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诏书之最是谁(谁识人用人的本事堪称古今第
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将其言也善”,在趣怪网小编看来,不如改做“人之将其言甚准”。很多时候,人身边都是亲近、信任之人,想把自己对某人的看法真实、不做保留的表达出来,所以显得特别神准。
一、朱由校评魏忠贤
长久以来,人们对魏忠贤的看法已经脸谱化了。人们认为他操弄权柄迫害忠良,结党营私,祸国乱政,是宦专权的典型。仔细考察这段历史,这种看法并不全面。我们现在对魏忠贤的看法,多来源于重新上台的东林党人的说法,我们看明熹宗对他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
史书中曾记载,朱由校在临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其言甚准。朱由校在生命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等关键问题上。
魏忠贤掌权时期,明在辽东与后金的对战中,一扫万历末年的颓势,打了许多胜仗。当时的袁崇焕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重用,从袁崇焕和魏忠贤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比较和谐。袁崇焕最有名的几场胜仗,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
而且这一时期,关外的战况几乎都是捷报,不仅用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的时候,明朝队多次重创皇太极,打的皇太极只能躲回盛京。
其实战争形势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饷充足,而魏忠贤的最大本事就是非常会收税。当时“天下金银,尽聚三吴”,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都非常的发达,魏忠贤不顾东林党人以及江南大地主的反对,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人废除的工商税和海税,才使明不至于饿着肚子去打仗。
,几十年都未曾投入使用的黄河水道,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缮,魏忠贤还向东林党人垄断的产业进行了征税。尽管魏忠贤热衷于征税,他并没有给农民加赋。所以这一时期的明朝政府虽然四处漏风,但根基还算牢固,并没有坍塌的危险。
由此可见,朱由校对魏忠贤的判词还算中肯,也比较准确。
对于兄长的遗言,崇祯却没有放在心上,他上台后不到一年就一纸诏书,将魏忠贤贬至凤阳守陵,魏忠贤惊惧之下自缢而,后被崇祯分尸于河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听到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后,久久无语。
也许,到了此刻他终于明白兄长说过的话:魏忠贤是可以依赖干大事的人。
二、管仲评竖刁、易牙、开方
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被誉为“华夏第一相”,协助齐桓公夺得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齐桓公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仲父”。
易牙,齐国的宫廷厨师,齐桓公近臣,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调和之法烹饪的庖厨,后世厨师称其为祖师。据载,有一次齐桓公说我从来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如何。易牙听说后,立马回家将他年仅4岁的儿子杀了,做了一道菜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后说非常美味,问他是什么肉?易牙如实回答。齐桓公被易牙杀子为自己烹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非常宠信易牙。
开方,原是卫国的一位贵族,桓公称霸后投效齐国,为了表示专心对齐国效忠,15年都没回过家,连父母去世也拒绝回去奔丧,桓公认为他很忠心。
竖刁,齐桓公近臣。史载,竖刁曾仗着齐桓公的信任,胡作非为,管仲几次三番提醒齐桓公,要远离竖刁,竖刁为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竟然自行阉割入宫。竖刁此举让齐桓公大为感动,更加信任竖刁,甚至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他。
管仲却认为这三人都是喂不熟的小人,不可重用。他在临终前对齐桓公说,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用。”竖刁“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趣怪网希望桓公远离这三人。
可惜,齐桓公不用管仲言,终致饿于宫中。
《史记》记载,齐桓公重时,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犯上作乱,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桓公最终被活活饿。不但如此,竖刁还带人守住正殿,不让诸公子给桓公收尸,他后六七十天,直至寝室蛆虫遍地,尸臭熏天,才被允许下葬。
桓公后,易牙、竖刁立公子姜无诡(齐中废公),开方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齐昭公),齐国大乱。
三、赵奢评赵括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东方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马姓先祖之一,也是“纸上谈兵”赵括的父亲。
赵奢虽然名气不如廉颇、李牧,却是个完人。事上,他曾在阙与之战中大破秦、与田单论兵而胜;政治上不畏强权,劝谏平原君遵守法令。掌管赋税公平合理、民富国实;个人品德上,两袖清风,深受兵士敬重。
对于自己的儿子赵括,赵奢知之甚深。虽然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连赵奢自己都说不过他。但赵奢知道赵括骄傲自满,自认为“天下莫能当”,这是兵家大忌,而且赵括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
所以,赵括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妻子说,“兵,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而赵奢的忧虑,最终得到应验。赵奢后,赵括为将,果然在长平之战大败于秦,为秦所杀,赵全覆没被坑杀四十余万。
不过,万幸的是,他的临终遗言让赵家逃过株连。《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帅时,他的母亲极力上书反对,“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大意是说,赵奢为将时爱兵如子,财物都分给兵士,而赵括与赵奢完全相反,不但不亲近兵士,还把财物藏起来,置办田产,这样的人怎能带兵?
赵王根本听不进去,“母置之,吾已决矣。”赵母便说,如果您执意让赵括带兵,日后有差池,趣怪网希望赵家能不受株连,赵王许诺,此事与赵家无关。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由于赵母有言在先,就没有株连赵家。
四、郭嘉评司马懿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郭嘉字奉孝,为曹操帐下首席谋士,本为袁绍部下,转投曹操后,为曹魏统一北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载,郭嘉敏而好学,深通算略,又达于事情,曹操对其十分喜爱。每次征战曹操都会问及郭嘉,他的谋略总能让曹操出奇制胜。曹操也曾赞叹:唯奉孝能知孤意,而相关史料中也曾称赞郭嘉为“世之奇士”。
赤壁之战,孙刘联火烧魏战船,曹操一败涂地。为此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更有很多人认为:郭嘉不卧龙不出,奉孝若在,冢虎不反。
郭嘉在临终前曾对曹操断言司马懿必反。
“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金麟必非池中之物,臣早有察觉其心有异,只是碍于司马士族,未曾发难,臣自恃谋多智广,愿为丞相压制此人,今臣早去,难为丞相……”
大意是说我了以后,要防备着司马懿,此人野心太大,最好将其诛杀。
虽然曹操深信郭嘉所言,但抵不过司马懿的狡诈隐忍,就连世子曹丕都为他求情,曹操以为以曹丕的城府足以对抗司马懿,所以也就没有执意要杀司马懿了。曹操没有料到司马懿如此能活,不但熬了曹丕,还熬了自己的孙子曹叡,最终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架空曹魏政权,然后由自己的孙子司马炎完成了一击。
五、刘备评马谡
众所周知,诸葛亮重用马谡后,后者在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造成了街亭之失,直接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果化为泡影。
虽然诸葛亮自贬三级,挥泪斩马谡,做无比悔恨状,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因为早在五年前,刘备逝前就曾对他说,马谡不可用。
刘备白帝城托孤,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对马谡的评价,《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把刘备的临终嘱托当成了耳旁风?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其一,诸葛亮和马谡的四哥马良关系很好,马良曾在给诸葛亮的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早在刘备任荆州牧时,马良就通过诸葛亮的关系成为刘备的助手——左将掾。马良也不负所望,在安抚五溪蛮各部时功勋卓著,诸葛亮也深感自己没有看错人。马良的英年早逝让诸葛亮悲痛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在感情上自然非常照顾马良的幼弟马谡。
其二,马谡在守街亭前一直表现的稳健可靠,不仅在行政方面干的非常出色,在战略方向上的判断也相当准确,就算是兵书战策,马谡也能与诸葛亮侃侃而谈,所以诸葛亮非常看好马谡,“深加器异”。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马谡的判词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诸葛亮会想的认为刘备有点“言过其实”、庸人自扰了。
六、刘邦评周勃
韩信曾评价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却多多益善。确实,刘邦强不在带兵打仗,而在于“善将将”。
当年打败项羽后,刘邦曾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项羽。大臣纷纷拍马屁,有的说刘邦舍得分享,有的说他有大志和海量。刘邦都不满意,于是亲自了一条战无不胜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粮草不绝于道的萧何,这些都不是关键,而是自己的知人善任,才由他们成就了如今的天下。
刘邦并非吹嘘,其识人用人的本事在他的遗言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邦临之前,吕雉考虑到即将成为孤儿寡母,于是向其问计“萧相国即,令谁代之?”刘邦略作沉思说到“曹参可。”
“曹参之后,谁可接任?”吕雉知道,这帮一起布衣起家的沛县兄弟,如今都老了,能活几年,还真不知道,索性多储备几个。
刘邦在所有人里过滤了一遍,既要忠诚可靠又能独挡一面,好像实在找不到了。刘邦是谁啊?历史第一用人大师啊,既然一个人无法胜任,那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吧。刘邦思考半天,说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后来果如刘邦所料,曹参“萧规曹随”,一代名相;王陵刚直,敢于以辞职要挟吕雉;陈平阴到极致,却又堪为宰辅;周勃就不用说了,平定吕氏扶立刘氏的就是他。
不得不说,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识人用人的本事,堪称古今第一,他也被毛主席评价为封建帝王中用人最厉害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