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开心之事(揭秘史上最幸运的十位状元,
高考陆续放榜了,大家紧张的查着分数,畅想着未来。
古时,科举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考生们做完了答卷,考们会评出中选者,然后交由皇帝殿试,亲自策问,相当于面试。
由皇帝或当时的执政者决定谁是第一名。
中状元,是要靠才华,你得先考中进士,,面对皇帝时,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的。
史上最走运的十位状元,第一位最奇葩,最三位最想笑。
宋庠【xiáng】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状元
宋庠还是连中三元之人。
少有人知的是,宋庠的状元本该是弟弟宋祁的。
宋祁是北宋词人,他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世的名句,人称“红杏尚书”。
证圣二年,宋庠、宋祁两兄弟一起考中进士。
礼部根据考卷将宋祁列为第一、宋庠列为第三。
当时,刘娥主理朝政,当礼部的员将名单送给刘太后时。
刘娥说弟弟怎么能在哥哥前面呢?
于是,宋庠被列为第一,则把宋祁排到了第十。
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双状元”。
宋庠备受刘太后的器重,运亨通。
古时,最重孝道,长幼有序,方有宋庠宋祁状元易主之事。
贺知章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
贺知章是一个诗人,他有两首名作《咏柳》和《回乡偶书》都曾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贺知章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状元。
在朝廷中多在文化部门担任职,从未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仕途顺利,为近五十载。
大家试想一下,从武则天专政到武则天称帝、李显当皇帝、韦后乱政,太平公主李隆基纷纷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亮相,那是唐代最乱的一段时间。
可贺知章压根没受影响,从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安安稳稳,做到年近花甲。
天宝初年,贺知章上疏请求告老还乡。
唐玄宗将家乡的鉴湖赐给他,还让太子带百为他送行,给足了他排面。
致仕回乡,安葬在故乡,是多少中国文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呀!
贺知章一生都处在大唐盛世,仕途顺利,年老还能回到家乡,又有名作留于后世,真正是人生赢家。
王拱辰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状元
欧阳修也是这一年参加考试,此前一年,欧阳修在国子监的考试,考中第一,成为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考中第一,成为省元。
接下来的殿试,欧阳修也非常有可能夺得状元。
很多人很看好欧阳修,为此欧阳修做了一件非常好看的袍子,准备殿试时穿。
前一天晚上,几位好友聚会,调皮的王拱辰把欧阳修的新衣服穿了出来,说为状元者当穿此衣。
朋友们哄堂一笑,不以为意。
第二天,殿试唱名,王拱辰果然成为状元。
据说,被列为状元后,王拱辰直接“推辞”说我不能当状元,因为考试的题我此前刚刚做过。如果当了状元,就不诚实。
仁宗听了,非常感动,说我看过你的试卷,行文流利有见地,我很喜欢。而且,你敢于说真话,诚信做人,这才是状元该有的品质,比才华更可贵。
仁宗坚持列他为状元,而王拱辰也被称为“最诚信的状元”。
尹枢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辛未科状元
尹枢年逾70中了状元,是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
他中状元的过程,也很神奇。
这一年的主考是杜黄裳,他是第一次当主考,面对500名应试者,他苦苦思考怎样才能公平取才。
杜对众学子说道你们都是当代大学子,怎么就没人帮我一把。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啥意思。
尹枢走上前来说您有何吩咐。
杜黄裳说没有人写榜。
尹枢就说我来写。
尹枢一一题名、唱名,全声肃静,都佩服他的公道。
可是,写完独缺头名,杜黄裳问头名写谁呢?
尹枢毫无愧色的说非老夫不可。
杜黄裳大吃一惊,细想,也非他莫属。此事传出,轰动朝野。
果然,自信的人最好命呀。
尹枢70多岁中状元,也算是一段奇闻了。
郑颢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状元
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一幕。
男子寒窗苦读,中了状元,皇帝一高兴,将女儿嫁给他。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真是人生赢家。
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位状元驸马,他叫郑颢。
郑颢也是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
可是, 中了状元开心,当驸马,郑颢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原来,郑颢早有婚约在身,中了状元后,春风得意地郑颢亲自到楚州,准备和卢家小姐成婚。
可是,没想到,白居易的堂弟、同平章事白敏中,看见郑颢面目俊秀,遂向皇帝推荐。
恰好此时,唐宣宗正在为长女万寿公主招驸马,一见郑颢,很是满意。
郑颢兴致勃勃地去娶妻,当他走到郑州时,却被追回来了。
郑颢无奈,娶了公主,成为了驸马。
但郑颢怀念卢家千金,深恨白敏中,常在唐宣宗前告白敏中的状,唐宣宗皆不以为然。
不能乱做媒呀,否则,会倒大霉的。
郑獬【xiè】
北宋皇祐壬辰科癸巳状元
郑獬少年时就很有才,是国子监的监生,平时学业相当出众,人也很狂放,不谦虚。
有一回,国子监组织考试,郑獬考了第五名。
国子监有才的人多了,考第五也不错了,可是,郑獬十分不满。
他给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写了一封信,说“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亡,巨鳌不灵,因顽石在上。”
意思是说自己的事业正像汉代的飞将李广那样天下无双,自己的遭遇却像唐代文学家杜牧一样受人冷落。
公然骂国子监的老师,能有啥好果子吃。
很快,科举考试来了,恰好国子监的老师被任命为主考。
他们笃定不能将郑獬录为第一。
宋代的考卷是糊名的,考看不到姓名,因为熟悉郑獬的文风和笔记,在阅卷时,考认定其中一份卷子是郑獬的,于是批上了“拙劣”二字。
阅卷完毕,发现,状元竟是郑獬,卷面上还评了个优。
真是有苦说不出,可惜了那个像郑獬的考生了,真够倒霉的。
真正的金子,是掩盖不了光芒的。
赵秉忠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
赵秉忠是山东人,少负奇才,后来果然中了状元,至尚书。
虽然正史无传,,赵秉忠作为状元参加殿试的考卷却完好留传了下来。
这在明代是独一份的。
1983年,在他的家乡,由其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我们今天有幸目睹“状元卷”的风采。
如今,赵秉忠的试卷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最幸运的状元,非他莫属了吧!
孙承恩
清顺治五年(1658)状元
孙承恩聪明好学,少时,就以才子闻名乡里。
顺治帝殿试时,亲阅孙承恩的试卷,对其中的“克宽克仁,止孝止慈”很是赞赏。
顺治有意将孙承恩点为状元,可是,拆开弥封一看却惊呆了。
去年顺天乡试有一个叫孙朿【cì】的人作弊,被流放到关外。
孙承恩的籍贯和孙朿一模一样,顺治帝心生狐疑,他马上派遣大学士王熙去当面询问孙承恩。
王熙与孙承恩交好,告诉他顺治有心点他作状元,只是又疑心他和孙朿有关系。
原来,被流放到关外的孙朿,正是孙承恩的弟弟。
一边是状元,一边是弟弟,孙承恩非常正直祸福才命中定数,我决不能欺君,也不能出卖弟弟。
王熙一听,很是惋惜,无奈只能骑马告辞。
走到一半,王熙又回来,问孙承恩你真的不后悔吗?
孙承恩说至不悔。
王熙只能回宫,将这一切如实告诉了顺治帝。
没想到,顺治帝一听,非常赞赏,觉得孙承恩品行上佳,还是点他为状元。
虽然一波三折,,孙承恩还是成为了状元。
正直的品格,出众的学识,孙承恩的状元真是实至名归。
戴有祺
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
这一年,科考拟定了排名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
排名和考卷摆在康熙帝的面前,康熙一看,戴有祺“书法尤嘉”。
康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爱写诗、爱书法。
一看戴有祺的字,康熙觉得他的书法很好,于是,将戴有祺拔为第一。
于是,戴有祺成为了状元。
字写得好,也是一种优势呀!
牛锡庶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丁卯科状元
牛锡庶的状元源于一场奇遇。
牛锡庶才华出众,一直考进士,却一直落第。
有一天,牛锡庶为了避见朝,走入了一户人家。
这不是别人,正是礼部尚书萧昕的府第。
此时,萧昕年老独居,很少有人来拜望。
看到牛锡庶来了,很是高兴,忙引入厅堂。
这时,牛锡庶一脸懵,这老人家谁呀?
一旁的侍者悄悄告诉他这是萧尚书。
牛锡庶见萧昕年老,十分恭敬,交谈之中,萧昕得知牛锡庶也是个才子,于是,索要他的诗文。
萧昕读了诗文,对牛锡庶更是赞赏有加。
面对眼前这个年轻人,萧昕问外面正在议论,明年是谁主持贡举呀?
牛锡庶很客气,说萧尚书您办事公正,肯定是您主持贡举?
萧昕很高兴,说如果是我主持的话,一定点你当头名状元。
牛锡庶起身拜谢,果然,第二年,萧昕主持贡举考试,而牛锡庶也果然成为了状元。
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恭敬一些,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贵人什么时候出现。
诗友们,关于状元,你还知道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