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的名字不只有太监 你还知道其他的称呼
在历史上,对宦官的称谓有很多,举不胜举,而且不断变化。这些称谓的由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由于他们与众不同的生理特点,即生殖器官遭到破坏而称。郑玄注云“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月令·仲冬》‘其器闳以奄。’”所以宦官被称为奄人。在西周,这是对他们最常用的称呼。《·宦者传》有“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宫刑,又名椓刑,《》中有“昏椓靡共”之句,郑玄注云“椓,毁阴,即割势也”,故宦官又称椓人。
二是由于他们工作的性质而称。宦者,是星官名。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近侍称为宦者。宦官是宫中近侍,故又称侍人、寺人、宦寺、宦者、宦人、阉寺等。秦时,曾使行腐刑的吏拔须眉,使能以宦者的面目进行活动。
三是由他们所担任的官职而称。如先秦时有司宫、巷伯、宦者令。以而名垂后世的,就是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秦、汉有内常侍、中常侍等,如种暠称宦官为曹常侍。时,最高一级宦官的职称是,所以又将宦官泛称太监,即以最高代表全体,有奉承之意。
四是因宦官所处环境而得名。皇帝生活的地方称内廷、禁中,所以对宦官的称谓,又多与中、内二字相连,从而发展变化为中官、中谒者、内侍、内臣、内使、内竖、内官等。
五是因与皇帝的关系而称。,皇帝遣宦官出使时,称为中使;受宠信者为中贵人、中贵
六是因服饰而称。主要有貂珰,以及由此衍生的貂寺、内珰、中珰等。。汉代沿袭,《后汉书·舆服志》载,侍中、中常侍,在武官戴的武弁大冠上,“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
七是社会上既对宦官受腐刑加以鄙视,又憎恨他们恃宠弄权,由此产生出系列贬称。如熏腐之余、宦孽、凶竖、宦竖等,其中随意组合很多,但都离不开这两个意思。
八是由于宦官的地位权势而产生的敬称。如对,时,诸王及公主称之为翁,戚里诸家尊其曰,驸马辈直呼他为爷。
,在宫中宦官这个圈子里,还另有一些称呼,如与宫女结为夫妇关系的宦官,在汉代称对食,在称菜户或对儿。而受他们雇请,替他们做浆洗、扫除等一类杂役的贫苦宦官,则被贬称为镟匠。明代宦官对前辈称公,或称其职。如刘若愚称陈矩为先监,王安为正监,高时明为高公。而上级太监对下级宦官则称为官人或某长官,如掌内官监印、司礼秉笔高时明勉励刘若愚时,“且顾左右曰‘怎得满皇城官人多好学读书如刘长官。’”宦官之赏有顶戴者,称为爷;无顶戴者,则称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