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亭分封”有哪些内幕?对项羽的影响有

考古发现 2023-08-15 15:16www.nygn.cn考古学家

  公元前206年,在咸阳附近的戏亭对天下诸侯和将军进行分封,在“戏亭分封”的大会上,项羽自封为,随后又分封作汉王、作雍王、为九江王等等,总计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正是由于项羽在戏亭的“分赃”不均,使得天下局势陷入动荡和混乱,“戏亭分封”也成为了项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我们比较熟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而隐藏在背后的是原东方六国贵族极其臣民的暗流涌动。《·高祖本纪》记载“二年,之将周章军西至戏而还。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

  由此可见,陈胜吴广只是拉开了天下反抗暴秦的序幕,其背后的真正力量是从骨子里反对秦朝统治的六国臣民,一旦时局生变,这些隐藏在下面趣怪网的反抗势力就会破土而出。而他们的愿望就是恢复旧国,将天下还原到秦朝没有统一时候的样子。

  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六国之中,对秦朝怀有仇恨最深的莫过于了。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故国情怀下,楚国的反秦势力发展得最为迅猛和壮大。项羽在叔父死后扛起了“诛暴秦”的大旗,以之势将秦朝军队一一扫灭,直至占领都城咸阳、诛杀秦王,项羽已经成为了当时众多起义势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此时秦朝已经宣告灭亡,而天下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像那样自称,建立统一的;另一个选择是以诸侯首领的身份分封天下,共享胜利果实。

  客观的说,在以上两种选择之中,项羽只能选择后者。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大一统思想在当时还没有深入人心,秦朝残暴的统治和繁重的税负更加深了天下百姓对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排斥和敌视。另一方面是因为虽然项羽在诸多反秦势力中一枝独秀,但还远没有到能掌控大局的地步。各方势力都希望能共享秦朝灭亡后的胜利果实,从中分一杯羹。正是在此背景下,项羽召集天下各路诸侯于戏亭,召开了一场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分封大会,史称“戏亭分封”。

  “戏亭分封”都封了谁?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这场由项羽主导的分封大会实际上是对秦朝灭亡后天下格局和各方利益的再分配,其中既考虑了各方势力在灭亡秦朝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不可避免地夹带了项羽的“私货”。在这场分封大会上,项羽除了尊为义帝并自封为“西楚霸王”之外,还给十八路诸侯封了王爵,分别是

  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雍王章邯,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翟王,王上郡,都高奴;王魏豹,王河东,都平阳;河南王申阳,都洛阳;韩王韩成,都阳翟;殷王司马昂,王河内,都朝歌;代王赵歇,都信都;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九江布,都六;衡山王吴芮,都邾;共敖,都江陵;辽东王,都无终;燕王臧荼,都蓟;胶东王田巿,都胶东;齐王田都,都临淄;济北王田安,都博阳。

  如果按所代表的利益派别而笼统划分的话,可以将受封的十八路诸侯大致分为三类即降将派、旧贵族派和将相派。降将派主要包括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他们原来都是秦朝的大将或官吏,因投降项羽而受封。

  旧贵族派主要包括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代王赵歇、辽东王韩广、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他们或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王室后代,或是秦末天下大乱后在故地自立为王,因深得当地百姓拥护而受封。

  其余受封各诸侯我们暂且将之归为将相派,因为他们既非秦朝降将也非六国旧贵族,而是依靠自身实力或在其他首领帐下为将为相而立下功劳,受封。

  项羽凭借他当时在诸侯中的威望与军事实力,本来是可以轻而易举的称皇帝的,但他偏偏就是没有,反而自封为诸侯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项羽还不认同“皇帝”这一新称号

  皇帝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还没有获得天下诸侯王的普遍认同。皇帝制度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后,才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皇帝的称号由来就是认为当时的秦始皇“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才合称为“皇帝”。秦末农民起义后,原来的战国六雄也都先后以各种名义手段先后都复国了,这些人全部都恢复了“韩王、赵王、魏王、楚王、燕王、齐王”的称号,毫无例外的是没有一人出来称皇帝的。

  换句话说,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天下英雄豪杰普遍认为的还是“王”的称号,很少有人把“皇帝”的称号当回事。当时“皇帝”的称号远远不如“王”在人们心目中那种崇高的地位,毕竟秦始皇之前,最高的称号就是“王”。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皇帝”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称号。但在当时的项羽眼中,他的“西楚霸王”的称号远远要比当时所谓的“皇帝”称号高级的多!

  二、项羽根本就没打算作皇帝

  因为项羽根本就没有把“皇帝”的称号当回事,没有把称帝看的多么重要,而且似乎整个项羽阵营的人,包括等人,都没有把“皇帝”的称号看的多重要。所以,项羽自封为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西楚霸王”,而没有自封为皇帝。不仅仅是“皇帝”这一称号问题,整个项羽集团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秦朝的那一套与皇帝制度相匹配的,反而把眼光投向了建国之初的分封制,这就属于完全没有看清楚历史发展趋势的问题了。

  项羽之所以放弃了“皇帝”这一称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羽当时根本就没有打算作皇帝,他只想作一个称霸天下的诸侯王而已。这与整个项羽集团的战略眼光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战略眼光已经投降周朝建国之初的分封制,而不是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点其实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中,除了九江王英布是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外,其他都不是项羽手下的猛将或是子弟。也就是说项羽基本上把大半个天下全部分封给了别人,自己的实际封地也只有五个郡。当时项羽麾下猛将司且、季布、钟离昧,谋士范增,项氏家族的项庄,等等跟随项羽灭秦之人。竟然一个都没有分封为王,这算是严重的战略失误了。

  如果项羽准备拥有天下,而不是只作一个称霸天下的诸侯王,那他就应该自己称皇帝,然后多分封自己的势力为王。随后,对于那些对于分封不满的诸侯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渐进式的统一天下。简单的说就是,项羽当时根本就没有准备拥有天下,根本就不想像秦始皇一样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项羽想要的只是“王天下”,只是想作一个称霸天下的诸侯王,只想作一个天下共主式的诸侯王而已。

  三、项羽的战略格局太小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之时,距离秦始皇灭掉六国才过去短短的十五年。当时的项羽基本上认为周朝建国之初的分封制才是合理的,认为时期各个诸侯国并立、尊奉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形式才是社会本来就应有的局势。正是因为这一狭隘的认识,显示了项羽的战略格局还是太小了。这也不能理解,项羽本来就是楚国贵族出身,他的祖父楚国大将项燕,当时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也只有二十七岁,还是太年轻了,不够老练。

  而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的刘邦已经五十岁了,年过半百之人,就显得老成稳重,战略格局就明显比项羽高多了。当时的刘邦日思夜想的就是一统天下,成为第二个秦始皇!也正是因为项羽的战略格局太小,又只想作一个称霸天下的诸侯王,所以不称“皇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作弄人,当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之时,他没有想到他当时的处境已经是不作“皇帝”,就是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了,更别说是想一生都作称霸天下的诸侯王了。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里,项羽想一生都作一个称霸天下的诸侯王是不可能的,不是项羽消灭其他诸侯王势力,自己作皇帝;就是被其他诸侯王消灭了。除此之外,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

  分封大会还是“分赃”大会?“戏亭分封”背后隐藏着哪些内幕?

  作为这场分封大会的组织者和主导者,项羽自然希望借由此次分封诸侯的机会打击竞争对手、壮大自身实力,以便在将来的天下格局中占据有利形势。与其说“戏亭分封”是秦朝灭亡后天下诸侯聚在一起共商国是的大会,倒不如说这是一场弱肉强食、充满阴谋与算计的“分赃”大会,隐藏在分封表面之下的是赤裸裸的权谋和倾轧。

  项羽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刘邦。按常理来说,是刘邦率先攻下的秦都咸阳,论功行赏应该将刘邦封为秦王才是。可项羽自然不甘心让刘邦占据关中之地继续做大,于是在亚父范增的建议下,将刘邦封为汉王,统辖巴、蜀之地,而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三位秦朝降将。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除了限制刘邦之外,项羽对其他诸侯也采取了不同的限制打压政策。比如将原本为赵王的赵歇改封为代王,而将国相张耳封为实际控制赵地的常山王;将原本为燕王的韩广改封为辽东王,而将大将臧荼封为燕王;将原本为齐王的田巿改封为胶东王,而将大将田都封为齐王等等。

  除此之外,通过项羽“戏亭分封”的地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原本势力强大、能对项羽构成巨大威胁的诸侯基本上都被封在了偏狭或驻边之地,而像田荣这样功勋卓著但不服从项羽调遣的诸侯甚至没有得到分封。这就造成了各路诸侯的不满和愤怒,这场分封大会开到由于“分赃”不均变得一地鸡毛,以诸侯的不欢而散收尾,变成了一场闹剧。

  “戏亭分封”的后续影响

  对于项羽来说,“戏亭分封”本来是一个重新划分天下格局、树立自身领袖地位的大好机会,到却以如此乱局收场,不得不说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综合来看,“戏亭分封”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尤其对项羽来说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新的混乱

  在分封结束之后,天下形势非但没有像项羽预想的那样步入正轨,反而陷入了新一轮的混乱和动荡之中。由燕王改封为辽东王的韩广不满项羽对自己的分封而拒绝到辽东赴任,新燕王臧荼于是兴兵讨伐韩广,亲手将原来的“老上级”诛杀。

  没有受到任何封赏的齐国贵族田荣,于是带兵先赶跑了齐王田都,又击杀了胶东王田巿和济北王田安,然后自立为齐王。本是楚国大将的英布因为不满自己被封为九江王,于是在之后反叛了项羽,成为刘邦的大将。

  这一幕幕互相攻伐的戏码都因“戏亭分封”而起,而一手导演这场分封大戏的项羽此时却自陷泥潭而束手无策,天下形势因为诸侯间矛盾的不断激化而进一步向项羽无法控制的深渊滑落,这一切都是“分赃”不均带来的恶果。

  使项羽离心离德、成为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项羽精心组织的这场分封大会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自己陷入离心离德的境地。在分封十八路诸侯前,项羽先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理由将楚怀王迁到长沙郴县,自己则占据都城彭城。

  这样项羽还不放心,他又令人在半路将楚怀王杀死,清除了眼前这个傀儡君王。但这却给天下人留下了弑君的恶名,刘邦正是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收拢人心,击败项羽的。

  对于刘邦,项羽更是心口不一、前后矛盾,他公然违背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誓言,而以“巴、蜀亦关中地也”的借口将刘邦封为汉王。这种公然失信的做法无疑进一步削弱了项羽在天下诸侯间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成为前车之鉴,为日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体制”提供反面教材

  分封天下其实是把“双刃剑”,搞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成就霸业,比如周武过分封诸侯奠定了周朝近800年的基业。搞不好则一地鸡毛、惨淡收场,比如项羽。刘邦在建立后正是吸取了项羽“戏亭分封”的教训,从而采用了介于秦朝郡县制和周朝分封制之间的“郡国并行体制”,才在短期内实现了统治的稳定。

  可以说,“戏亭分封”为日后历朝历代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板。通过分析“戏亭分封”的利弊得失,不仅能够“以史为鉴”,还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达成心中的政治目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