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靠着长孙无忌才成为太子的吗?他自身有

考古发现 2023-08-15 13:31www.nygn.cn考古学家

  唐太宗共有12个儿子,并不是他最喜爱的以为,从未想过立他为太子,但李治却成为太子并顺利登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世民曾经考察李治的学业,问他学习《孝经》的心得,李治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匡救其恶。”李世民很满意,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可见,李治从小学习的是为臣之道,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李世民也希望这个儿子做好忠臣孝子足以。

  ,太子与魏王互相争斗,被李世民两相放弃,而李治得到舅舅的全力支持,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曾对李治说过“汝舅许汝,宜拜谢!”可见长孙无忌对李治的鼎力支持。

  李世民看着李治柔弱的样子,担心他不能保全大唐的江山,想改立与自己相像,同样文武双全的吴王为太子,曾与长孙无忌有一次十分露骨的对话。他问长孙无忌“是否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所以你不同意呢?”长孙无忌则又一次表达了对李治的期望与支持,说太子仁厚,且储君重要,不可一再更改。

  所以,很多人认为李治能成为太子,完全是长孙无忌的功劳,是天上掉馅饼。那么,李治有哪些优势,他做过努力吗?

  我认为,李治能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李治本身也具备很大优势,他也做过很大的努力,他的性格也不像史书记载的那么懦弱。

  第一,李治的优势

  贞观十七(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时,只有十六岁,而且一直在李世民身边长大,没有接触大臣,拉帮结党的机会与可能,这是李世民对李治最为放心的地方。

  朝廷党争是最为厌恶的事情,因为一旦参与党争,便要考虑小党派的利益,而不能一心一意效忠于皇帝。在众多党争中,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为争夺皇位而结党,因为这些团体是目的是被皇帝视为生命的最高权力,在被逼无奈时就会发动政变,这将直接影响到皇帝的自身安全,所以,皇帝一旦发现拉帮结派的行为,将会不遗余力的打击,即便自己的亲儿子也不例外。

  而李承乾与李泰,大肆结党,培植势力,相互斗争。在太子承乾造反后,李世民发现了李泰结党这个问题后,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将最喜欢的儿子李泰也踢出局,使李治得到了上位的机会。

  第二,李治的性格

  长孙无忌之所以不遗余力的支持李治,是因为他认为李治性格仁弱,将来好控制,以满足自己的掌控朝政的权利欲望。李世民对李治最不放心的,也是认为他性格仁弱。那么,李治性格真的仁弱吗?我看不见得。

  李泰为了得到太子位置,曾吓唬过弟弟李治“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因为汉王李元昌参与了李承乾谋反,而李治与叔叔李元昌要好,所以,李泰才吓唬他。此后,李治表现的“忧形于色”。李世民发现儿子最近总是忧心忡忡,再三询问原因,李治才将实情说出,使李世民对李泰非常失望。

  这一暴露哥哥李泰的行为,李治的分寸拿捏的很精准。其一,如果马上向李世民汇报,则是打小报告,说哥哥坏话,自己的忧心无法表现出来;其二,如果当场与李泰争吵,把事情闹大,则是两败俱伤,自己得不到好处;其三,如果李治真的性格懦弱,这件事情只会在内心中害怕,怎敢去提醒父亲自己与叔叔元昌友善呢?

  所以,李治的表现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行为,既起到了状告李泰的作用,又博得了父亲的同情。这个分寸的拿捏显示了李治高超的水平,这不是一个仁弱的孩子能干出的事。

  李承乾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太叛逆,不懂得迎合父亲,凡事对着干,才造成了悲惨的结局。而李治则表现的非常听话,在当上太子后,李治各方面表现堪称完美十分孝悌,用最为父亲吸吮痈疮,并且主动关心废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衣食起居;,处理朝政时不懂就问,得到父亲与大臣们的一致认可。,他也做错过一件事,那就是在父亲病重期间,与父亲的才人武媚私通。

  细心的读着会发现,李治的表现与五十年前的如出一辙。李治与杨广胆子一样大,但比杨广更加心细,没有。所以,李治的性格一点也不仁弱,而是胆大心细,机智敏锐。

  李世民不了解自己的儿子,长孙无忌也不了解自己的外甥。李治所表现出的谦虚与听话、低调与谨慎,被长辈们理解为仁弱,李治也正是因为自己仁弱的外表被长孙无忌所看中,被父亲所认可。而李治的内心则是胆大而心细、机智而敏锐,使他的表现在长辈眼里堪称完美,从而一举奠定了自己太子的地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