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事件里荆轲的“义”与燕丹的&l
刺秦,人共知之。但荆轲为何非要刺秦?刺杀行为何以失败?《》张扬荆轲之“义”,以为“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但未深究其动机;《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借邹阳上书提到一句“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两个“义”字,似乎就是其中答案。
,燕丹是否有义?荆轲义从何来?却大可探求。
读《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可知,荆轲本是个“好读书、击剑”“为人沉深,好书”的“游士”,既好读书,又爱击剑,还喜欢书法。但他在并州与一个叫盖摄的人论剑,被后者怒目一瞪,就赶紧走人,连住处都不敢呆;到了邯郸,和鲁句践狭路相逢,为谁该让谁发生争执,“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仿佛是个胆小怕事、毫无脾气之徒。来到燕国之后,“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髙渐离。……嗜酒,日与狗屠及髙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髙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也不过有点特立独行,类似于 “我型我秀”的小人物角色。
燕本是儿时在赵国喜欢一起玩耍的伙伴,俩人成年后在秦国重逢,一为人质,一为秦王,燕丹觉得嬴政对他不好,“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本来就是一点今不如昔对照之下的个人恩怨,但他偷跑回家,找国君派兵干仗,才发现国家弱小,连一口怨气也出不起。
秦将樊于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跑到燕国,燕丹不听重臣“委肉当也祸”的规劝,——用我的四川话讲,就是存心拿鲜肉块去挡饿虎必经之道,这纯属逗魔惹祸!——执意收留他,且重“何日束缚苍龙”的积怨心肠,拒绝太傅鞫武“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循序渐进的长久之计,非要见个须臾见效的短期行为。老太傅都忍不住批评他“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厚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骂他是“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除了灰飞烟灭,绝无好下场。
可叹的是,这位老太傅鞫武还是太忍心、太负责任,——他没辙了,却把荆轲的朋友田光牵进这场必输无疑的游戏。
《史记》有关田光的故事,照抄了《战国策·燕策三》的记载(汉髙诱注宋姚宏续注卷三十一),其情形是这样的
鞫武认为,田光既深谋远虑,又勇武沉着,是可协商请教之人。燕丹一听,十分急迫,请求立马就去拜访“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他俩即刻出门访田光,却在半道碰上了田光先生。明明见得出田先生的老迈,太子丹仍然地说“愿图国事于先生。”把田光直接拦截到太子府中去了。
到了自家门口,燕丹立即搞出一套超级隆重的欢迎仪式“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明明一同到家,他偏让田先生等等,要把姿势摆够先是跪下去表示欢迎,然后面朝来客,满脸恭敬,一步一步倒退而行,延请田光走进客厅[《史记》删去第一个“跪而”,让他少跪了一回];进了客厅,燕丹先跪坐下去,用自己的袍袖拂拭坐席,方请田先生坐定。上茶之后,屏退左右,他又离席站立,向田光躬身请益,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田先生帮帮我,为燕国想想辙、出出主意吧。
田光被架得老高,很不好推脱,先打个哈哈,讲点俏皮话“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不客气地摆明身体老迈的实情“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你老就老了,拒绝就拒绝了,何必再牵扯别人?——非常之不幸,老田光却把荆轲拿出来做了顺水人情“所善荆轲,可使也。”
燕丹的迫切真不一般,他请求立马前去拜访“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没想到一下子掉进这样狭窄一个坑,毫无回旋余地,却又不能不表态,想一想说,还是先征求一下朋友意见吧——这点他还是比鞠武多一个心眼,“敬诺,即起,趋出”,恭恭敬敬答应下来,随即起身,小步疾走出去。燕丹陪他走到门口,嘱咐了一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低头一笑,曰“诺。”——这真是君子的千金一诺啊,然后,老迈的他,独自佝腰驼背找荆轲去了。
见到荆轲,田光直截地说了“我田光和老弟你交情深,燕人无人不知。而今,燕太子因我年轻气盛时的名声来找到我,想不到我早已老朽不堪、力不从心,有幸向我求援,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帮帮忙、出出主意呀。我想咱俩也不见外,没多考虑就把你推荐给他了。请你去太子宫中拜访他吧!”荆轲说“我听你的。”
田光停顿一下,接着说下去“我田光听老辈人说过,行为处事不能让别人起疑。今天,燕太子告诫我说我们商谈的都是国家大事,请先生您切勿外传。这分明是信不过我呀。我的行为处事竟让人有所疑虑,表明我已非讲节操的侠义之士了啊。”说到此处,他陡然脑门一热,浑身一激灵,一个决心就下定了。他说“请你这就去拜访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什么也不会说出去了。”当即拔剑,自刭而死。
荆轲都来不及阻拦,一切就无法挽回了。事已至此,他立刻去见燕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没有人泄漏他的秘密。燕丹一听,扑通跪下地,连拜两拜,长跪在地,膝行数步,泪水鼻涕一涌而出,过了好一阵才说出话来“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注意这些摆设和花架子,我们很难判断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因为,他随即请荆轲上坐,又是“避席顿首,曰”,开始跟他讲“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大道理。
荆轲沉吟久之,先是推脱说“这等国家大事,我是愚鲁迟钝之人,恐怕担不起重任。”但架不住那份“大义”,在我看来,更是掰不开田光为之猝死的阴影吧?经燕丹“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从推脱到允诺,这过程实堪玩味。
此后,从燕国到秦王宫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已人所共知,不必赘述。但以上记述,足见燕丹之所谓“义”,是大可怀疑的
一是他收留樊于期的理由,未必如他口头表达的那么真实“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廹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大白话过来,意思是“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投奔我燕丹,我燕丹总不能屈服于秦王强势,抛开这让人哀悯怜惜的朋友。想送他去匈奴,那就等到我燕丹命绝身亡之后吧!”整个是一副同呼吸共命运的架势。
其实,“哀怜之交”四个字透露了他心底的伤疤——他和樊将军,都是身受秦王嬴政那家伙迫害、同病相怜之人。樊将军留在身边,仿佛给自己立一面镜子,既能,还兼。
所以,当荆轲借樊于期之头成功、樊于期杀身成仁之后,燕丹的表现是“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前后对比,连活着转送匈奴他都不肯,赌咒发誓“是丹命固卒之时”,这回他樊哥哥真死了,他却坚强地活着,忍痛割下“哀怜之交”的头,函封送给那个恨之入骨的敌人。——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大概,他是要等到荆轲刺秦成功,才揣着好消息到地下去告慰樊将军?
,燕丹刺秦的目的,也绝非什么“诚得劫秦王,使悉反[同“返”]诸侯侵地”的“大善”。鞫武那句“连结一人之厚交,不顾国家之大害”,一针见血。燕丹拒绝鞫武“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于单于”的长久大计,此后整个的刺秦安排,都只是指向要嬴政速死、必死荆轲要借樊于期的头,燕丹说,“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已表露出,就是要报一己之私;荆轲要等候同伴,掌握时机,燕丹急不可耐,找来一个不中用的秦舞阳就催着快快上路;求得徐夫人利刃再以药焠之,不惜拿活人做试验,“血濡缕,人无不立死”,牺牲品估计不止一个——目的也是只要嬴政死快点。
而一当荆轲刺秦失败,秦王嬴政派伐燕并攻取蓟都,燕丹和他的国君尽率其精兵,逃亡辽东。只有那个曾经与荆轲弹琴伴唱的,继续他未竟的刺秦行为。
而荆轲这个笨伯,已经拽住嬴政衣袖,完全可以一举刺杀之,却相信了燕丹的鬼话,“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终于赔上自家性命,坏了人家大计,生受八九剑,血淋淋靠在柱子上、叉开两条断腿,笑呵呵地说“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唉!!
燕丹最大的不义,在他无原则操守、。
为达到一己之私的目的,他很会作秀笼络活人,一跪再跪,退行为导,跪而拂席,避席顿首;悼念死者,一拜再拜,长跪膝行,流涕有顷,伏尸痛哭,无不用其。
他无原则地逢迎别人据唐·司马贞索隐引《燕太子篇》记载,为抓住荆轲这根稻草,“游东宫池,轲拾瓦投龟,太子捧金丸进之。又共乘千里马,轲曰马肝美。即杀马进肝。太子与樊将军置酒于华阳台,出美人能鼔琴,轲曰好手也!断以玉盘盛之。”完全是一副“可上,可下五洋捉鳖”以结荆轲之欢的态度,——只要你肯为我报仇泄愤。
更可怕的是,他一意孤行,不相信任何人田光之死,是他的疑心所迫;荆轲谋划如何接近秦王,一开始没有动静,他就说“秦兵早晚要渡易水,杀过来,我虽很想长期侍候您老兄,恐怕办不到呀!”挤兑得荆轲赶快表态;荆轲约的助手因为住得远,尚未赶到,他疑心荆轲拖延时间,就讲怪话“太阳都快下山了,荆卿您今天还准备出发吗?要不,我派秦舞阳打个前站。”搞得荆轲心头鬼火直冒“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你以为派那么个小子,提着把匕首,直奔秦国就行了呀!最终仓促上路,风萧萧兮易水寒,踏上不归途。
而燕丹本人,在一年之后,为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率数千士兵,追到衍水河里,杀个,身首异处。(见《王翦列传第十三》)
回顾《史记》的记载,其实,司马迁对燕太子丹根本没有好感,他既不记录前引燕丹派荆轲刺秦,天上呈现“白虹贯日”异象的传言(见应劭《风俗通》),也不采信燕丹在秦求归感动得乌鸦白头、马生犄角的故事(见王充《论衡》),他干脆说“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大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根本不相信燕丹这样的小人,能感天动地;他也认定荆轲上了当,未曾刺伤秦王嬴政。
但他依然表彰荆轲“其义”,即便面对的是燕丹那样的虚情假义,他也信守诺言,赴死;正如田光献身信义的真义气,即便看穿了雇主的险恶用心,也不辞以死守密。——也正如高渐离继续刺秦,要报的他与荆轲那份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