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是什么样的 最后是怎么瓦解
趣怪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赋税制度,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作为现代人,对于古代的历史,我们都非常好奇。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朝代,除了看那个朝代的内政以及外交,还会关心这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那么除了在战乱年代,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不好评判的依据主要是这个朝代的财税制度。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赋税制度。
01租用调制
在我国的历史上,唐朝有一种田赋制度,名为租庸调。在初唐时期,一名成年男子国家会分配100亩田地。在这些田地当中有20亩叫做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所以也属于私家财产。而其他80亩田地,被称为口分田。这些田地到了60岁之后是需要上交给国家的,这是国家租给百姓种地用的,有使用权,也需要百姓缴纳税务。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二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就是200斤谷子。这个税务对于当年来说可以算是很轻了。当年的纳税比例是401,也就是说如果收成达到了40斤,就只需要交一金作为纳税。在是30:1,所以到了初,唐时期,税务是相对较轻的。
虽然国家分配的土地之中只有20亩是私家田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话,也能达到上百亩的私家田地。但我们要注意这种永业田是不可以随便拿出去买卖的。但除非是遇到了特殊情况,例如遇到了家里有人去世,家里的人无法承担起费用,这个时候是可以卖永业田的。这个做法看起来不自由,但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样就可以防止土地兼并,还可以防止家里的败家子败光家产。
为什么在初唐时期国家会给人民分配这么多土地呢?其实这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君田制的一种延续。在北魏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乱,人民也流离失所,所以大量的田地荒芜,国家的赋税也大大减少,导致了财政若不付出。北魏政府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就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再向国家缴纳赋税。这些赋税承担了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在唐朝开国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唐朝之前经历了战乱,所以到了唐朝统一全国的时候,人口也不到300万户。比起隋唐时期的900万户,直接减少了2/3的数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减少,土地也大量荒芜,所以唐朝延续了时期采用的。把土地都分给人民,使得生产力有了迅速恢复,国力也随之提高。
在我们所说的租庸调,当中庸其实指的就是徭役,这也就是人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劳动。在一个国家当中有很多公程,例如修建长城,例如修建道路。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这些都需要靠人民服役,每朝每代都是这样。
一个唐朝的农民每年差不多要服役20天。在时期农民需要服役30天,这样相比之下负担也大大减轻了。如果碰到国家那一年的工程量较少,不需要人民服役的话,那就需要交纳绢,每天交三尺,交满了20天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如果国家的工程很多的话,除了20天的义务劳动之外,还需不需要人民继续服役呢?朝廷也不会让百姓吃亏,如果多加了25天的劳动,那么本来该上交的布匹就可以不交了。如果多加班了30天,那么地租和布匹就全都免了。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的额外劳动都不会超过30天。这个制度当中的调,指的是女人们在家制作布绢,然后贡献给国家。
02唐朝与汉朝的赋税制度比较
我们都知道汉代有,那个时候国家实行轻徭薄赋,甚至还下令免除了全国的地租。在汉朝时期土地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所以到了后来土地肩病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那些国家的豪贵拥有上万亩田地,而那些较为贫穷的百姓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去进行耕种,这些地主收取的租金非常高。这样一来地主就越来越富有,而农民却越来越贫困。
除了土地之外,岩铁方面的生意也是由民间商人自行营业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战乱频繁,这样一来在军费上的耗资增多,导致国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就想让商人们捐钱。商人们捐钱不积极,毕竟赚钱容易,想让他们吐出钱来太难。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非常生气,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这些商人们却不想做贡献。汉武帝在一气之下,把那些自然资源全部收为国有,那些私有企业也随之关门,盐铁也改为国营。这种政策让民有企业开始变得束缚,百姓们也就不太富有。这也导致了土地大量兼并,底层的人民都非常贫穷。
相比之下,唐朝时期的制度让人民有田地可以耕种,一个家里面有成年男性就能获得土地。有了土地之后就能重新组建家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循环。而且在商业上唐朝的限制并没有那么多,商人也是比较自由的,也不用交纳赋税,唯一的弊端就是商人的地位较低,排在了社会底层。这样美好的生活场景,只在唐朝初期时候有。
03租庸调制度的瓦解
任何一项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唐朝初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度,也存在着巨大缺口。在唐朝初期,因为人口较少,土地较多,所以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配给农民。可是国家在后期越来越稳定,人口数量也增多了。私有田地也累积了很多,如此一来就没有了,多余的土地用于分配。到了贞观年间,唐朝的人口有300万户,而到了玄宗年间,人口数量则达到了900万户。
人口增加了这么多,税收却没有减少,这样也是很不合理的。到了后期这样的矛盾被激化了,很多底层的平民就只能逃亡。而且,还有一些不用交纳赋税的人开始兼并土地。在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不用交税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免课户。这些人一般都有着尊贵的爵位或者是官员品级达到了五品以上,又或者是有军功的军人,根据不同的级别,他们都可以分到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永业田,最关键的是他们可以不用交税。除了这些人之外,寺院的僧尼也是不用交税的。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问题,有的人为了逃避赋税,就会想方设法获取公民,还有的人直接选择出家,这样就能成为免课户。虽然土地是不可以随意买卖,有一些底层百姓由于生活困难,所以迫于无奈都会私自把田地转让给那些不用缴纳赋税的人,朝廷也很难管得过来。
04租庸调出现大难题
这种制度之所以可以顺利实施,主要是靠着严密的登记。每家每户该缴纳多少赋税,都是有相应的登记的。按照那个时候的规定一年就要登记一次,一份送往地方,另一份则呈交互补,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对各地官员来说也非常不轻松。
在现在想要做人口普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古代没有交通基础设施,基本都是靠人走路靠车马行驶。而且那个时候工作人员也很有限,记录也只能靠纸张,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纸可以用来使用。但无论如何,即使条件艰难,那个时候的人们也可以靠着奉献精神把这些工作都及时完成。但只要是人做的工作就会出现差错。这种制度的弊端一次次暴露之后,唐朝也改进了赋税制度。
05两税制
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唐朝也推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名为两税制。朝廷会按照前几年的资金状况,把收税总金额做出预算,然后根据预算向各地摊派。在那个时期,户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意思就是无论你搬到了哪个地方,就按照当地的赋税制度来交纳。这个制度在落实之后就把此前的按照不同方面来缴纳贡赋,合并为一个整体。朝廷就负责直接收钱,按照两个季度来征收,这样一来朝廷的事就省力多了,但百姓们的生活压力却更大了。
百姓们为了凑齐要缴纳的钱,只能把东西拿出去卖,有时候货物堆积了太多就只能贱卖。在从前国家需要人民服务业会出钱去雇人,可是到了后来朝廷总是会忘记,所以当朝廷需要劳动力的时候,还是会让人们去服役。这样一来,人们不仅在经济上面压力更大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到了时期,实行变法又要开始实行征收免役税,其实这说到底还是重复征收。当时司马光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收得太多的话,人民就会变穷,如果国家可以少收一点,人民的生活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古代实行的税收制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实行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这都需要统治者们根据当下的情况结合改进,才能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