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背后什么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开创了“”的局面。可是李世民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却在选择太子上有些失误,他先是立长子为继承人,后来将其废掉。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并不喜欢的皇九子居然成了皇太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趣怪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他最喜欢的有两个,一个是皇三子,一个是皇四子。李恪的母亲是的女儿,也就是的公主,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而李恪文武兼备,脾气秉性非常像李世民,“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当时李恪的人气很高,“甚为物情所向”。
再说李泰,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虽然他排行第四,但实际上上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善属文,工草隶”,喜欢收藏书籍,“集书万卷,与秘府相等”,李泰,深得朝臣们的称赞。李世民不仅是一位皇帝,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所以他很喜欢这位谦虚好学的儿子。客观的说,李泰应该是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宠冠诸王”。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对于新太子的人选,李世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泰,第二个是李恪,至于李治,他大概想都没有想过,因为李治为人懦弱,像李世民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最看不起的就是懦弱的人。,最终的结果却是李治成为了皇太子,后来还继承了大唐的皇位!
李世民为何两度违背心意,选择懦弱的李治坐太子呢?其实这背后是因为一个人在“捣乱”,而这个捣乱者就是李世民的发小、大舅哥、当朝宰相!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甚至已经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朝中重臣岑文本、刘洎也予以支持,长孙无忌却表示反对。
按理说,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应该不分彼此的,为何长孙无忌反对李泰呢?其实长孙无忌是有私心的,李泰为人聪颖,朝中有支持者,身边有部属,若成为太子,将来继位的话,自己的权势势必会失去,也没有拥戴之功。而李治不一样,他原本就没优势,如果能做太子,必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在长孙无忌坚持下,李世民最终改变了看法,再加上李泰关键时刻出现了失误,彻底失去机会。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的推动下,李治成为太子。可是,李世民并不喜欢李治,他发现李治太过懦弱,又动了易储的念头,“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为此,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甚至发生了一场争论。
李世民直接提出,“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李世民认为“公以恪非己之甥邪?”长孙无忌却说“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李世民思虑良久,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的预言却实现了,懦弱的李治差点搞丢了大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