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中为什么会出现太监 皇帝担心为何不全

考古发现 2023-08-15 10:12www.nygn.cn考古学家

  还不了解古代为什么会有的读者,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担心戴绿帽,全部用宫女不是更好吗?

  太监在古代又被称作“宦官”,它指的是被人为阉割后非男非女的特殊群体,在我国古代宦官一般作为皇帝的秘书、后宫的佣人;而在古埃及宦官则被作为侍奉神灵、服务法老的祭司……

  宦官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埃及最早的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而在我们中国,时期的记载里也提到了相应的记录。但宦官正式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却要从时期说起。

  一、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刘秀将宦官扶上历史舞台,最核心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扼制阵营和阵营的势力;

  众所周知,在东汉的朝堂上,大臣们主要分为三个阵营,分别是士大夫阵营、宦官阵营和外戚阵营。

  在这三个阵营中,形成了一条奇异的针对、鄙视链,其中宦官阵营和外戚阵营势力最为强大,二者都恨不得除掉对方,这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也是造成东汉衰弱的重要原因。

  而士大夫阵营和外戚阵营又普遍瞧不起宦官阵营,二者虽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但二者之间的界限、矛盾却并不像宦官阵营和外戚阵营那般明显尖锐,例如窦皇后之父和明德的从侄,他俩就既属于外戚阵营,也属于士大夫阵营。因而,当外戚集团想要扩充实力的时候,他们所招揽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士大夫阵营的名流。

  换言之,利益是一切关系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当外戚集团觉得士大夫阵营和自己利益相,他们便会主动向士大夫阵营示好,以换取对方的支持。反之,当双方利益相反时,外戚集团也会毫不犹豫动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打压士大夫阵营。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朋友有疑惑了,士大夫阶层才是构成政治体系的基石,为何在东汉的时候士大夫阶层反倒会被宦官阵营和外戚阵营压着打?宦官阵营又是凭什么能够以一打二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名字。

  王莽,江湖人送外号“穿越者”“道德楷模”,他以外戚的身份篡汉登基一事,使得东汉的创始者汉光武帝刘秀对此非常警惕,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刘秀上台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刘秀以“贼害三赵,专王诸吕,防危汉室,不宜配食髙庙”为由,让人将吕后的牌位搬出了太庙。

  当时吕后害死三赵的事,已经发生了二百多年,刘秀难道真的在意他们是否冤死吗?显然不是,刘秀这分明是之意不在酒,这里面的意思已经相当明确,他想借打压吕后一事表明态度,让所有的外戚都给他安分一点。

  刘秀在废除皇后的时候,便着重提了一句,郭圣通“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

  如果说刘秀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在委婉提醒外戚们安分守己,那刘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直接从制度层面上来打压外戚了,当时他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这条政令在一段时期内几乎堵死了外戚的上升渠道。

  可见,在刘秀的心里,对于夺取汉家江山一事是多么刻骨铭心,竟使得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

  刘秀的继任者,他的第四子汉明帝就牢记了这一点。汉明帝继位后,刘秀的第三女曾出面向汉明帝请求给自己的儿子一个郎官的位置,郎官这个职位可以看作皇帝身边的小助手,他们是地方官员的预备役,一旦外派,有很大几率出任地方长吏。单以皇亲的身份来讲,这个不大不小的职位大多数皇帝想必挥挥手也就给了,刘庄却认为事情虽小,但如果开了这个先例,万一别的外戚也打着亲情牌来要职位怎么办?

  于是,汉明帝很果断拒绝了馆陶公主的要求,改为恩赐她一千万钱。

  刘秀做的这两件事,对于压制外戚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刘秀也明白,外戚可以打压,却不可确实,因为外戚也是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说过“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刘秀要想一边压制外戚,另一边又要借助外戚的力量来维护皇权的统治,他就必须在士大夫和外戚势力可能联合的情况下,找到一股力量来平衡外戚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宦官。

  因而,刘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下令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二、宦官的来历宦官最初并不是“阉人”,他们通常是战争中的俘虏或者犯罪受宫刑的人;

  这里刘秀之所以强调“宦官悉用阉人”,是因为和我们固有观念不同的是,在东汉以前的宦官不一定是“阉人”。

  古人解释“宦”字,说的是宦“仕者、学也,宦为学官事,学为习六艺”,这说明早期的“宦”人应该指的是那些依附于贵族拥有一技之长的门客。

  宦官,便是皇帝的秘书、门客,诸如西汉著名的两大宦者赵谈和李延年,其中赵谈擅长星历数术,李延年能歌善舞,作曲水平极高。他们凭借着各自的才艺,受到了君主的重用,在君王疏于政事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会协助君王处理政务,《汉书》就记载“孝文时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至於孝武,亦爱李延年。帝数宴後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

  看到这儿,我们会发现宦者和士大夫的作用似乎重叠了,这样的宦官显然并不足以承担起刘秀心中平衡外戚力量的作用,怎么办呢?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已经明白了刘秀的选择,也就是那些自愿阉割入宫服侍的人。

  三、宦官为何能轻易得到皇帝的信赖?一方面宦官是皇帝的私人人才库,他们还扮演着皇帝助手的角色,另一方面宦官受到士大夫和外戚的轻视,他们对皇帝具有更强的依赖性。

  众所周知,在古时候“阉人”这个群体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一方面是因为最早的阉割之刑针对的对象要么是战争中俘虏的异族,要么就是本族中犯了私通异族罪行的人,在古代的阶级体系中,这类人的地位与奴隶差不多,都属于社会最底层。

  另一方面自秦汉以来的宦官,虽然多是为了混口饭吃自愿阉割入宫服侍君王的人,但他们的出身往往也非常贫寒,对于朝堂上那些凭借才华和家世入朝为官的人而言,要么是不耻于宦官伤害自己身体进宫服侍的做法,要么就干脆瞧不上他们的出身背景。

  加之古人信奉“百善孝为先”,在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宦官阉割自身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古人强调传宗接代的“孝”文化。

  可以说,“阉人”和士大夫之间天生就存在着一种隔阂,这种隔阂也是导致士大夫和宦官之间一千多年争斗不休的重要原因。

  按照刘秀的构想,如果他的秘书都换成了“阉人”,那么后宫和前朝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格外困难,这样既可以减少自己戴绿帽子的可能性,也可以借助宦官们作为防线和眼线加强对后宫的掌控力度。

  对于君王来说,相比较于士大夫而言,重用宦官的好处相当明显,一方面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君王的宠幸,宦官们常年待在宫中,他们很难有机会像士大夫那样在地方上培植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古代宦官地位低下,他们在政治道路上的选择面其实并不广,所以依附于皇帝基本算得上是宦官们最理想的归宿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想做宦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时候就明文规定家中有四五个儿子的才能有一人申请,并且适合申请条件的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这申请还需要提交管理人员检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