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棉被起源于何时?在那之前人们是如何避

考古发现 2023-08-15 13:30www.nygn.cn考古学家

  大家都知道,棉花是一种保暖效果较好的材料。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取暖就成为了人们长久生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皇城都建立在北方,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取暖的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是躲在家里盖着棉被惬意,但这有点想了。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

  公元前800年左右,棉花在中国地区开始种植。公元前三世纪,即,中国最早的关于棉花的记载出现于《尚书》中。这一时期棉花是由国外传入的。传入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结合史料分析,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

  在初期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一直是把棉花当做是花草一类的东西。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不是用来纺织,而是在花园里作为“花”来观赏。后来到了西汉时期,棉纺技术才经阿拉伯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棉花作为一种稀少的原料,其制成的纺织品相当珍贵。有史料记载说,汉代登基时穿着的衣服就是棉布制成的,而非在中原使用更普遍的丝绸。当时棉织品只是王公贵族之间流行,平民百姓很少见到这些东西。

  而直到宋朝末年,内地才开始种植棉花,并对棉花的利用有了革命性的创新,结合中国历史悠久的丝绸衣服缝制技术,将棉花填入衣服、被褥中。

  由此可见,在宋朝之前是没有棉被这种东西的,人们仍然有方法御寒,不过阶级之间差距比较大。

  纸衣、纸被、纸裘

  秦汉时,冬季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经出现,时称“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室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

  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而生活条件难与皇宫贵族相比的贫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办法,穿纸衣就是其中之一。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成为书画的载体。开始制纸衣、纸被,唐宋时期,穿纸衣更为流行。

  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

  还有为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实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叫做《卖炭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取暖的方法之一,那就是“烧木炭”。

  两鬓苍苍、满面灰尘、衣衫单薄的卖炭翁费尽心力终于烧出了一车木炭,却舍不得自己用,本想在之时能卖个好价钱,谁知却被宫里来的黄衣使者用“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低价给强买了。

  杜甫也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述了在深秋寒冷日子里,草堂上茅草被风卷走后又恰逢连阴雨的痛苦,进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让我们见识了一代诗圣的情怀。

  他还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吟出一句极著名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样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中国古代的历史,说到底是统治阶级的历史。在那个年代,冷,对于古代社会的贫民百姓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