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发生的原因是什

考古发现 2023-08-15 10:12www.nygn.cn考古学家

  治水的故事说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接下来趣怪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的斗争色彩是非常鲜明的。面对洪水,西方洪水传说如《圣经》所载的“挪亚方舟”的故事是采取逃跑的方式,大禹神话选择的是抗争的形式。大禹治水神话是大禹神话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反映了我国早期人类对待自然灾害的方式。

  从洪水的起源开始,洪水是两位神祇(和或共工和)的斗争引发。洪水发生后,偷盗了上帝的息壤,为了使人民摆脱洪水,既是和洪水的斗争又是对上帝的抗争。

  一、发生洪水的原因

  大禹治水的开始是从洪水开始的。禹时,发生了滔天的大洪水。洪水发生的原因并没有说清楚,典籍中有以下数种猜测。第一是共工触不周山引发了洪水。《》和记载了禹攻共工的神话,《大荒西经》曰“有禹攻共工国山。”《成相》也写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1.首领传说

  大概是因为有禹攻共工神话,因而将大禹治水和共工触不周山两个互相独立的神话结合起来。到了的《淮》《论衡》中,直接指出大禹驱逐共工是因为共工触不周山引发洪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绳子系着,共工触不周山后柱子倒塌、绳索断裂,江河湖泊的水蔓延开来,上天降下洪水惩罚下民。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西方“挪亚方舟”神话的洪水起因相似,但仔细分析其实是不同的,带着浓厚的“天命观”的色彩。

  舜谦称天帝为降洪水是为了警醒自己,这与《尚书》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人间的君主直接受命于天,起着沟通上天和下民的媒介作用。,人间的君王是要有德行的,如果不能治理好下民,就会受到惩罚。

  2.现代分析

  自然灾害引发洪水,《·秋水》曰“禹之时,十年九潦”,说是禹在位时期经常下雨,《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似乎是说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无法排出,成了水患。但王念孙说“‘天下大雨’,雨本做水,此后人妄改之也。”

  又举《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为例证。神话起源于人类基于现实世界的想象,而非现实情况的真实表达。下雨引发洪水的说法,是在人类逐步认识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对大禹神话的科学合理解释。

  对洪水的记载,《》只有寥寥两句“洪水茫茫”和“丰水东注”,“茫茫”二字形容水势的浩大无边。其后对洪水的记载愈加详细,就在于洪水的规模在后代典籍中是不断扩大的,,洪水浩大,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天问》问到“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由此可见水势之浩大凶猛。持续时间无论是五年、八年、十年还是十三年,虽然具体的时间我们无从得知,但持续时间长久是非常肯定的。今天已经无法想象这种的大洪水。

  二、相关人物

  1. 发布治水命令者

  天燹公盨铭文开头第一句“天命禹”交代了大禹治水任务的来源,是上天赋予了大禹这样的使命。“天”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又称“皇天上帝”、“昊天”、“天帝”,西周时期“天”的观念,是至上的神,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能够赏善罚恶。他们多宣扬天命观,典籍中多记载的“天命……”,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的王权观念是一种神话思维的派生模式。“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唯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召诰》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起着沟通上天和下民的是民间的君王,封建帝王多行“祭天”之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殷商人们对上天充满敬畏的“天命观”和“天民”意识带有原始宗教性,周代人的政治原则“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就要求君王不仅要有德,而且要充分尊重民意。

  周代人心中的天命观念是伴随着西周建立灭亡而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思维替代旧有传统,天命思想不仅支配着周代人的政治意识形态,而且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从天命、天德的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到制礼作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无一不是宣扬自己统治政权的合理性和新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于商代君王的荒淫无度,周天子是有德之人,而这“德”不是自身的修行而是上天赋予的。

  《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的这一点。《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帮助有德之人,又在时时鞭策统治者要以德行治理国家。其后更是成为儒家乃至战国时期思想的渊源,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是现在的德观念与西周有很大不同,被抽象为道德,与天命的关系越来越远。

  大禹传说化的过程中,治水命令的发布者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神话意味愈加模糊,上帝不复存在,从天帝转变为尧或者是舜。《尧典》《》说尧在位时期发生大洪水,鲧为诸侯,四岳举荐鲧治水,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论衡》《汉书》《帝王世纪》等都言尧让大禹去治水,“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述异记》说“尧使鲧治洪水”。《十洲记》说“舜命禹疏川奠岳。”既然治水命令是人发出的,那么杀死鲧的自然也变成了人,《昭公七年》说“尧殛鲧于羽山。”《春秋》又说是舜殛鲧在羽山。

  2. 治理洪水者

  社主大禹神话中,先于洪水而存在的禹作为治理洪水者,是贯穿整个神话的核心人物。从铭文“天命禹”可以看出,禹是上天派来的一位能够治理水土“主名水土”的神。

  上博简《子羔》篇还提出禹为天帝之子还是人子的疑问,假托于说他是天帝之子,并讲述了他的降生神话,这时的禹还是一位神,与颛顼、等人都没有关系。禹的神职为社神,在《大戴礼记·五帝德》《》等都称大禹为神主。

  《论语》中“哀公问社于宰我”,《古论语》“社”作“主”,即“哀公问主于宰我”,“主”解为“社主”。禹为社神由此可知。《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可见,禹因治水成为山川之主,称为社主。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就在于神话是神的行事,而传说是文化英雄的行事。但大禹神话并没有完全变成传说,典籍神话和历史传说常常混杂在一起,时而说禹为君主,时而说禹为社神。

  禹,《帝王世纪》说因被封为夏伯,又称伯禹;天下宗之,所以又称大禹。如《论语》中孔子称赞禹道“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大禹神话的传说化应该是从禹的身份演变开始的。《尚书》认为禹是瞬时的官员,通过制继承王位,是人间圣王。《舜典》说“伯禹作司空。”

  根据《礼记》的记载,司空这个官职的职能“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诸子学说还多涉及到大禹的品行和人格特点,“人王”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神的形象被削弱。

  禹的形象大禹的形象和我国神话中的众神庖犧氏、氏、神等是一样的,“蛇面人身,牛首虎鼻”这种形象不是常人,《·黄帝》说“有大圣之德”。

  除了大禹,神话人物多为半人半兽之形,如女娲“蛇面人身”,西王母“豹尾虎齿”等等。《山海经》记载“蛇身人首”,神农“人身牛首”,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尸子》则说禹的形象是脖子很长,鸟的嘴,“禹,面貌亦恶矣,天下从而贤之者,好学也。”

  随着谶纬的兴起,大禹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有“圣人异相”之说,禹在神话中是治水的英雄,在历史上是可与尧舜比拟的以德治国的君王,理所被认为是圣人,也应该有不同于正常人的相貌。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等能反映出人的命与性,《论衡·骨相篇》“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

  又说黄帝面部像龙,颛顼头上有角,牙齿连在一起,尧眉眉毛有八色,舜眼睛有两个瞳仁,禹耳有三个洞,汤胳膊两个肘,文王四个乳房,武王眼睛高到头顶能看到太阳,驼背,嘴像马口,孔子圩顶,举出十二个圣人的不同寻常的样貌以体现其不凡。

  《荀子》说“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淮南子·修务训》云“禹耳参漏,是谓大通。”高诱注“参,三;漏,穴也。”

  

  禹正因“以民为本”的德行被人化为贤良的君主。中国古代神话反映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尊重与爱护人民,最重要的表现即是珍视人民的生命,《山海经》中“不死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神话,这都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向往的体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