人类使者。

  传回的数据表明,温度高达摄氏470度。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氧、氮等气体。至此,人类撩开了金星神秘的面纱。

  金星环境复杂多变,天空是橙黄色,经常下硫酸雨,一次闪电竟然持续15分钟!

  1972年到达金星表面的“金星8号”化验了金星土壤,还对金星表面的太阳光强度和金星云层进行了电视摄像转播,金星上空显得极其明亮,天空是橙黄色,大气中有猛烈的雷电现象,还有激烈的湍流。

  1975年至1984年是金星探测的高潮期。1975年6月8日和14日先后发射了“金星9号”和“金星10号”,于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分别进入不同的金星轨道,并成为环绕金星的第一对人造金星卫星。两者探测了金星大气结构和特性,发回了电视摄像机拍摄的金星全景表面图像。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苏联又发射了“金星11号”和“金星12号”,两者均在金星成功实现软着陆,分别工作了110分钟。特别是“金星12号”于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过程中,探测到金星上空闪电频繁、雷声隆隆,仅在距离金星表面11公里下降到5公里的这段时间就记录到1000次闪电,有一次闪电竟然持续了15分钟!

金星资料


1、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2、金星,出生于沈阳,朝鲜族。杰出的现代舞舞蹈家,国际著名的中国舞蹈家,获得荣誉无数。“上海金星现代舞蹈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她的代表作有《红与黑》、《上海探戈》等。随着她在世界各地舞蹈巡演的成功,她在现代舞创作和表现方面的成就越来越为人瞩目。
3、风水学术语金星
  五种基本定穴星峰之一,指顶部圆净呈弧状隆起的山形,称为“金星”。刘基《堪舆漫兴》云“金星形体净而圆,弓起浑如月半边。”按金星所生的不同地势,又可分为三类。高山之金星,如覆钟覆釜之形,头圆而不欹斜,光彩肥润;丘垅之金星,如笠如马,圆转灵动,如珠走玉盘;平地之金星,圆扁如糖饼,光净肥满。金星以清正刚明为吉。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云“金之体圆而不尖,金之性静而不动,势、面、顶、脚以定静、光圆、肥满、平正则吉。”吉金之星,其形秀丽清新,则生忠义士夫,其形高雄威武,则主兵权尊重。金星忌枝脚奔窜,山体欹斜,面部臃肿,山头破碎,凡此种种,均为恶形,葬之多生逆沦犯上之辈,有夷族、灭门之祸。阳宅以屋宇方正,堂局阳明,四詹平齐,旁有两厢为金形宅。两厢谓之金库,主家道富贵,若边有边无,称为金星半边桔,公位大不利,兄弟相残。前有两厢,后有两厢者,称四金照堂,人财大吉,唯四厢须求长短大小乎齐,不能高过正屋或前长后短,后有前无,此俱为不吉之象,大凶。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