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斜桥历史之最(罗中玺:桥城都匀)
都匀今貌
从空谷幽静的斗蓬山顺流而下。一路上,水雾萦绕在山间,缥缈如仙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产生了奇山秀水,也在剑江河上诞生了一座桥城,它的名字叫都匀。
翻阅地方志,都匀在殷商时期或者更早的年代就是西南各部族迁徙的重要走廊。商周以降,历经秦汉各代经营,地处西南山区的都匀逐渐成为民族交融通商的重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里成立了都匀卫,明弘治七年(1494年)成立了都匀府,一直就是黔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
应该说,在清水江流域上,都匀市是为数不多的中心城市之一。源自斗蓬山脉的源头之水在都匀境内延绵18公里,被都匀人称为剑江河。剑江河不仅孕育了都匀城,养育着都匀市的各个民族,也让都匀成为清水江流域上唯一的一座山水桥城。
走进都匀,走进都匀,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沿着剑江河两岸而修建的城市,街道四面延伸,蜿蜒而至的剑江平练如镜。河道平坦,水青草绿,人影倒映水中,不时便会被或高大或纤小的桥身挡住。而剑江河上最养眼的是那些数不清看不完的桥。
早在元明时期,都匀就以桥梁建筑著称,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都匀的桥“西门大溪上有新架梁,垒石为九门甚整,横跨洪流”。 从高处俯览,都匀城,就像一个天然的桥梁博物馆,石拱桥、铁索桥、板式桥、梁式桥、双曲拱桥、立交桥……共有100来座,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宏伟大方与娟娟纤秀于一城。,即便是你在街上随意逛逛,玉砌雕栏的银狮桥、气势恢宏的遇仙桥、造型别致的彩虹桥、横跨碧波的玉带桥、浪花飞溅的百步跳蹬桥、民族特色浓郁的风雨桥以及中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剑江斜桥……这些年代不同,功能各异的桥就会让你眼花缭乱,感叹都匀“高原桥城”的美称并非浪得虚名。,穿行在如此繁华的都市,很难让人想象,30多年前的都匀城,则是的一番景象。
横跨于剑江之上的百子桥,系“桥城”都匀的龙头桥
“都匀大桥头,汽车打圈圈,火车打转转”,这是一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顺口溜中所说的“大桥头”指的就是都匀的“百子桥”。
百子桥又因当地唐姓家族筹建也称唐家桥,全长140米,是一座七孔青石拱桥,气势不凡。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当时都匀马场人唐文升捐资修建。当年唐氏已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积德求子。唐家祖上耕读为本,但却认为“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训”,斥资建桥,历时五载,耗去一生积蓄。至于后来唐文升有无子嗣不得而知,但他修建的这座石桥确在以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为来往商旅及当地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子桥还是都匀市唯一通车的桥,也是车辆进出贵州南大门的必经之路。地宽路窄,南来北往的车辆又多,许多车辆只能在市内绕上半天之后,才经百子桥古老沧桑的桥面上缓慢出城……故有“汽车打圈圈,火车打转转”之说。
穿过历史的烟云,越过剑江的彩虹,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子桥”已禁止车辆通行,退出了车辆交通的舞台。原通车的桥面上修有歇山顶桥屋,并设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茶楼、茶座、茶吧。说到茶,不得不提都匀毛尖茶。早在明代,毛尖茶就被列为“贡品”进献给朝廷,曾被崇祯帝赐名“鱼钩茶”,其味香气清新,醇厚甘甜。有诗赞道“毛尖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脑醒灵”。在桥的两端还修有六角桥亭,桥头安置石狮,广种竹木,使百子桥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以及买卖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特殊商场,构成了都匀独特的人文风景。
在黔南师院的朋友引领下,我们信步登上了百子桥。朋友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时,百子桥就成为各民族情歌对唱的地方。我知道,贵州许多地区和少数民族大都有这样的节日和对歌方式,但大多是在乡村郊野、田间地头里进行,而在一个城市闹区的桥头上举行这样隆重的节日,开展男女间大规模且无遮拦的情话表白,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心性风流的我不由得对这种自由浪漫的城市心生艳羡。
江风清冽,赏心悦目。此时,桥两岸的人们,或提笼驾鸟,或下棋打牌,或喝酒茗茶,或拉着二胡琴弦,京腔京韵的哼着调子……当年的唐文升在捐资修桥时,绝没想到这座桥竟成为后人消遣娱乐的福祉之地。
山与水共存,人与桥共生。桥在城中卧,人在桥上走,心手相牵,路桥相连,桥城都匀的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曾经流传的顺口溜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今天的都匀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桥的美,是剑江河的美。
从百子桥来到石板街,一对石狮张着大口,威风凛凛的将所有的机动车唬之于街外。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长约200米,是明清以来通往广西的必经驿站。街面,无数青石堆砌而成的V字形图案,将街道两头的石狮紧紧扣连在一起。街道两旁房屋皆以古典风格建造,青瓦红墙,雕花门窗,古朴雅致,随街道蜿蜒上升,在一长串红灯笼以及形形色色招牌幌子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的气象。尽管这些房屋均为九十年代初期的仿古建筑,但光滑如墨玉的石板路却见证了古都匀明清时期无数商旅军队匆匆的步履,见证过更迭朝代官员的来来往往……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徒步遍游大西南山水就是途经这里而进入广西境内。
信步走在石板街上
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这条历经经沧桑的古驿道,现已成为都匀的标志
阳光弥漫,那以红色作为基调的街道两侧愈发温暖,穿着各种各样服饰的民族少女愈发靓丽,沿街清凉的特色小吃愈发诱人……一路上闲适而安详的生活与高悬的灯笼一起开放着幸福的花朵。
朋友告诉我,布依族人结婚,迎亲的队伍一定要经过石板街。在由南往北的上坡段,很多新郎在唢呐、芦笙、歌舞、逗闹中,背着美丽的新娘气喘吁吁的往坡上爬,才携手走进花烛洞房。他们相信,这样的举动会让他们的爱情得到列祖列宗的祝福和保佑而得得以永恒和幸福。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有看到这种温馨浪漫的场景。
流光溢彩的剑江,缠绵多情的都匀,就这样在桥梁、在石板街等建筑的辉映下,又开始了一天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