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王朝在面对契丹部落的叛乱时,为何会屡屡
今天趣怪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武周王朝在面对契丹部落的叛乱时,为何会屡屡失败?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临政的武周王朝被历史学家们誉为“政开元、治宏贞观”。可见那应该是一派强盛景象,但为何在面对当时还十分弱小的契丹部落的叛乱,武周王朝却屡屡讨伐失败呢?
当时,契丹部落因为灾荒,民众饱受饥饿。当时镇守营州的都督赵文翙不仅仅不赈济灾民,还视契丹酋长如同奴仆。于是,契丹首领,反了武周。
武则天听到后十分震怒,派了三次军队讨伐,结果次次败退,还是假借之手,这才将契丹部落的叛乱镇压了下去。
看似强盛的武周王朝,他的军事实力为何却如此不堪呢?这原因到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武则天身上,,也是当时女人执政的一个很大弊端。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靠着无比血腥的手段上位,直接间接死在她手上的人数以万计, 其中就包括了初唐时期的文臣猛将,就因为这些臣子们是反对她的,自然是要杀个精光。
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军界奇才先后因为政治原因被武则天诛杀。再加上外敌强大,长期屡建战功的名将王孝杰和娄思德就在不久前被国击败,遭受贬谪。
于是,武则天陷入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
因为武则天没有真正的名将可用,她不得不虚张声势,靠来吆喝壮胆。她派遣左鹰扬卫将军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二十八位将领率领大军出征。
历史上女人为将着可能会有一些,但女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就有些够呛了。武则天是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手段,但在军事上,她可能就比军事小白强上一些。
古来用兵之道贵在精而不贵多,二十八个将领太多了,又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又或者为了一些功劳相互掣肘。更何况,这次武则天派出的将领没有几个是能打仗的,基本上是看着自己军容强盛,想着去战场混个功劳而已。
任人唯亲
除了乱点将之外,武则天还任人唯亲,或许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吧,所以才将这种安全感寄托在与她同姓同血脉的武家人身上。
三次讨伐契丹,她都将军事大权交给自己的三个侄子。第一次,任命为安抚大使;第二次让武攸宜镇守渔阳,捞取胜利果实;第三次派武懿宗为大军统帅。
寇振海饰演武三思
武则天任人唯亲,昏招频出,她任命的这些武家人要么不作为,要么当缩头乌龟,要么未战先怯。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统帅在,武周军队安能不败?
第一次讨伐契丹,武周军队就先后遭遇了三次伏击。第一次是在硖石谷,曹仁师等将领率领的部队遭遇契丹军队伏击,大败;紧接着,曹仁师等人还不吸取教训,在黄麞谷时又一次落入敌人的口袋,张玄遇、麻仁杰被生擒活捉,武周将士;,契丹人缴获唐军大印,伪造军令命后军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人火速跟进,武周后军也和前军一样,被契丹伏击,终于。第一次讨伐契丹失败,武周举朝震惊,自从贞观元年突厥入侵中原后,大唐军队还未遭遇过如此大败。军队都败了,要武三思这个安抚大使也就没用了。
第二次讨伐契丹是在契丹叛军首领李尽忠病死后,武则天认为契丹群龙无首,叛乱应该很快压下。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李尽忠虽死,还在。孙万荣召集部众重新出征,攻克了冀州和瀛洲,河北震动。再加上突厥背信弃义,武则天慌了手脚。于是第二次讨伐契丹开始。重上战场的王孝杰立功心切,重兵深入,遭遇契丹埋伏,王孝杰坠崖身死。孙万荣趁机南下,烧杀抢掠,。镇守渔阳的武攸宜硬着头皮讨伐,大败后龟缩不出。第二次讨伐契丹又失败了。
第三次以武懿宗为统帅的讨契丹大军未战先怯,以二十万大军对阵几千契丹居然要逃跑。武懿宗跑到相州,契丹人不费一兵一卒,得了赵州城和武周的所有辎重。要不是因为突厥人贪财,将契丹一座宝藏城给屠了,致使契丹兵卒再无士气,否则武周第三次讨伐契丹依旧会失败。
虽然第三次讨伐契丹成功了,功却不在武周,而是因为突厥人无信的本质偷袭了契丹,才导致的武周不战而胜。
由此可见,此时的武周王朝看似强盛,其实外强中干,军事是一个国家的拳头。而武周的这对拳头却是如此的无力,可见武周王朝看似强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的却是无比空虚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