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今天趣怪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经籍志》记载,“”实有上千家。
中国有5000年的文,历经夏商周,为何诸子百家没有出现在夏商,偏偏突然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问题,除了春秋战国乱世带来了思想激荡之外,还有三条鲜为人知的原因。
01数千年文明积累下的爆发
时期,先民蒙昧,对世界认知浅薄,知识从无到有慢慢积累,人说时期“有册有典”,根据的“册”、“典”等文字可知商朝已有书籍,但五帝夏商时期积累的知识极其稀少,读遍古书,五帝夏商时期的书籍,大约也就四本
1,原名不知,但与《尚书》有关。所谓“尚”是指上古之书,根据上古流传下来的书籍,摘选编辑而成《尚书》。
2,《易经》有三本,《周易》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版易经《连山》与商朝版易经《归藏》。
3,《古三坟书》,传说上古时代伏羲、神农、黄帝描写的大道之书,共三卷。从先秦至唐朝,没有书籍引用过《古三坟书》内容。时《古三坟书》突然出现,估计是宋人伪作。
4,《》,相传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所写,学者考证指出应该是战国时期作品,但存疑的是《山海经》内容,可能存在一些夏商时期遗留下来的资料。
简而言之,夏商时期中华文明整体知识积累不够,很难孕育出诸子百家。而周朝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直至春秋晚期时,典籍数量明显增多,曾是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王子朝奔楚时携带了大量周王室典籍,孔子可以四处借书看等,说明中华文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于是出现了一次文明大爆发。
02周朝时知识开始迅速扩散
如果只是大贵族垄断知识,依靠非常小的一撮人,必然很难引起诸子百家的文明爆发。在周朝时期,知识开始向庞大的贵族圈扩散,为春秋中晚期知识下移与进一步扩散提供了基础。
关于这一点,先看一看周朝的“文化浩劫”。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与中原诸侯支持王子匄复位,无奈之下王子朝投奔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这就是历史上的“王子朝奔楚”。王子朝奔楚时,周王室图书馆馆长老子随行,还特别携带了大量的周室典籍,为何王子朝逃命之际,要带上大量典籍?
《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可见,这既说明周朝图书馆保留着夏商典籍,更说明王子朝始终怀着复位的期望,因为拥有王室典籍是王权的象征之一。
《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王子朝至死为止,也没有交出这一批典籍,最终这一批周王室珍藏的典籍消失,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王子朝奔楚之后,周敬王上台为周天子,为了重建周王室图书馆,曾向天下征集图书。
通过王子朝奔楚前后事件,可以提取二条关键信息
1,典籍地位很高,甚至成为王权象征之一,不是一般人可以阅读的。
2,周敬王向天下征集图书,说明知识已经大规模扩散,否则不可能有征集图书之举。
商周墓葬时,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商朝“诸侯”墓葬中往往没有文字信息,而周朝诸侯墓葬中经常可以找到金文,比如周初刻有大禹功绩的遂公盨。两相对比,极有可能说明商朝时知识并未扩散,或并未大规模扩散,周朝时出现了扩散。
商周对待知识扩散的态度不同,或与商周的国情有关。
商朝存在大量“方国”,与商朝关系不好叫“鬼方”等恶名,方国与商王朝或同盟(包括臣服)或敌对,两者并非是绝对的“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即便同盟关系互相提防是正常现象。而文字与知识具有独特的意义,商王室不会主动扩散,甚至还会打压提防别人拥有知识。
与商朝不同的是,周朝实行的分封制,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独居五十三人”,诸侯国与周王室本是一家人,且异侯与周王室往往也存在联姻关系,比如是周武王岳父,周朝是一种宗法家长制的国家,周天子与绝大多数诸侯都有一定血缘关系。而诸侯与诸侯、贵族与贵族之间,往往也经常联姻。这种独特的国情,无疑更便于知识向高级别贵族阶层扩散。
03春秋时期知识开始下移
截止春秋中期,知识还与平民无关,还是为大贵族垄断。以晋国韩魏二家而论,韩氏擅长制造弓箭,擅长重步兵装备,每一家都有自己绝活。除了原始版的“专利意识”,即不经过他人同意不得模仿(与专利拥有者的实力相关)之外,还与每一家对自己绝活严防死守有关,所谓“法不轻传”。既然法不轻传,为何春秋中期之后还会出现知识下移与诸子百家?
一,战乱导致众多贵族破产
西周至春秋,中国大约存在数百个诸侯国,但经过数百年的战乱,诸侯国越来越少,至战国初只有数十个。于是,这时就出现了大量拥有知识的贵族破产,沦为平民。
二,大家族的分支越来越多
周朝采取的是“”,非嫡子与庶要分出去,部分分支会抄录一些家族知识,在将知识扩散之余,也出现了知识下移。
三,落魄贵族开始讲学
随着知识扩散,掌握知识的贵族增多,于是中国出现了“文人阶层”,而这些人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宣传自己学说,其中不少人就开始讲学收徒,比如少正卯、孔子、等。春秋战国时,传播知识的贵族多数是家道中落的贵族,而家道旺盛的贵族更会“敝扫自珍”。
孔子,祖上是王族,因卷入宋国权力斗争,父亲叔梁纥避难。叔梁纥在70多岁时,娶了颜征在(孔子母亲),却引起原配的不满,叔梁纥去世后,原配拿走家财,颜征在与孔子艰苦生活,后来孔子甚至都不知道父亲坟墓所在。,孔子其实是一位落魄贵族,而春秋战国时期传播学问的落魄贵族还有比如等。
四,用人制度出现变化
战国初期,李悝变法中有一条是“废除,根据能力选择官吏”,以前是“王侯将相真有种”,能否做官与家族实力、与血缘有关,与能力关系不大,而李悝变法让有能力的人可以改变命运,而能力往往是知识的体现。,这一用人制度对普通贵族或地主阶层、乃至平民吸引力尤其大,进一步刺激普通人学习的热情。
知识下移之后,让百家争鸣的出现,拥有了庞大的人才基础。
04大争之世,战乱频繁,思想激荡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战乱都会激发新思想、新科技的出现,而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没有一个时代比春秋战国更乱了,数百个国家不停的战争,让无数忧国忧民、心怀苍生的文人开始思考如何救治乱世,思考如何富强。又由于诸国林立,没有中央集权王朝的制约,诸子百家可以,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氛围。
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的出现,都与时代的变局密不可分。
可以说,诸子百家出现的背后,是残酷的春秋战国。没有这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中国或许也会出现一次文明爆发,但很难达到诸子百家的地步。
与之大致相同的是,文明爆发的背后,也是希腊数百城邦国家的互相征伐的刺激。这些希腊数百城邦国家,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会联合对外,日常是互相攻伐,与“尊王攘夷”时的中国春秋时代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古希腊与中国都发生了文明大爆发,但两者却有一个最基本的不同中国是独立自主孕育而出,古希腊是靠“外援”。
中国百家争鸣时代的出现,是源于数千年文明的积累与急剧变化的时代,而古希腊文明是继承或借鉴了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在数百城邦国家内斗推动下,最终才出现古希腊文明爆发。古希腊文明始于克里特岛,而克里特岛文明是中东创造,进而影响到希腊半岛,催生出;,古希腊临近古埃及,后者对古希腊文明存在一定的影响,比如古希腊文人常用的莎草纸就源于古埃及。,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出现的百家争鸣比古希腊文明爆发含金量还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