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个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都怎么样了
大文豪王世贞在他的《弇山堂别集》为大家列举出了明朝八位太师,分别是、张辅、张懋、朱永、徐光祚、郭勋、朱希忠、张鹤龄。
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五加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二公遍历三公,近代所绝少。
在明朝的官职体系中,三公高于三孤,三公中太师高于太傅又高于太保,按照惯例,一般三公只能由公侯伯这些勋臣获得,文臣最高仅能获得三孤称号,如在中力挽狂澜的深受的宠信,却也只能加封“少保”,而不能加封三公称号。我们可以发现王世贞所列出的八人中,除李善长以外,其余七人都是勋臣后代或皇亲国戚。
除此以外,因为王世贞的时代局限(死在年间),他所数的太师人数也是不齐的。王世贞漏算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同科,因为张居正死后被万历清算抄家,王世贞并没有将其列在其中,另一个则是明朝一个首辅周延儒。
明朝的“活太师”应该有三人,分别是李善长、张居正、周延儒。这三人的命运中以张居正的名声最大,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以李善长的结局最为悲惨,一家七十余口统统死屠刀之下,而周延儒最为无耻,皇帝临终前说自己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周延儒便为其中典范。
说下李善长,在王世贞所列的太师名单中,他是把李善长当前勋臣看待的,但李善长之所以受封为太师,主要原因不是他“公”的身份,而是因为洪武四年李善长提出致仕,朱元璋为了避免君臣矛盾而答应他的请求,撤掉了李善长丞相之职,加封太师是朱元璋对李善长内心愧疚的弥补。
洪武九年,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这又为后来朱元璋夷李善长三族时放过李祺和他两个儿子埋下伏笔。总体来说,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遭遇如此下场,不得不说是极为悲惨而又令人惋惜的。
至于张居正,十年改革,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明朝才得以再延续,实为中兴名臣。不过他与万历皇帝之间亦君亦臣、亦师亦父的关系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万历作为一位年轻又有想作为的君主,在张居正这个“摄政王”死后,想要清除他的影响力,树立起自己帝王的权威,加上张居正私德有亏,死后被清算抄家只能说张居正的必然命运。我们可以类比下与螯拜,假设张居正不死,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和政治上的成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也会被激发,到时张居正的下场可能会更凄惨些。
至于周延儒,此人当得上“无耻”这个评价,单说一件事情就够了。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清兵入关打得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周延儒,自请上阵督师,让大为感动,对此大加褒奖。
可这位临危受命的首辅到了前线后,当他观察到清兵有退兵的意图后,他想的不是如何追击清军扩大战果,而是选择在军营里饮酒作乐,最无耻的行为是,明明一仗没打,却天天给崇祯发捷报,让不知情的崇祯皇帝奖赏周延儒,周延儒的“太师”称号由此而来。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指挥使骆养性上疏给崇祯皇帝,说明周延儒谎报军情,欺君犯上的罪行,崇祯皇帝于是下旨彻查,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最终周延儒被赐自尽,“狡诈欺君、丧师辱国”,一死不足赎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