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镇的历史文化之最(百年街景还原牛街记忆

考古发现 2023-08-24 10:17www.nygn.cn考古学家

点击上方“网信北京”订阅哦!

牛街,北京南城一条古老的街道。

它传递着京城近千年的历史记忆,

浓缩着牛街人创造的多彩的市井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老牛街的记忆将归于何处?

牛街街道通过腾退地下空间,

刚刚建起了

西城区首家街道级历史文化展陈室

从历史沿革、经济文化、风土民俗等方面

还原街景、重现历史,

找寻原汁原味的牛街记忆,

守护牛街百姓共同的文化基因

再现千年牛街风貌

牛街历史文化展陈室位于牛街输入胡同北侧的一处地下室内,面积600平方米。走进展陈室,一幅长16米,宽1.5米的牛街历史长卷将牛街千余年的历史巧妙地融入了一幅画卷中。长卷由专业画师创作,描述了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原以后,宋(辽、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时期牛街地区的城市变迁和人文风貌。站在长卷前,唐朝时的古丝绸之路、辽宋时期的牛街礼拜寺、元朝时的蒙古大军西征、明清时期的牛街市井文化一一映入眼帘。

展陈室由“牛街历史沿革”“场景还原”“牛街胡同”“牛街经济”“牛街文化、体育、卫生”“牛街民俗”“牛街名人”7个部分组成。展陈形式有地情资料、藏书、影像、照片、书法以及电子书等。200余幅图片及50多件历史实物,配以先进的视频系统,生动详实地再现了牛街地区的历史足迹。

骆驼王、果子贾、奶酪魏、御前侍卫马、小桌子王、话匣子张……在展陈室内,一面堂号文化墙让老牛街人看着格外亲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金源介绍,堂号是宣南的特殊文化。早年间,南城老百姓因为居住区人口密集,重姓的人太多,才约定俗成了这种称呼。往往是将商号、职业、官职、居住地和姓氏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当时的堂号。如今,在牛街地区,堂号文化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老街坊们依旧习惯使用堂号互相称呼。

挖掘整理历史文化

在牛街千年的民族文化历史长河里,出现过太多的名人轶事,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亟待挖掘。据牛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丽京介绍,近年来,街道工委、办事处关注到地区各族群众对保护民族文化工作的需求日益强烈。由于牛街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再加上房屋改造、拆迁,导致口头传播及实物遗存多有流失和毁损。地区不少群众多次向街道建言献策,趣怪网希望街道能够牵头加强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大量调研,街道梳理出牛街地区现存以回族为主体的伊斯兰文化、法源寺为主体的儒释文化、湖南会馆为代表的宣南文化,三种文化兼容并蓄,为历史文化收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史素材。

为做好牛街地区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街道于2013年专门成立了牛街街道历史文化办公室,开展了“牛街往事”征集、“百位老人话牛街”口述史采集、“牛街记忆”文化沙龙、“这里是北京——回到牛街”系列专题片拍摄等系列工作。截至11月底,共收集“牛街往事”征文227篇,照片580张,各类影像、书刊资料113件;累计完成“蛐蛐白”“邮票杨”“骆驼王”等30位牛街有名的堂号后嗣或继承人的口述采访,目前整理出长达59小时的影像资料,录音稿约41万字。

为汇集更多专业人才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挖掘丰富的故事线索和人物线索,街道还举办了6期“牛街记忆”文化沙龙活动,收集到线索人物86人。这些都为牛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牛街历史文化展陈室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牛街娃娃讲牛街事

在牛街人流量十分密集的输入胡同西口,夹在马路北侧一横排的底商中间,一扇阿拉伯风格装饰的门脸素雅、低调,这里就是历史文化展陈室的入口。推开大门,马上映入眼帘并不是展室的全貌,而是一处下行的楼梯。

原来,牛街街道在筹建历史文化展陈室的时候,并没有大拆大建的破土动工,而是选择了更为经济环保的方式腾退地下空间,因地制宜地建展室。

由于原本的地下空间曾用为出租房屋使用,结构低矮,承重墙不能拆除,给施工设计造成了很大局限性。展陈室的设计方案因地制宜, 土木工程完工后进行布展施工,全部工程已于2015年11月初竣工落成。

牛街历史文化展陈室现每周二、周四、周六的14点到17点30分面向公众开放。

为将牛街历史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街道本着“牛街娃讲牛街事”的思路,特别聘请了6位土生土长的牛街人作为展陈室解说员,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述牛街的故事。街道还将持续正面向群众征集关于牛街生产、生活、习俗、武术、文化等各方面的老物件实物,征集来实物将陈列于展陈室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