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最整理归纳总结(高中历史丨一轮攻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条件
政治解放战争的胜利;
组织新政协的召开;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2.标志和意义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代
3.多元史观认知
①革命史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近代化史观五维十化全面铺开
③整体史观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二、三大政治制度
1.概述
①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②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政党制度
(1)1949,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2)1954,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3)1956,八字方针
(4)1982,十六字方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文革期间,一度停止召开
(3)1978年,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2)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
(3)1954年,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原则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一国两制
1.香港问题脉络(殖民侵略遗留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已解决)
(1)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2)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
(4)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收回主权。
(5)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问题脉络(殖民侵略遗留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已解决)
(1)1553年,葡萄牙借口晒货物以后贿赂明朝地方官,攫取当地居住权。
(2)占领澳门。
(3)1987年,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收回主权。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脉络(殖民侵略遗留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已解决)
(1)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抗日战争后,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
(2)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裂。
(3)1954年,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4)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5)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6)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7)1995年,江大大提出“江八点”。
(8)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胡连会。
(9)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4.台湾问题基本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历史依据
(1)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
(2)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4)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5)1885年,将台湾建为形省。
6.法律依据
(1)《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2)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3)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50年的外交
1.外交方针
(1)一边倒
(2)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外交成就
(1)1949年,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迎来第一次建交热潮。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熟(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3)1954年,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参加,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4)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得到拥护。
3.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4)创新性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二、60年代的外交
1.外交方针
两个拳头打人(美帝和苏修)
2.外交成就
1964年,中法建交,第一个西方大国,形成了新中国第二次建交热潮
3.拓展提高-三线建设
自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
三、70年代的外交
1.外交方针
(1)一条线同一纬度的国家中、日、美、欧团结起来。
(2)一大片团结亚非拉地区。
毛大大提出“三个世界”构想(1974年)
2.外交成就
(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2)中日建交(1972)
(3)中美建交(1979)
3.中美关系恢复历程
①1971年4月,兵乓外交,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断交美国和台湾必须断交,只有民间交往;废约美国和台湾废除1954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撤军美国必须撤出在台湾的驻军。
⑤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⑥1982年8月17日《八一七公报》,解决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
四、80年代的外交
1.外交方针
全方位 无敌国 不结盟
2.外交成就
(1)主动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总的时间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东北地区成为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2.三大改造(1952-1956)
(1)措施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2)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全面建设时期(1956)
1.中共八大(1956.9)
(1)背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了。
(2)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运动
4.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时期
1956-1976二十年间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注意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3)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5)要勇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
(6)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新时期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
(2)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知识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发展后果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用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两弹一星”
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
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成功;
③、火箭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第5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时间1965年。
B、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A、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B、1973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C、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国际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双百”方针(时间1956年)
(1)背景
A、建国初,一些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被错当政治问题受到批判,挫伤部分知识分子。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国人民积极性。
C、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提出毛大大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3)含义“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昆曲《李慧娘》
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
4.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1)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成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5.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在基础教育方面,颁布《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