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诸国攻打秦国时,为何没有选择从渭北攻打
大家好,说起秦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时期关东诸侯攻打关中,经常走的就是北面绕开的路。而到了战国后期,秦赵多年血战,不涉及函谷关,都是在黄河以北的晋南交战。也曾经从武关攻入关中,大败于蓝田。
从晋西南方向,即汾水、涑水下游渡河就可以很方便地到达渭北。春秋时期的晋秦多次交战,长期争夺今天韩城东南的少梁一带,甚至一度纠集13国诸侯联军渡过泾水深入秦国腹地,因秦人在泾水上游投毒和晋军将帅不和而不战自退(迁延之役)。战国早期名将渡河大败秦国,后又在洛水边筑长城防守。秦国在二年到十二年(公元前383-350年)曾经迁都渭北的栎阳,针对的也这个方向。
从渭北攻打关中其实并不比函谷关容易,后来就曾经从山西蒲津一带渡黄河攻入关中,然后在沙苑之战中被杀得大败。所谓沙苑,就是古代渭水下游北岸的大片多沙的盐碱地。
战国时期想让秦国疲敝的渠工程,就是要灌溉这一大片盐碱地。从这里攻入关中,直接面对的就是关中的军事主力,必须兵力雄厚,速战速决,否则背水战败就会不可收拾。这一大片盐碱滩南北大约20-30公里,东西约60-70公里,人烟稀少,到处是沙地和芦苇荡,大队军马并不容易通行,补给也困难,而且非常适合关中一方的军队设伏、迂回袭击。而一度成为秦都的栎阳,就在那片盐碱滩的西侧。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攻陷魏国安邑,在这个方向上,秦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两年国迁都靠西一点的咸阳,六年(公元前332年),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割让于秦,秦国将其改名为宁秦,函谷关大道至此基本被秦国控制。秦惠文王八年魏国割让河西地,十年,魏国割上郡十五县,至此黄河以西全部为秦国所控制。
黄土高原一带,黄河水流湍急,河谷狭窄,河东的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谷中还有戎狄的部落会袭击过往的军队,这个方向基本上不用考虑。
另一个方向就是在黄河更上游的地方,今天的保德、托克托一带渡过黄河,然后南下。道路并不是特别难于通行,古代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也还没有今天那么大,路途遥远,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军粮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除非是来抢劫掳掠的匈奴人。
后来北魏太武帝在君子津(今内蒙古托克托与清水河两县交界处)两次渡黄河攻夏,打败了夏的主力军,取统万城,俘虏夏主,即使是抢劫掳掠更加凶猛的鲜卑人也并不从统万城南下占领关中,长安城仍然是派遣军队从蒲坂渡黄河攻取的。
话说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罗马,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地中海的制海权在手中,而且沿海的马赛利亚也是罗马重兵设防的城市,只能绕道阿尔卑斯山。汉尼拔的运气好在,翻过阿尔卑斯山以后,山南的高卢人被罗马人刚刚打败不久,正要报仇,遇见了汉尼拔的军队,立刻加入了人的队伍,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补给,地让汉尼拔的军队恢复了元气。
而秦国的背后也有义渠,十三年(公元前430年),义渠攻秦甚至攻至渭南,后来秦国强大起来,多次打败义渠,蚕食其地。如果关东诸侯联军或者军队能够和义渠联手,其实也是会让秦国非常头疼的。《》就记载了义渠君听了的劝告,乘秦国遭关东各国攻打而厚礼讨好义渠之时,发兵攻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公元前318年),随后就被秦国反攻夺取了二十五座城池。
赵国,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攻打,向西攻略胡地,林胡王献马,二十六年再度打败中山国,开拓了雁代、云中、九原一带大片地区。次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自称主父。
《·赵世家》记载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如果赵国好好经营这一带,然后渡河南下,联络义渠,攻打秦国,虽然路途遥远难以占领关中,派小股部队去杀掠一番还是可行的,秦人对此也是非常蛋疼的。
偏偏这个时候,年幼即位(公元前306年),宣不久就和转战甘泉宫的床上。显然,即使赵国派兵从云中九原一带南下,义渠王应该也不会和长途而来的赵军联合攻秦。
和义渠王在床上战斗的,可能很多义渠人已经加入获得了军功,不少义渠贵族也在关中有了田产。到了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随后秦灭义渠,置陇西、北地、上郡。此时离还有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