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历史之最有谁(连载——历史中的喀什(8)

考古发现 2023-08-24 10:16www.nygn.cn考古学家

西部疆游

美丽喀什的历史文化故事

「探寻南疆自然景观」

「感受南疆人文色彩」

「体验南疆民族风情」

开篇语

自即日起,“西部疆游”头条号将从漫漫历史长河中提取12篇在喀什地区发生的历史人文故事,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来讲述喀什这座古城的历史。趣怪网希望各位读者可以通过我的讲述,对喀什这座千年古城有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文笔欠佳,还望各位看官见谅,如有对历史的误读或其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出,不胜感激~

第八篇 裴神符与乐曲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新题乐府》中,有一首名为《法曲》的诗,描写了唐代西域舞乐在内地流传的盛况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

春莺啭罢长萧索。

《火凤》和《春莺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流行歌曲,前者以慷慨悲壮见长,后者则以凄婉清丽取胜。《春莺啭》为西域龟兹乐师白明达所作,而《火凤》的作者,在唐代《通典》中有专文介绍“太宗贞观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唯作《胜蛮奴》、《火凤》、《倾杯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悦之。高祖之末,其技盛流于时矣。

这位在初唐时崛起于宫廷而饮誉于民间的著名作曲家,便是西域疏勒籍乐师裴神符。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知道,裴神符大约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已担任了唐朝宫廷乐师,而且已经颇负盛名。到太宗世民时,裴神符依然受到器重。从元稹的诗中又可以看出,裴神符以《火凤》为代表的三首名曲,又是作为唐代中原音乐“胡”化的标志而出现,可见古代西域疏勒乐舞对中原文化的发展,有过极深的影响。唐人崔令钦《教坊记》中所列名曲录中,裴神符创作的《倾杯乐》便在其中。裴神符不愧是《疏勒乐》在内地传播的著名代表人物。

今日的喀什噶尔,素以“歌舞之乡”著称,其渊源可追溯到我国汉代就已产生的疏勒乐舞。《疏勒乐》到魏晋时期日臻完美,在西域已极有影响,我国南北朝前后魏时期,大约在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即公元436年前后,正式传入中原地区。隋代时在内地已十分流行。据《隋书》中记载“《疏勒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为一部十二人。”即一部《疏勒乐》12名乐工演奏10中乐器,乐队的器乐和人员编制已经定型。

《疏勒乐》在演奏曲目时,也很有讲究,它有“歌曲”、“舞曲”和“解曲”三种形式。“歌曲”是专为唱歌时伴奏的曲子,其名称叫“亢利死让乐”。“舞曲”是专为舞蹈伴奏的曲子,其名称叫“远服”。“解曲”的专称叫“盐曲”,是吸收了突厥乐曲后改编的《疏勒乐》专用曲调,有时也被直指为“疏勒盐”,可能是演奏达到高潮载歌载舞时使用的欢快乐曲。由此可知,《疏勒乐》不仅是套器乐曲的演奏,其中还包括声乐和舞蹈各种形式。《疏勒乐》表演的场面想必是极其热烈欢快的,无怪乎在宫廷和民间都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欢迎。

唐贞观年间(公元629—649年)著名的疏勒乐师裴神符所创作的《火凤》曲,就是一首《疏勒乐》的“歌曲”。当时在内地曾众口传唱,并被多次改编,如后来唐宫廷乐“法曲部”中的《真火凤》、“胡曲部”中的《急火凤》,都是根据《火凤》改编的。又据《唐会要》中所记,《火凤》曲列于林中宫调时,又改名为《舞鹤盐》,而“盐”正是《疏勒乐》中的“解曲”,可知《疏勒乐》经裴神符改编后,在内地引起多么大的反响。

裴神符的《倾杯乐》,可能是根据当时阿拉伯(大食)乐曲改编的,曲调激越奔腾。唐玄宗时(公元713—756年)被用于为百匹骏马跳跃起舞时的马舞伴奏曲,唐代的《明皇杂录》中,曾对用《倾杯乐》曲为群马伴舞的壮观场面做过精彩的描述。

裴神符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器乐演奏家和改革家。

《通典》中说“旧弹琵琶,皆用木拨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掐琵琶”者是也。”可知琵琶在唐代之前一直是用木片来弹奏的,如果至今仍用木片弹奏,那么《丝路花雨》中“反弹琵琶舞”就绝不会那么自如而动人了。《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弹拨。乐工裴神符即以手弹,太宗悦签。后人习为掐琵琶。”唐人段安节的《琵琶录》中也有同样记载。把木片拨奏代之以手指弹拨,对丰富和发展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无疑也是古疏勒乐师对祖国器乐艺术的一项贡献。

《疏勒乐》在内地的传播者,应当还有许多人,但大多未能留下姓名。目前所知道的除裴神符外,还有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活跃在宫廷中的疏勒籍乐师裴兴志,他在琵琶演奏方面也颇负盛名。

下一篇——滴水退万军

编辑疆域行者

本文内部分资料引用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