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朝与明朝的对比及清朝统治中国的影
一个只有低级社会生产文化的民族,征服了一个拥有高级生产社会文化的民族。一个遵循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称臣,并恪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祖训,有宽广胸襟、气度恢弘、平等待人的朝代被割地、赔款、也去当傀儡的朝代给取代。
历史为证大明对于外族的侵略一向坚持不妥协地传统从开始就是死硬派。死在远征蒙古的路上。为保卫国家亲自上战场杀敌……哪怕是像这种军事白痴被俘后也不会为自身的安危而签订任何条款。嘉靖朝时北虏打到北京城下、倭寇打到南京城下。大明皇帝除了打仗再没有二话;三大征也是从头打到尾。先说入关以前人口,人口学权威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强调“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有1.97亿人。万历二十八年以后,总人口还可能有缓慢的增长,加上被各种原因隐瞒的人口,的人口在二亿左右是比较正确的”。
在官方统计上,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比泰昌元年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在1660年左右(满清基本控制大陆),中国人口的最高数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万人。与明末公认人口相比,减少约1亿2000万到1亿5千万以上。如果考虑到新增人口,则损失总数更是巨大。
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通过修纂《四库全书》,焚毁和篡改了大量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发展阶段思想精华的书籍,如后来对东亚国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不见了,《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留日学生才在日本重新发现。
四库馆臣任意删改书籍,改变文献的原始面貌,而根本不加任何标注,现收入《四库全书》的有些书籍的可靠性遂成疑问。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的书约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约八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