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历史之最(“功夫在画外,厚积而薄发”
傅长敏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饭桌上的那块面砖就是她的画板,用颜料在上面画了洗洗了又画,是她儿时的乐趣之一。傅长敏的父亲傅尧笙是著名国画家、陶瓷美术家,见女儿对画画感兴趣,便引导她系统学习色彩、素描与水彩画,成为她事业的领路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长敏
从喜欢画画的小女孩,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傅长敏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粉彩是釉上彩绘艺术的一种,和在纸上作画相比,陶瓷釉上绘画的难度更高,它对颜色的调配、料性的掌握、烧成的火候,都有更严苛的要求。细腻的笔墨变化如何在烧制后依然得到保留和体现,很考验创作者的专业功底和经验。
家庭环境的长期浸染,赋予了傅长敏良好的审美和品位。后来她又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获得不少艺术名家的教导点拨,这让傅长敏的瓷画技艺,从最开始单纯地模仿父亲,成长为独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技法。她的作品风格素雅清淡、简中求美,代表作《荷韵》、《清风明月》,分别被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
对待艺术创作,傅长敏既严谨又耐心。在创作每件作品之前先读脚本和原著,是她要求自己必做的功课,“我觉得这样人物才是完善的、鲜活的。”
画竹林七贤前,她把典故拿出来重读,“嵇康是个个子很高、会弹琴的美男子,刘伶是经常上身喝酒的醉鬼。”确认了人物形象和神态细节,傅长敏才开始下笔画稿,“有些人把竹林七贤画得都很儒雅,其实是不对的,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在画《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的场景时,傅长敏在女儿的提醒下重读了对应段落,还原了二人在桃花林下的石头上读书的场景。
细致的工序保证了作品的精准度,却也注定了无法高产。“如果是大型创作,我可能一年就做一件。”但相比产出作品的数量,傅长敏更在意作品的质量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她形容自己“笨笨的”,从最初的兴趣到如今的事业,是靠坚持走到了现在,“我做一件事,认定了就是一辈子,选择了这条路,就一路走到底。”
除了绘画之外,傅长敏似乎从没想过其他的人生方向。她从小就把传承这门技艺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她看来,以“惜物”的精神做出好作品、培养起大家对好作品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就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传承。现如今,女儿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陶瓷艺术界的后起之秀,延续了几代的绘瓷故事,还将继续上演。(注以上文字转载自“网易上流”公众号)
————【人物链接】————
傅长敏,1968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二级),中国农工民主党景德镇市副主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文化领人物、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届副会长、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3 1 x”产业高层次人才 (B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人大代表、景德镇市政协常委,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现就职于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本期人物/傅长敏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傅长敏(右一)
在全国各级艺术类评比活动中,取得国家奖项几十余项,出版个人艺术专辑6册,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粉润清逸》,在全国各类艺术类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篇、作品100余件,多次参与国内外陶瓷布展和举办个展并有多件作品被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历年来,个人业绩分别在《人民日报》、《今日中国》、《中国陶瓷》、北京《工艺美术》、《艺术家》、《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艺术》、 《香港大公报》 等专项报道。
(转载请注明“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