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的英文历史(公元300-1500年时期世界历史
文 | 古迹探骑
编辑 | 古迹探骑
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是世界历史的核心,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无论是用英文还是中文写作的,都忽略了它们,特别是当它们表明外部对中国的影响时。
陆路和海路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佛教传教士和教义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中国,这些路线也将中国的发明带到了欧亚大陆和更远的地方。
与欧洲、西亚和印度一样,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很久以前指出的那样,比较历史可以对精心研究的主题提出新的问题,而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简要概述正是趣怪网希望做到这一点。
宗教与法律
中国的第一批佛教徒是外国商人,他们在公元时代开始之前从中亚和印度陆路带来了他们的信仰。
几个早期佛教遗址,特别是位于中国沿海的孔王山,都表明了早期佛教徒是利用海路过来的。
这些传教士为残酷的地狱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人后将会下地狱,而道教教徒也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长生。
西方总是说佛教起源于外国宗教,但在进入中国后成为中国宗教。中国佛教教义与印度佛教教义不同,印度佛教教义本身在公元前一世纪和公元六世纪之间变化很大。
即便如此,中国佛教教义,特别是要求僧尼独身的寺院规定,直接违反了儒家生儿子继承家族的规定。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早期的僧侣继续住在寺院外,有时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起住在现代甘肃和新疆的不同地方。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地方。
但中国佛教徒从不支持这些偏离寺院规则的行为。
佛教教义提供了摆脱生、和重生的无休止循环的机会,但只有在与家人断绝联系之后。
佛教在三世纪和四世纪获得了广泛的追随者,直到隋朝(581-617)和唐初(618-907)皇帝统治时,佛教才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
作为印度的传统理想,中国皇帝体现了佛教的所有美德,并向佛教秩序捐款,他从未进入佛教秩序,以便他可以继续统治。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的赞助人,他赞助了《唐法典》,这是一套在整个帝国中使用的法律。
它的起草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规定的灵活性意味着它可以被邻国的统治者使用。
该法典规定了平等土地制度的规定,规定编制新的户籍,以便每个身体健全的住户每三年都能获得新的土地分配。
阅读《唐法典》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同质的帝国,其中相同的法律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每个地区。
事实上,地方员在执行该法典时非常灵活在吐鲁番土地贫瘠的绿洲,户籍分配给每个家庭的土地远远少于必要的土地数量,每个登记册上都有一张纸条,说明其余的“等待”分配。
755年安禄山叛乱后,等田制崩溃,迫使中央政府将收税权割让给地方统治者。
即便如此,立法者还是保留了宋朝(960-1275)早期起草的法典中有关它的规定。
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法规、条例和条例构成了帝国的现行法律,而不是法典,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象征性的作用。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中国以及日本、韩国和越南的统治者都采用了修改版的法典,利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员,将佛教作为国教,并拥护儒家的道德教义,所有这些都趣怪网希望建立一个像唐朝中国一样强大的国家。
随着他们的受试者开始使用汉字和用筷子吃饭,这些共同的做法最终形成了东亚地区。
文明与艺术
唐文明以其对中国邻国的音乐、艺术和时尚的开放性而闻名,特别是在西部的中亚和印度。
人们很少意识到唐朝中国是多么容易地吸收了许多逃离伊斯兰征服的难民,特别是生活在萨珊帝国(公元224-651年)或更东边撒马尔罕地区的伊朗人。
吐鲁番的户籍中列出了许多伊朗人,包括全职农民以及商人和工匠,他们在唐朝艺术,尤其是金银器皿上留下了印记。
伊朗移民被埋葬在混合坟墓中,其中一些是最近在西安发现的,这些坟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坟墓建筑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埋葬习俗。
选拔制度与统治
唐朝皇帝是第一个利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员的人。
科举考试起源于汉代(公元前 207 年至公元 220 年),作为安置已经被任命为政府的员的一种手段,但在唐朝,高层员在获得最初的方任命之前通过了考试。
与西欧当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教皇加冕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但不识字的查理曼大帝只能用蜡像来引导他的笔。
欧洲的教育水平在1000年后飙升。到1300年,欧洲君主知道如何阅读,并让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僚机构负责收税。
中国和欧洲国家都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增加了员的选拔,大多数宋代员在上任前都通过了某种考试,而欧洲统治者则任命大学毕业生,通常是在现任员的推荐下。
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使用“商业革命”一词来描述1000年至1400年间两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卡洛·西波拉(Carlo Cipolla5)和马克·埃尔文(Mark Elvin)巧妙地描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市场交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种植者开始专业化并为市场生产,而不仅仅是自己种植食物。
结果,欧洲和中国都享有长期的持续繁荣、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国际贸易。
在整个商业革命期间,中国政府向成功完成公务员考试的人授予学位,与此,欧洲大学获得了授予学位的专有权。
发明与创造
在此期间,中国的发明传到伊斯兰世界,然后从伊斯兰西班牙和意大利传到欧洲其他地区。
纸张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300年在中国广泛使用。造纸技术在八世纪传到伊斯兰世界,在十世纪传到西班牙,在十一世纪传到意大利,之后传到整个欧洲。
在十三世纪,蒙古统治促进了个人旅行和横跨欧亚大陆的许多技术转让。
结果,制图知识在广泛的地区传。
1402 年,朝鲜的制图师将欧洲和西亚的地图与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地图相结合,制作了当时最先进的地图——康尼多世界地图。
在这几个世纪中,欧洲造船厂采用了几项重要的中国技术创新,包括可调节方向舵、水密舱和指南针。
建造大型适航船只的能力使中国在1405年至1433年间发动了一系列非凡的远洋探险。
自从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反事实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那一年》大肆宣传以来,太监海上将郑和的航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有人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1433年之后停止航行,而欧洲人从未停止航行?
乍一看,中国宝船的规模可能表明中国人应该比西班牙人更早到达美洲。
,绝对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这样做了。
实际上,横渡大西洋不需要大型船只,哥伦布抱怨说,他的船长约八十英尺,太大,无法探索加勒比海狭窄的入口。巨大的郑和船就更不合适了。
郑和船的航行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力量,并加强永乐皇帝在侄子在宫廷大火中神秘失踪后统治的摇摇欲坠的主张。
杰夫·韦德(Geoff Wade)最近辩称,郑和远征队利用真正的事威胁来确保他们所访问的统治者的合作。
有时,中国人确实干预了地方政治,他们甚至用一个更符合他们喜好的国王取代了一个斯里兰卡统治者。
只要来访的统治者接受了中国人的礼物,并同意向皇帝进贡作为回报,远征队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有趣的是,中国船只并没有进行探索。
他们在中国南部和伊斯兰世界之间行驶了一条成熟的海上航线,用乔治·胡拉尼的话说,这条航线“是十六世纪欧洲扩张之前人类经常使用的时间最长的航线”。
如果有人想对郑和航行可能去过的地方进行挑衅性但毫无根据的猜测,西班牙是一个比美洲或澳大利亚更具吸引力的候选人。
在伊斯兰世界的边缘,西班牙为伊斯兰地图制作者所熟知,但没有证据表明郑和船只曾经进入地中海。
相比之下,哥伦布是在美洲寻求财富,这从他第一次描述他遇到的第一批人,伊斯帕尼奥拉岛的阿拉瓦克人,即今天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所在的岛屿“伊斯帕尼奥拉岛是一个奇迹。高山丘陵,平原和草甸地既肥沃又美丽。港口非常精细,有许多宽阔的河道,大部分都含有黄金。”
回想起来,哥伦布打算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似乎是很自然的,但中国的例子表明,哥伦布的计划并没有预先注定。
他的雄心壮志是一生看到十五世纪葡萄牙殖民地的产物,包括非洲海岸圣豪尔赫达米纳的奴隶贸易堡垒和大西洋非洲海岸附近的马德拉群岛繁荣的甘蔗种植园(他第一任妻子的父亲住在马德拉岛主岛)。
当哥伦布登陆伊斯帕尼奥拉岛时,他只是使用现有的程序来建立殖民地。
公元300-1500年期间的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实现了政治的重大统一和经济繁荣,还在科技、艺术、文化和宗教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隋唐王朝的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隋朝和唐朝的兴起和繁荣,使中国具备了强大的政治实力和影响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中国在这个时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路线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商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中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造纸术、火和指南针等重要发明和创新,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在这个时期对周边国家和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和佛教的传对邻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影响最为显著。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如封建制度、士人阶层和科举制度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和结构在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 欧洲中国文明观探析——评《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 孔德蓉.江西社会科学,2017
[2] 轴心时代与中国之互动. 李雪涛.孔学堂,2017
[3] 权力与市场再优化: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美国实践及启示. 刘莹.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
[4] 断裂的“他者”:美国当代社会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蒋柳.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5] 从周边看中国——韩国《东亚史》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 詹德斌.社会科学,2014
[6] 中美教科书中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以人教版世界史教材为例. 李天乐;姚自茹.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 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国民意识教育——以德克萨斯州“麦格劳—希尔版”《美国史》为例. 陈波.历史教学问题,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