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宰相制度有何发展?在唐朝时期又是什么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趣怪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一、宰相的渊源铁打的王朝,流水的相位
宰相制度在我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就有“相”。《通典》记载
“置六相,尧有十六相。”
《》记载
“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仲虺为之,凡厥枢会,仰承君命。”
从古籍中可以看出,“相”在五帝时期已经形成,在夏商时代,已经出现如伊尹(下图)这样的。,周武王时期,姜尚为丞相,秦王时期,为相国,“丞相”和“相国”等同于和后来的“宰相”。
初期,不设“宰相”,而以丞相辅佐君王处理朝政。例如、等人,是汉初著名的丞相。到了时期,将丞相的职权分成三公,三公就成了宰相,这个时期,宰相的权力得到弱化。在、魏晋和时期,先后出现、门下省的长官为丞相,时有变更。
隋唐时期,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省”制逐渐形成,宰相制度也越发成熟。
二、的宰相称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隋唐时期,以、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的具体职责可以简单概括为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实施,三者相互制约,三权分立。尚书省的长官名为“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名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名为“侍中”,三省的长官都被称为宰相。又因为“尚书令”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唐高祖李渊时期,秦王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后来李世民当了,其他官员为了不逾越李世民,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空缺的,尚书省的二把手“尚书仆射”就成了宰相。
因为唐朝有个官衔名叫“知政事”,实际上三省长官都兼任“知政事”,但尚书仆射逐渐不再兼任“知政事”,,它的宰相有名无实,逐渐沦为“假宰相”。所以,长期掌管实际权力的是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位宰相。《通典》曰
“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
渐渐地,大臣们习惯把侍中叫做“左相”,把中书令叫做“右相”。所以说,《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相,实际上是中书令的意思。中书省是行政的中枢部门,所以“右相”权力很大。
除了“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外,唐朝还有一个官职,名叫“平章事”,例如,时期著名的宰相的官职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平章事”是武则天时期新设置的官衔,是武则天为了任人唯亲,把一些年轻、资历尚浅的官员任命为宰相而特意设置的一个职称。所以,到了中晚唐时期,只要官衔中带“平章事”三个字的,哪怕这个人仅仅是三品官员,他就算宰相。
除了“三省”长官、“平章事”外,还有一种宰相,被称为“名义宰相”,只是挂个宰相的头衔,但实际上并没有宰相的权力,例如三师三公,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指“太尉、师徒、司空”,都是正一品官。三师三公大多是老臣,地位尊崇,被封为宰相受人尊敬,实际上不一定有实权。
下来,唐朝的“三省”长官、“平章事”、“三师三公”都是宰相,所以唐朝是的“群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很多,例如,时期有47位宰相,武则天在位15年,多达79位宰相。
三、唐朝4类宰相在其位谋其政
上文说道,唐朝实行“群相制度”,武则天在位15年,多达79位宰相。如果按照平均每位宰相的任期为3年来算,那每年也至少有15个人担任宰相。宰相是辅佐帝王来处理政务的,15个宰相同在朝堂,岂不混乱?实际上,15个人并非都有实权。唐朝的宰相,按照实际权利来分,大概可以分为假宰相、真宰相、名义宰相、使相4类。接下来,来详细解读一下这4类宰相。
1.假宰相中书省的二把手中书仆射虽然被称为宰相。但这个宰相权力不大,有时候还不是“知政事”,逐渐沦为假宰相。到了武则天时期,如果不是“平章事”的宰相,也是假宰相。
2.真宰相真宰相就是实际的宰相,其标志就是兼任“知政事”和“平章事”。唐高祖李渊时期,设置“知政事”,由三省长官兼任,辅佐朝政。没有兼任“知政事”的三省长官,不能算真宰相。武则天时期,设“平章事”,逐渐取代了“知政事”,只有兼任“平章事”才是真宰相。
3.名义宰相指挂职宰相,如上文提到的三师三公,就是挂职宰相,实际上并不行使宰相的权力。,在武则天时期,设置了“平章事”,那些没有兼任“平章事”的三省长官,也没有了宰相的实际权力,也沦为“名义宰相”。
4.使相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鲜明,有些节度使也被挂名为宰相。《》记载
唐末,凡节度使带平章事及检校三省长官、三公、三师者,皆谓之使相。
因为节度使都远在外地,不在朝廷中枢,他们身上的宰相职称,实际上是一种褒奖。就像和时,外地总督被加封“衔”一个道理。主要是一种鼓励和笼络之意。《》曾记载
()命孙德昭、周承诲、董彦弼为节度使,并同平章事,时任谓之“三使相”。
四、
唐朝的宰相制度,在秦汉丞相制度上进一步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历史意义深远。
1.从个人独裁到集体决策。
“宰相”从黄帝时期,历经夏商周以及秦汉的发展,到了唐朝,有3000余年的历史。唐朝的宰相制度和秦汉时期大大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唐朝的宰相决策是集体性的,而秦汉时期是个人。唐朝多位宰相相互监督、相互协作,更加成熟,也更利于朝堂关系的平衡,更有利于打击宰相独裁和集权。
2.从“时有时无”到成熟稳定。
从“相权”的形成,一直到魏晋乃至,宰相都是一种时而有、时而无的职称。《历代职官表》称,在唐朝以前,宰相是
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制度上无此官,而习惯上又却有此官。
可见,在唐朝以前宰相制度十分混乱。唐朝虽然实行“群相制度”,但宰相的官职和职能从来没有改变过,相对来说,唐朝的宰相制度相比以前更加成熟和稳定(下图为唐朝名相)。
3.吸引“贤相”,创造盛世
唐朝的名相数量是历朝历代中最多的,从唐初的房玄龄、、、马周,到中期的褚遂良、狄仁杰、姚崇、宋璟、,再到中后期的李泌、李德裕等人。唐朝虽然也有、这样的奸相,但良相数量还是远远超过其他朝代。这源于唐朝的群相制度,大大扩大了选宰相的范围,让更多有才能、有抱负的人进入了皇帝的视野。“”、“”“会昌中兴”,这些历史时刻无不是“贤相”们的经营。
4.唯才是举,为后世标榜
魏晋以来的度以世家门阀为选取人才的标准,唐朝的宰相选拔制度,确立了以“治国才能”为首要依据的人才选拔标准,杜绝了贵族对宰相职位的垄断。到了和明朝时期,非出身不能为宰相,这也是唐朝宰相制度的延续。
,唐朝的宰相制度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封建制度中,皇权对相权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仍然存在,让很多有才能的宰相遭受贬谪。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对相权的腐蚀更为严重。但这并不能掩盖唐朝宰相制度在整个历史中的先进性和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