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人的读书与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

考古发现 2023-08-17 14:00www.nygn.cn考古学家

  古人读书,五六岁以“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开蒙,识字写字。之后学习对对子并诵读《幼学琼林》、《蒙求》等,随后习诵《千家诗》等诗词文赋。再后即进入《五经》或《四书》系统。唐宋间,主要研习《五经》,明清两朝以《四书》为主。自进入了《四书》、《五经》系统就算为学开始。

  古人年少时读书分四个步骤,一为朗读,二为背诵,三为默写,四为训解。背诵由“三百千”而诗赋而《五经》而《四书》而“三史”(“三史”为《》及两《汉书》)。背诵典籍是古代学者取得成功与成就的必修课。一般在二十岁之前这些功课基本完成,进士功名多数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取得。再后进入阶段,即古人所言“君子三立”之“立言”。

  制度确立,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兼有诗赋。经学是中国固有之学也是考试大纲。

  《五经》至《十三经》及《四书》

  经学是所立的国家官学,是后世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经字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纬。以道路为例,南北向称经,东西向称纬,如地球经纬线。经线是织布的主干,后寓意为根本义理法则,天地人之纲常。

  周秦时期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此谓之经书,与之相对有纬书。秦时,《乐》散佚不存。至为《五经》,《易》为群经之首。之后,《礼经》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典籍,所谓一礼变“三礼”。《春秋经》分出《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谓《春秋》变“三传”。此《九经》之谓,成于唐代初期。至唐代晚期,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成《十二经》。至宋,《》列入,终成《十三经》。此后再无变化。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典籍合称。《论》《孟》为《十三经》之二经,《学》《庸》原本是先秦著作,后被西汉学者戴圣辑入《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因其叔父戴德亦研习《礼经》,戴圣遂称小戴)。时,大儒朱熹把《学》《庸》从《礼记》中择出与《论》《孟》合并,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世间遂有《四书》,又曰《四子书》。自至,科考试题以《五经》及《四书》为范围。唐宋重《五经》,明清以《四书》为要。

  经学及学术分科

  经学典籍仅指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以及佛道教各种经文典籍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不属于经学范畴。经学是学术固有名词,不可把带“经”字的典籍均认为是经学内容。

  经学之外的各家之学谓之“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先秦时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等六家。汉代有之说,即六家之外的纵横、杂、农、小说四家。后来的佛学也属于子学范畴。

  中国学问于经、子两门之外还有史学与诗赋等。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术分科,只有书籍分类。西汉学者刘歆以内容对书籍进行划分,称“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唐代分成甲乙丙丁四部,明《》及清《四库全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晚近西学东渐。鉴于西方现代学术分科,国人把经、子两部称作义理之学,史部称作考据之学(经学之训诂考据另谓之“小学”),集部为词章之学,其他称作经世致用之学。义理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及核心价值所在。此话题甚大,涉及二千多年学术史、思想史等。知者自知,不知者亦非两三句话能以知,故不赘言。

  科举应试及书院实学

  古人念书有两个途径。一是就读塾馆,又谓私塾。二是在家学习,即把先生延聘家中教习子女。各地城邑乡村皆有塾馆,每年用不了几个钱即可入塾馆学习。县、州、府、省均有官学。学到一定程度即可报名参加县里考试,称县考。之后府一级复试,称府考。再经省官学考试,称院考。被录取者即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即进入官学学习,雅称“入泮”。学习三年,应考乡试。

  一省或两省每三年于秋季集中举行一次考试,称乡试,雅称“秋闱”。考生限于秀才,中式者称举人(类似于汉魏时期的孝廉)。次年春天,各地举人云集京师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称会试,又曰“春闱”,中式者称贡士。约一月后,于保和殿亲自主持考核贡士以作排名,称殿试。殿试后,贡士赐名曰进士出身。至此,功名仕途学业就算完成。

  南宋以后,书院创始。书院是官办专门研习学问的机构。不以应考科举为主要目的,重实学轻举业。书院于明清两朝极其发达,凡州县、府、省皆有书院一家或数家。掌书院者称“山长”,一般为致仕名宦硕儒充任。教授者一律为,督抚疆吏亦亲临授课。明清时的督抚大多政、学两门皆显赫。既是显宦大员又是学界名流,学优则仕在于此。

  凡有志于实学者,完全不受科考局限,所学贯通经史子集,精于本业而学于广博。古代所言学者皆为通才,没有只读经而不知史,亦无只会诗文而不通经史者。中国学术源头的经,初始功能就是史书,而后世的史中又满含经义。专则精,博则通,二者兼备,可言精通。就中国学问而言,眼下无一人能担得此二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