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大全高清*(历朝历代王者最亮的星,历史
印章之始便有了印钮,印钮的学问也深似海。本期将从印钮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样式作用两个方面简单介绍印钮文化,中间或有疏漏之处,也请各位老师指教。
印钮发展篇
本单元主要介绍印钮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先秦、秦汉、元明、清 四个时期介绍先秦及秦汉时期因各类社会条件的限制,印钮的功能更多以实用为主;到了元明清,因印章石料、文人等的介入,印钮的工艺美术性更加突出。
起初以实用为主
· 先 秦 ·
「印,执政所持也;钮,印鼻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人为执政所持,便于携带印信,就在玺印的上方穿孔系上印绶佩于腰。这就是最早的印钮,此时的印钮只是为了实用,没有观赏价值。
先秦时期印钮有了简单的形式,如鼻钮、台钮、覆斗钮,这也是印钮艺术的雏形。
亚罗示玺
年代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不详
质地铜质
钮式鼻钮
涡纹玺
时代西周
尺寸直径2.9 ,高1 厘米
质地青铜
钮式鼻钮· 秦汉时期 ·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印制皇帝用玉印螭虎钮,称「玺」,共六枚(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一般臣民用「印」。
汉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我国特有的印钮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印钮上造型古拙浑厚,线条生动洗练,题材丰富多彩。,印钮的阶级象征也被划分的更加清晰。
据《汉旧仪》记载「印之印钮很多,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诸侯王印、御史大夫章用橐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印用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用鼻钮,这些不同的钮可以分别其爵。」
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帝后玉玺
时代西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尺寸边长2.8 ,高2 ,重33克
质地和田白玉
钮式螭虎钮「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螭虎是龙子,像龙有耳无角,象征这勇猛和力量;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的绝对权威。
南越国文帝行玺
时代西汉
尺寸纵 3 ,横 3 ,高1.8 厘米
质地金
钮式龙钮
「文帝行玺」是我国考古出土的第一枚帝印,也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方形,田字方格,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
龙形纽,龙昂首,体盘曲成「S」形,鳞爪俱全,形态生动。利用龙身的拱起横穿以系组绶,亦作捉手。据当时考古资料记载,此玺印在出土时,捉手处光滑,印台四壁有碰痕,印面及印周边均见朱红色的印泥,可见此为南越王赵生前的实用器。
铜驼钮「汉卢水仟长」印
时代东汉
尺寸纵 2.3 ,横 2.3 ,高2.2 厘米
质地铜
钮式驼钮
在汉代,驼钮印是专门用于颁发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印,体现了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员的亲和。
此时期的驼钮,一般体态为「俯躯跪卧,头回缩」,颈部可见用刀刻画出来的骆驼鬃毛,骆驼腹下有孔作穿绳佩带用,其寓意该民族已经完全归顺汉王朝了。
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印中。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印。
银龟纽「琅邪相印章」
时代东汉
尺寸纵 2.2 ,横 2.6 ,高1.3 厘米
质地银
钮式龟钮
龟在古代称为「玄武」,是中国四大吉祥神兽「四灵」之一。
西汉时期的龟钮印的龟体比秦早期略高,背隆起,施六角重环纹,形态逼真;东汉龟钮在形体上继承了西汉的风格,东汉钮的龟首伸昂,背部隆起如弓,脚渐高,龟尾甚长,可垂落至印台侧面边缘处。龟腹与印台之间的穿孔变得更大。
铜马钮「亲赵侯印」
时代东晋·十六国
尺寸纵 2.5 ,横 2.5 ,高2.2 厘米
质地铜
钮式马钮
马钮作为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印钮以鼻钮或瓦钮为多。此印钮的马为曲腿下卧状,铸造较为精良。
青玉鼻钮「妾繻」印
时代汉代
尺寸纵 2 ,横 2 ,高1.6 厘米
质地玉
钮式鼻钮
这是造型最简单,也最通行的钮式。由战国到明清私印中都有,到近世也还流行。其特点是钮和钮上穿孔都较细小,其形如鼻,汉代以后,鼻形逐渐加大,但其穿孔仍较细小。故后世称之为鼻钮。
白玉龟钮「绩平」印
时代汉代
尺寸纵1.2,横1.2,高1.,9 厘米
质地玉
钮式龟钮
汉代私印。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
发展以工艺美术为主· 元明时期 ·
印钮的发展与印石以及当时兴起的文人篆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元末刘绩所撰的《霏雪录》中记载「初无人以花乳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山农即是王冕)
以此为证,元末便有文人以石入印,后又有明篆刻家文彭以灯光冻治印。印石应用摆脱了硬质材料的束缚,文人得以介入,文人治印之风大兴,从元至明逐渐演变为「无不人人斯篆,家家秦汉」,印钮题材也出现了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如古狮、螭虎、蟠龙等,造型古朴,意态高雅。
这一时期,印钮雕刻已初步完成了从实用功能为主到装饰功能的转化,为印钮的艺术化奠定了基础。
时代明(上海博物馆藏)
尺寸纵3.9 ,横3.95,高2.95厘米
钮式螭虎钮
韩约素,号钿阁,是晚明的女印家,创作风格婉丽隽秀。相传她喜欢篆刻好的冻石,平生作品很少,这件牙章至为珍贵。此方印章雕刻的为卧屈着的螭虎,头微抬枕尾而栖,眼睛大但有神,整体线条流畅,雕琢精细,足见其珍贵。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时代明(上海博物馆藏)
尺寸纵4.05,横3.9 ,高7.1 厘米
钮式素钮
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劲,起收笔刀痕显露,笔画具有猛利的效果,气势磅礴,篆法沉着,个性表现十分强烈。此印印主为明代文学家朱之蕃,寓意谈笑间流露的才华如气吐霓虹般美妙。
明清及其后期,文人为何爱素钮?
素钮吸引文人的是不加以过多人工的修饰,保留了石章原生面貌,加之以印石本身色丽质纯,更加凸显石章远古朴拙之味;,明清之后已有文人刻印之风,更多的文人会选择在印章周身篆刻边款,以抒发个人情感。
艺术的蓬勃发展· 清朝印钮 ·
明末清初,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印钮也从普通的装饰品向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转化。随着各地名贵印石的不断发现,从事印钮雕刻的人才也不断涌现,雕刻技艺日臻完善,而清朝的历任帝王对于印章、印石、印钮的偏爱,更加速完成了印钮艺术的转变。
清代的皇帝们除了在贡品中寻求精美的印石外,甚至还招募名工雕手在宫内为宝玺制钮,许多世间罕见名石名工的印钮被帝王及其权戚所拥有。爱新觉罗氏溥仪(宣统皇帝)曾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说到,他离宫时,曾私窃了一批珠玉,其中就有乾隆皇帝自用的一件无价之宝—田黄石连环印章。
「多罗定郡王印」银印
时代清
尺寸纵10.8 厘米,横11 厘米 ,高11.8 厘米
款式麒麟钮
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多罗郡王所用印为镀金银印,麒麟钮,用满、汉两种文字的篆书镌刻。
麒麟为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既有寓意祥瑞之意,也常被古人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这件银印硕大的印体、厚重的边栏、高昂的钮式和精细的工艺,凸现了一种尊贵、神秘、森严的色彩。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时代清
尺寸纵2.25 厘米,横2.25 厘米,高4.55 厘米
钮式以印代钮
印六面刻了八方印章分别是「冒襄」、「冒襄辟疆私印」白文印;「辟疆氏」、「真赏」、「小三吾鉴藏」、「忍辱忘怨」、「巢民」朱文印和栖凤铎形印。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
年代清
尺寸高8.3cm
钮式薄意人物钮
这枚石章是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制成的,印体四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一幅八仙上寿图。「八仙上寿」也称「八仙献寿」,是古代传统的寓意题材。这件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艺术手法。名贵的印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枚印章成为罕见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
印钮是印章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玺印皆有钮,钮有穿孔用以系印绶,印绶又系在腰带上,随时都可以取用,这就是古人的佩印习俗。印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派生出很多种类与样式,特别是明清以后石材作为常用印材,为印钮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印钮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钮头类和薄意雕这两类,其中钮头类又可细分为鼻钮、瓦钮、台钮和兽钮等钮式。
钮头类
钮头雕,是印钮的最基本的雕刻样式,题材较为广泛,主要也分为两类,即仿古印钮和兽钮。仿古印钮仿的是鼻钮、直钮、覆斗钮等古印钮常用的钮式,这时印钮的雕刻材质是石,所以容易受刀,比铸造的印钮更能做到精细入微,刀法圆转,过渡自然,加之印石打磨抛光,印章就显得更加光滑细润。而兽钮则常取龟、螭虎、羊、马、驼等具有一定寓意的动物造型,往往象征着印主人的身份。
·鼻钮·
鼻钮是最为通行的钮式,从战国始至明清都有,时代不同,钮的形状及孔的大小略有不同,秦汉以后印钮逐渐加大。青玉鼻钮「计之鉩」(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战国·楚
尺寸印面1.8×1.8厘米,通高1.35厘米
质地青玉
钮式鼻钮
鉩xi,古通玺。此印是青玉琢造的战国时期楚国印,印面刻有战国古文,右上起顺读「计之鉩」四字。「计」为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战国时期的印大多为铜制,而类似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此印印面白文有边,篆体笔画挺拔有力,印体呈通透的青灰色,并伴有天然的斜纹。经判断,它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印的代用品。
·瓦钮·
瓦钮是鼻钮的一种延伸形态,沿用时间较长,钮孔较大,形如筒瓦,故称瓦钮。汉以后的私印中瓦钮的跨度与印边相接,又称之为桥钮。
铜瓦钮「柜长之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西汉
尺寸印面2.2×2.3厘米,通高1.9厘米
质地铜
钮式瓦钮
印铜铸,方形,瓦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印文之「柜」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补注》引钱大昕曰「根当为柜。」「长」即县主。《汉书·百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此为西汉时县印。
·台钮·
台钮形如一斗倒覆,又称覆斗钮,多见于汉魏时期的印。有些台钮有多层台,往往逐级缩小,台上有柱钮式鼻钮,多见于元印。
青玉覆斗钮「荆王之玺」(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年代明
尺寸印面2.6×2.7厘米,通高2.3厘米
质地青玉
钮式台钮/覆斗纽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为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兽钮·
钮头雕中还有一类比较特别,是兽钮,如龟、螭虎、狮、天禄、牛、羊等。兽钮的雕刻精巧写实,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而且每种变化多样,如螭虎钮,「形式有单螃、双螃、三螭、五蝎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顶钱状,或作卷书状」。,还有博古螃、蔓藤螭、环身螭、汉瓦螭等多种变化。
>龟钮<
汉代起印中多用龟钮代表职务较多的衔,西汉时期的龟钮多作低伏状,到了魏晋时期,龟身隆起,四足直立,制作也更加精良。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明
尺寸印面2.3×2.3厘米,通高2.0厘米
质地白玉
钮式龟钮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螭虎钮<
《说文解字》云「螭,若龙儿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螭虎是石雕中最经典的题材,造型多样,有双螭、有母子兽等,在面相方面也相似于虎或狮,不同的是螭虎的尾巴多为分叉弯曲的两条状态。民间以其作为辟邪祥物。
寿山石双螭纽「圆明园」玺(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清雍正
尺寸面3.6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2.5厘米
质地寿山石
钮式双螭钮
雍正帝此玺所指圆明园专指康熙帝的赐园而言,并不包括后来并入的长春园和绮春园。
>驼钮<
驼钮形如一卧姿骆驼,是汉至魏晋时期授予少数民族印常见的钮式。「俯躯跪卧,头回缩」的雕钮形态,一旦少数民族首领接受了这方封印,那也意味着部落即将归顺和臣服。
铜驼钮「魏乌丸率善佰长」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三国·魏
尺寸印面2.2×2.2厘米,通高2.7厘米
质地铜
钮式驼钮
此印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起顺读。此印是三国时期魏政权颁赐给东胡乌丸族下层员的印。
其他动物形钮有马钮、羊钮等多种,有些是颁给少数民族首倾及员的封印,有些是私印。因在上篇中已有介绍,此篇就不多加赘述(可点击此处了解查看上篇内容),以下介绍的是比较少见的。
>蛇钮<
蛇钮较少见。其形象为虺蛇,是专为颁授与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印印钮式,因西南多蛇,故以此为特征。如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即为蛇钮。私印中如「赵临」,半通印亦为蛇钮。
铜蛇钮「白水弋丞」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西汉
尺寸印面边长2.5厘米,印台厚0.6厘米
质地铜
钮式蛇钮
此印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印,尚有秦印遗风。
>蛙钮<
蛙钮钮形呈蛙伏望状,此种钮仅见于汉私印。如「王遂」印钮,可见其概貌。
印面王遂
>鱼钮<
鱼钮传世不多见,汉初「泰仓」半通印有之。东汉私印「史少齿」,亦为鱼钮。
鱼与「余」是同音,自古就有招财、挡灾、避祸之含义,寄托年年有余之美好祝愿。
这一类中,趣怪网小编特别想介绍的是螭吻钮。螭吻,为龙与鱼所生,排行老九。自古以来常被佛家视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景巷令印」鱼钮铜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年代汉
质地铜
钮式鱼钮
「景巷令印」鱼钮铜印,在南越王墓前室出土。据发掘报告考证,景通影,与永同音通假,故「景巷令」即「永巷令」。永巷令通常以宦充任,其职掌据《汉仪》记载,为「掌宫婢侍使」。
鱼钮印章在秦时已经存在,目前已知的铜质鱼钮印共13枚,,鱼钮印具有时代上的阶段性与明显的区域性,甚至可判定为南越国印的特征,说明南越国印体系沿用秦制。而在这一体系中,鱼钮印为最低一级钮式等级。
>辟邪钮<
辟邪有除邪恶之意,古代多作镇兽用,形象略近于狮,而张嘴露齿,威严庄重。传世作品中仅见于私印中,如「刘永信印」之钮即为辟邪钮。
青玉辟邪钮「安武君」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明
尺寸印面2.8×2.7厘米,通高3.4厘米
质地青玉
钮式辟邪钮
此印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材色青有斑。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薄意雕
薄意雕,其实也是属于浅浮雕,这种特殊的雕刻手法融合中国绘画的构图、用笔和意境,题材丰富,人物、花鸟、历史典故、吉祥图案等均成为雕刻家们施艺的题材。薄意雕刻较浅、刀法简洁、含蓄浑脱,利用石材形状、色彩,并能化腐朽杂质、裂格为神奇,表达作品的深远意境,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清朝以来印钮雕刻的一大形式。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玺(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清乾隆
尺寸面8.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
质地昌化鸡石
钮式薄意
此玺用昌化鸡石刻治,印石鸡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牛角冻。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将荷叶、鹤、鸳鸯、游鱼、蜻蜓等自然之物雕刻其上,细腻精微,形象传神,被人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
其他类型的印钮
器物形钮。包括亭钮、环钮、带钩钮、柱钮等,多见于私印。
铜柱钮「首领」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西夏
尺寸印面5.5×5.5厘米,通高5.3厘米
质地铜
钮式柱钮
钮形近似方柱体,柱上有小孔可以穿绶带,战国时已有之,汉魏沿用。此方印文为西夏文字,释为「首领」。印钮的两侧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容及执掌者,目的是加强对印的使用与管理。西夏印章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西夏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两面印及多面印。均见于私印,两面印中间多有孔,又称穿带印。五面印出现于战国及秦汉时期,魏晋时期盛行六面印。
铜蹴鞠图案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南北朝
尺寸边长2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
质地煤精石(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以低等植物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遗体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
钮式多面印
此印呈八棱多面体,一共有26个面,是目前出土的唯一多达26面的印,其中有18个正方形面,8个三角形面,共计刻有47个字。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此印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独孤信被戏称为「史上第一老丈人」,因为他的七个女儿均与当时的豪门贵族联姻,其中,有三个女儿成为了皇后,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为唐元贞皇后,,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
铜套印(徐州博物馆藏)
年代汉
尺寸通高1.7厘米,印面边长1.8×1.8厘米;通高1厘米,印面边长1.3×1.3厘米
质地铜
钮式套印
此印由两枚印章套盒而成,两印均为方形印台,外印为兽钮,内印桥钮。印面均刻篆书,外印为「骐无猥」,内印为「榬少君印」。
印 绶
印绶指的是专门用来系印章的有颜色的丝带。印当中系印的绶带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它还有表示员等级的功能。早在先秦,各国印中已形成了一定规矩的印绶佩带制度,秦统一以后制定了系统的印制度,到了汉代,印体制进一步完善。
在《汉书》、《史记》中多次提到了印章以及印绶的使用制度,在《汉仪》中记录的印绶名目也非常多,如银印青绶是史大夫佩制,一般而言,凡二千石以上的爵秩皆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的员则皆铜印墨绶,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等。《后汉书·舆服下》对印绶佩带的规定有详细记载: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员所佩印章的大小、使用材料、印钮的款式来辨别佩带者的阶,还能通过系在印章上的印绶的颜色去确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