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之最金塔历史(浅谈甘肃金塔长城的历史)
文 | 史谭a
编辑 | 史谭a
前言
甘肃金塔县境内的长城是汉代长城,长城建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金塔县境内的长城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塔县境内的长城分为三个段落,即金塔城西南段长城、县城北段长城和县城东南段长城。
金塔县境内的长城大体呈“U”字形分布。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分别是东寨镇、新城镇、黄草镇、青土镇和南洞乡境内;从东向西分别是天城镇、古城镇、南洞乡和西沟乡境内。
其中金塔县境内的北长城是汉武帝为了抵御匈奴而修建的,而南长城则是汉武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筑的。
东寨镇
金塔县东寨镇境内的长城是西汉时期修筑的;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等出兵作战,分两路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汉武帝为了巩固边防,于是就在河西走廊设立了五个镇,其中就有东寨镇;东寨镇位于金塔县东南25公里处,金塔县的西北边,东靠金塔沙漠和沙漠戈壁,西接安集海水库。
全镇辖7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7600多人,其中回族人口为1700多人,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东寨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金塔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全县的人口大镇和物资集散地。
新城镇
金塔县新城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20公里。新城镇境内的长城是汉代长城,自西北向东南分布在新城镇北山至金塔县城以东的南山之间,全长约10公里。
金塔县境内的长城大部分都是在汉代以后修筑的,其形制和特点与西北地区其它地方的长城基本相同。
从金塔县新城镇至青土镇之间的南长城全长约7公里,北起于金塔县城北山,沿北山至青土镇,与金塔城以南段长城连接;南长城与北长城走向基本一致,全长约7公里。
两段长城均为夯土筑墙,高约4—5米,墙基宽约10米。南长城墙体保存较好,北长城墙体基本损毁。两段墙均建有敌楼和烽火台。
黄草镇
黄草镇位于金塔县城西南,东接东寨镇,西邻古城镇,南与天城镇接壤,北与新城镇相连;黄草镇境内的长城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金塔县志》记载“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属酒泉郡管辖,设黄草(今黄草镇)戍兵”。
从此,黄草就成为西汉王朝抵御匈奴的重要事基地。公元91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霍去西征漠北,先后收复了河套、阴山以北地区及河西走廊地区,至此匈奴势力退出河西地区。
汉武帝为巩固和加强对河西地区的管辖,遂派大将李息在河西各郡、县修建长城戍守,从而形成了一道抵御匈奴的铜墙铁壁。汉长城的修建,使河西地区成为西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前线,汉宣帝时期,为了巩固边防,把河西地区分为五个郡河西郡、酒泉郡、金昌郡、敦煌郡、武威郡。
“以防备匈奴”是汉武帝制定的一项重要国策,他的目的是把匈奴扼杀在摇篮里。,汉长城的修建就成为汉朝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
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汉长城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据《金塔县志》记载“汉长城东起黄草,西至沙州,长约500公里”。
黄草镇境内的长城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事防御线,这里地势险要,西起黄草东南山梁(古城子),东至沙州县城(现黄草镇)南约8公里处与金塔县城相接。
青土镇
金塔县青土镇的北长城,也是汉武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位于金塔县青土镇青土村附近,全长约为6.1千米,修筑时间大约为西汉武帝时期。
南长城是在北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长度约为5.4千米,修筑时间大约为东汉时期;南长城的位置大概位于金塔县青土镇北关村附近。
在南长城附近还保存有一段古城址,其墙体基本完整,墙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长约为500米,墙体厚约为2米,墙体内侧均有夯土;南长城上有一座烽火台,位于南关村北口。
根据古城址内的夯土层及地表土层分析,该烽火台应建于汉代时期,青土镇的这段古城址现已被列入金塔县文物保护单位。
北长城的西端和东段有部分段分别被划为马营子乡的南长城和黄草镇的北长城;南长城的西端与祁连山主峰相连,长度为1.5千米,墙体保存较好。
中段的南长城从青土镇到黄草镇,是在北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长度为9.2千米,墙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墙体内侧均有夯土。
南关村南城墙东侧的烽火台曾于2013年被列入金塔县文物保护单位,烽火台的位置大约位于南关村北口附近,烽火台为方形平面,顶呈弧形,底呈圆形。
天城镇
天城镇境内的长城属于汉代长城,位于天城镇西北部的胡杨林河与小海子河交汇处;此段长城建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西汉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筑的。
该段长城保存较好,在全长约2.5公里的长城沿线,共有敌楼、烽燧、马面、烽火台等事设施20余处。
在这些事设施中,既有单敌楼、双敌楼和敌台等防御设施,也有烽燧、马面和烽燧等防御设施。还有部分驿站遗址。
,该段长城在金塔县境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天城镇境内的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明长城(包括烽燧和马面)从金塔县天城镇天城、东沟、红旗三个村的境内通过,全长约13公里,在长城沿线有多处烽燧和敌台;这段长城是明朝修建的,属于边墙,是明长城的一段。
明长城在金塔县境内的走向主要为东西向,该段长城基本沿河谷呈南北走向;全长约13公里,在金塔县境内经过天城、东沟、红旗三个村;该段长城大部分地段呈南北走向,局部地段呈东西向。
这段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由金塔县境内经过天城、东沟、红旗三个村的部分段落组成,其走向基本沿河谷呈南北走向,全长约13公里。
古城镇
古城镇位于金塔县城东部,东连天城镇,西接西沟乡,北靠南洞乡、黄草镇,南与东寨镇毗邻;古城镇的地形呈一个狭长的长方形。
全镇总面积为426.4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个社区,全镇现有人口2205人,其中农业人口2213人。
古城镇境内的长城由金塔县城东部的南洞乡和古城镇境内的西沟乡共同修建而成;南长城自南向北从西到东分别是东堡村、东湾村、中湾村、南湾村、西湾村、青山村和天城村;西长城自西到东分别是天城村、新城村、西堡村和古城镇。
两道长城均为汉代长城,呈东西走向。在长城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烽火台,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期,就有边塞烽火的报警;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两次远征匈奴,并把他们打得大败而归,此后边塞烽火就不再报警了。
东汉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边防和管理,防止匈奴的袭扰和袭击,朝廷在西河、马营等地修筑了许多烽火台。
公元前104年(汉元鼎三年)汉武帝又在河西走廊修筑了一条长城,从嘉峪关到张掖,全长700余公里。
后来汉武帝又将这条长城向西延伸,从肃州(今酒泉)出发经青海的尕斯台到新疆的轮台县(今轮台县)与天山上的哈密国、瓜州和玉门关相连,这就是著名的“西域长城”。
南洞乡
金塔县南洞乡南长城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金塔县南洞乡南长城由南向北呈“U”字形,全长约12公里,宽约3-4米,厚约20-30厘米。
墙体结构为土夯筑,夯土较厚,质地为黄褐色的粘土;墙体的外部保存较好,有两段墙体保存较为完好,墙体内侧有明显的开凿痕迹。
在长城上分布着大量的烽燧、烽台、马道和壕沟等遗迹,其中一段长城在南长城的顶部有一段长城被破坏,另一段长城也被严重破坏;南长城上分布有大量的烽燧、烽台和马道等遗迹,这些遗迹大部分都是明代以前的遗物。
现已发现的烽燧有21座,包括11座正方形烽燧、3座圆形烽燧和2座角形烽燧。
这些烽燧都是由黄土、夯土和木桩组成,形状不一,大小不一,最大的高约3米,最小的高约2米。
南长城上分布有大量的壕沟遗迹,其中大部分壕沟已经被破坏;据专家考证,这些壕沟多为明代时期开凿的。
南洞乡南长城是金塔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长城遗址,它见证了金塔县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面貌,对于研究金塔县明长城事防御体系有重要的价值。
金塔县境内的长城是汉代长城,它与金塔县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建筑材料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它在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金塔县境内的长城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利用起来,作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金塔县境内的长城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精神的见证。
甘肃长城相当丰富,秦、汉、明三代的长城最西边的起点,全部位于甘肃境内,境内出土相关长城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国长城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2》(上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3》(下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4》(下卷)(上卷),文物出版社,2002。
2、《金塔县志》(1982年版)。
3、《中国长城史·秦汉卷》(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