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八月十五有什么特
民俗节日 2023-08-28 10:32www.nygn.cn民俗节日
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八月十五有什么特色传统?秋天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八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称为中秋。想知道更多有关于农历八月的内容吗?点击水墨网专题查看!
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限申报1项。2005年,我们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该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很大的遗憾。“中秋节”还没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真是一个事实。既定的事实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应该努力将中国意义深远的中秋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应该是所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人的愿望,我们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趣怪网希望在下一个或者下下一个中秋佳节能梦圆中秋,实现愿望。
在汉代,月亮祭拜基本为皇家垄断,之后一直到唐代,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而在唐初,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赏月并非独赏,不是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与亲友、同僚一起,这就有了“团聚”的意义。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相伴随。
到了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如白居易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晚唐诗人殷文圭有“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诗句,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宋代也有拜月,那时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赐福自己,少年求功名显达,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变成了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至现代社会,拜月习俗基本消失。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2015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这兔儿爷,北京尤盛。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中秋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限申报1项。2005年,我们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该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很大的遗憾。“中秋节”还没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真是一个事实。既定的事实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应该努力将中国意义深远的中秋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应该是所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人的愿望,我们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趣怪网希望在下一个或者下下一个中秋佳节能梦圆中秋,实现愿望。
八月十五有什么特色传统
赏月、祭月、拜月在汉代,月亮祭拜基本为皇家垄断,之后一直到唐代,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而在唐初,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赏月并非独赏,不是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与亲友、同僚一起,这就有了“团聚”的意义。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相伴随。
到了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如白居易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晚唐诗人殷文圭有“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诗句,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宋代也有拜月,那时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赐福自己,少年求功名显达,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变成了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至现代社会,拜月习俗基本消失。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2015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这兔儿爷,北京尤盛。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