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武状元的真正实力究竟如何?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通过制度走上仕途,端上朝廷铁饭碗,不仅是一条养家糊口的进身之阶,还可以藉此光耀门楣,封妻荫子,通过科举应试一直是千万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人生道路。
不过在形成之初,只有文举一个门类。们对于舞刀弄枪的好汉们缺乏足够信任感,只肯任用那些手无的文人做官。直到女皇时代,这一条清规戒律才被打破。公元702年,武则天降旨,由兵部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箭术、骑术、枪术、负重等几项。
武举制度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历代王朝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很多名将都是通过武举制度得以走上历史舞台。这一制度也得以沿用不衰,一直持续到末年。练习武艺,得以和读书写文一起,成为古代年轻人的两条改变命运之路。
不过,古代的武举制度选拔出的武、武状元们,到底有没有实打实的真本事?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把武状元描绘成的武林高手,飞檐走壁内功深厚,举手投足就能撂倒百八十人。这种情况与真实历史是否符合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要想知道古代武状元的真本事,只需看看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即可。幸运的是,史书上真记载过一位武状元在战场上的表现。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过一位武状元,参加了崇祯五年登州之战。
王来聘,安徽怀宁人,出身普通农家,自幼习武,于崇祯四年参加京城举行的武科会试。当时明朝已经处于四处起火八处冒烟的糟糕局面,需要面对辽东清朝和西北农民军两线作战,急需能够领兵打仗的优秀武将,故而崇祯对这次武科会试分外关注。
按照惯例,武科本来没有殿试这一项,但崇祯为体现“锐意重武”之意,特地进行了殿试。殿试结束后,崇祯根据参试者的综合表现,钦定王来聘为一甲第一名。王来聘也成为崇祯登基以来首任、也是明朝首任武状元,被授予副总兵之职。
崇祯五年,王来聘就上了战场,迎来了自己第一场战事。明朝驻守登州的武将孔有德,奉登莱巡抚之命,出兵关外参加大凌河之战。但孔有德早已居心叵测,暗中勾结关外,发起了吴桥兵变,带兵,一举夺取登州为自己的巢穴。
崇祯闻讯大惊,急忙调兵遣将,围剿登州叛军。经过数月紧张激烈的拉锯战,始终未能攻破登州。崇祯紧急征调援军增援,武状元王来聘也奉命带兵来到登州参战。崇祯六年二月,明军对登州发起总攻,王来聘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结果在混战中当场被叛军击杀。
王来聘之死说明,古代武状元们的武艺与本事,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厉害。他们日常练习的武艺,并不足以应付战场上的残酷与危险。要想在战场上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武将,武状元们也和士兵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与适应,需要一场场硬仗和生死考验,才会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