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立嫡立长”“择贤而立”?
每当一提起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古代讲究“多子多福”,不论是皇家还是寻常百,生孩是一个家族最为喜庆的事情。正如《》里歌颂的那样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不过皇族的家庭关系比平民的家庭关系要复杂很多,也在处理皇位继承等问题上因为儿子多而出现了许多麻烦。历史上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大约有两套主流方案,一套就是“立嫡立长”,一套则是“择贤而立”,采用“立嫡立长”制度,采用“择贤而立”制度,那么究竟谁优谁劣呢?
明朝和清朝,在历史上是一对对头,在电视屏幕上也往往互相敌对。奇怪的是,专家们提到清朝的时候总喜欢拿明朝跟清朝来对比,其实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制度都相差太远了,甚至可以说他们完全不是同一制度下的国家。比如明朝修建长城防范北方,而清朝则修建柳条边防范南方。在皇位继承制上,明清也大不相同。
明朝从建立开始就力倡复古,讲究的是在一切制度上恢复古老的传统。中国古代从秦开始的历史长河当中,最为“传统”的无非是的法制和的礼制。周朝的礼制在某种程度上比秦朝的法制更加深入人心,而周朝礼制的核心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关于皇位的继承则是以为不变的法则,谁违背谁就是天下的敌人,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明朝的根本大法。
而清朝由于是一个比较突兀出现新的朝代,并没有历史上的传统规矩可以继承,所以他们的皇位继承制度就以自身的制度为模板建立起来的。由于在1615年建立的八旗制度有几个军事掌权人,所以清朝内部的权力其实一直以一种“民主选举”的模式来进行,所以在皇位继承上也采用比较“民主”的“择贤而立”制度。
那么,二者究竟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谁的优点大一些,谁的优点小一些呢?让我们去历史事件当中寻找答案。明朝从开始就以立嫡立长为皇位继承制的最高原则,期间只被一个人打破过,不过朱棣一方面尽可能的让自己符合“嫡长子”的标准,另一方面又严令自己的子孙以嫡长子继承。
即使朱棣曾经在的战场上拍着自己的第二个儿子的肩膀说“老二啊,你要努力,你大哥的身体可是不好啊!”等到真正继承皇位的时候,他还是毫不留情地把皇位传给了“身体不好”的,并且为了防止自己的二儿子效仿自己搞靖难之役,他很早就把自己的皇太孙带在身边北伐,学习打仗,可见他对嫡长子继承的执念有多大了。
从朱棣以后开始,明朝虽然有许多关于皇位继承的争论,基本都严格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执行,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动,直到明朝灭亡。
而清朝的“择贤而立”其实在努尔哈赤死后就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危机,(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努尔哈赤的第九子,虽然说史书都记载他很“贤明”,可是谁又说得清谁比谁更贤明呢?谁又会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贤明呢?为了坐稳皇位,皇太极最终囚禁了自己的兄弟阿敏和,其他各个兄弟也被他暗地里打击。
被皇太极放过的等皇太极死后就开始显示出他对自己哥哥的不满了,他,甚至连国家的玉玺也被带到了自己的王府当中,要求(皇太极第九子)叫他“皇父摄政王”。其实这时候顺治已经是形同傀儡了,更是有很多传闻说顺治的妈妈都被多尔衮娶了,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可见当时局势的混乱。多尔衮死后,被顺治鞭尸。
等到康熙老了之后,皇位继承制度又出了大问题,康熙一辈子做的大事多,生的儿子也多,活的岁数也多。等他老年的时候,一堆儿子指望着他那个位置,他却只能选择一个人。康熙为此也举棋不定,册立一个太子又废除一个太子,搞出来个“九子夺嫡”的故事。最终还是被的雍正做了。
雍正深知“择贤而立”皇位继承制的问题,等他自己继位以后,他就将皇位继承制改成了“”制,直接自己一人偷偷地决定哪个儿子当皇帝,这也就解决掉了“九子夺嫡”的危机,也相当于废除了“择贤而立”的制度——因为他根本就不去让大家去选贤能的儿子来做皇帝,直接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也可以看做“择贤而立”制度的实质上的失败。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还是明朝的“立嫡立长”皇位继承制更加适合古代的皇位继承。因为“择贤而立”实际上相当于给了每个皇子一个“希望”,也给了他们互相残杀的理由。而嫡长子继承制则没有这么多麻烦,至于皇帝到底是不是“贤能”,谁又能在皇帝上台之前真正看出他是贤能还是不贤能呢?
加上明朝实际上有一个大权独揽的内阁,许多皇帝的话他们也可以不听,所以皇帝只要是个正常人,究竟“贤能”与否对国家大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皇帝和内阁有一方是比较贤能的,天下大局就不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