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历史之最(【灵寿红色之浓】关于灵寿抗大历
关于灵寿抗大历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马东明
抗日战争时期,灵寿是晋察冀边区的坚强堡垒,是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办学的第一站,是抗大二分校的故乡。抗大,是灵寿最闪亮的红色名片之一,是灵寿最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关于抗大总校和抗大二分校在灵寿的办学历史,亟需我们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因为,厘清历史才能明确定位,厘清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抗大精神,更好地赋能发展、教育后人。
一、关于抗大总校在灵寿办学历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抵达灵寿办学的抗大总校为什么被称为青年纵队,带领抗大总校抵达灵寿的主要将领都有谁?
1939年6月20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指出“开办学校吸收大批青年到共产党及八路方面来,是党最大的成绩,以后还要继续这项工作。最近敌人企图进攻边区,加之地区贫寒、粮食困难等,,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本校陕公本校等移驻晋东南,由北方局及前总负责监督与领导。唯学校之方针及组织改变仍由中央决定。”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总校除留下第一大队工农干部队、第二大队职工队、第五大队敌工作训练队和参谋训练队组成第三分校,许光达任校长、李逸民任政治部主任,继续培养陕甘宁边区干部和革命青年外,抗大总校领导机关及第一、二、三、四大队以及华北联合大学,共计5000多人,合编为一个纵队,于1939年7月10日晨,自延安出发,挺进敌后办学,途转晋察冀,再抵晋东南,终驻邢台浆水镇。为便于行、作战和迷惑敌人,抗大总校改称“八路第五纵队”,不久改为“青年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王智涛任参谋长,欧阳毅任副参谋长。,华北联合大学改称青年纵队“独立旅”,纵队副司令员、华北联大校长成仿吾兼任独立旅旅长和政委。
这就是抵达灵寿的抗大总校为什么又被称为“青年纵队”的由来。带领抗大总校抵达灵寿的主要将领有罗瑞卿、成仿吾、张际春、王智涛、欧阳毅等。《革命熔炉》作者李志民,当时担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亦随队抵达灵寿。
(二)抗大总校三个梯队抵达灵寿的时间?
抗大总校青年纵队于1939年7月底,到达延川、延长等地;8月初,分为三个纵队,先后从延川、延长等地出发,北行到盘堂渡口,东渡黄河,抵达晋西北根据地,经过短暂休整后,在八路120师358旅部队护送下继续东进,翻过五台系舟山后,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亲自关怀和晋察冀队护送下,徒涉滹沱河,行程2500余里,第一、第二梯队于9月底、10月初终达灵寿县陈庄、麒麟院一带,粉碎了日寇妄图在途中消灭抗大的阴谋。抗大总校第三梯队,由抗三团和华北联大学生组成,战斗力较弱,中途遭到了日寇截击,受到了一定损失,也于10月中旬抵达灵寿陈庄一带,与先期抵达的第一、第二梯队胜利会师,完成了东进转移任务。
(三)抗大总校有没有参加陈庄歼灭战?
陈庄歼灭战于1939年9月25日打响,9月30上午胜利结束,历时6天5夜。抗大总校第一、第二梯队抵达灵寿陈庄、麒麟院一带的时间为9月底、10月初,正值陈庄歼灭战胜利结束之际,不需要再投入兵力,又是抗大总校青年纵队长途远征抵达,急需休整,故参加陈庄歼灭战收尾战的可能性不大。
抗大总校第一梯队抵达灵寿陈庄麒麟院和张家庄驻地后,于1939年9月29日,总校政治部颁发了《政治训令》,在训令中肯定了挺进敌后的阶段性成就,提出了休整意见和注意事项,未见要求总校学员参加陈庄歼灭战的信息。并且,在《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史》、《革命熔炉》及《贺龙元帅与陈庄歼灭战》、《中共灵寿县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灵寿简史》等书中,均未见有抗大总校参加陈庄歼灭战的记载。,陈庄歼灭战结束后,抗大总校学员曾到陈庄歼灭战战场进行了实地参观见学。
,可以得出结论抗大总校到达灵寿后没有参加陈庄歼灭战。
(四)祝捷大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陈庄歼灭战胜利结束前后,抗大总校青年纵队第一、第二梯队远征胜利抵达灵寿,在灵寿举办了“陈庄歼灭战暨抗大总校青年纵队远征双祝捷大会”,是灵寿抗战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关于祝捷大会时间的记载,有记载为1939年10月12日的、有记载为1939年10月10日的,召开祝捷大会的地点有记载为麒麟院与张家庄之间的、有记载为女庄的、还有记载为牛庄的,不太一致、不太具体,容易使人产生混淆,也不利于灵寿抗大文化、抗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李志民著《革命熔炉》P80页明确记载“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二十八周年纪念日,总校在校政治部驻地张家庄举行了‘青年纵队’远征祝捷大会,庆祝九月二十七日(旧历八月十五日)我晋察冀部队和途经晋东北的一二O师部队联合作战,歼灭由灵寿出动袭击我陈庄的日、伪一千五百多人的重大胜利。会上,贺龙师长和罗瑞卿副校长都讲了话。不久,第三梯队也历尽艰辛到达陈庄,与第一、第二梯队会合。至此,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任务。”
李志民,时任抗大总校青年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后组织科改为组织部,李志民继续任组织部部长,是抗大总校青年纵队东进灵寿的亲身经历者,是远征祝捷大会的具体组织者之一;1940年2月调任抗大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42年1月兼任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首任校长,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衔;其著作《革命熔炉》对“祝捷大会”的记载是权威性的历史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祝捷大会”举办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参会领导等重要信息,对我们规范挖掘、规范传承灵寿抗大祝捷文化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史》P108页、P109亦记载了祝捷大会“抗大总校第一、二梯队于9月下旬相继抵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10月10日,抗大在校政治部驻地举行了‘青年纵队’远征祝捷大会,庆祝9月下旬晋察冀区部队与途经晋东北的八路第一二0师部队联合作战,歼灭由灵寿出动袭击抗大驻地陈庄的日伪1500余人的重大胜利。庆祝大会上,贺龙师长和罗瑞卿副校长均发表讲话。不久抗大第三梯队也抵达陈庄。至此,抗大胜利地完成了向敌后进第一阶段的任务。”抗大总校抵达灵寿陈庄驻地后,政治部驻张家庄。该记载指出的祝捷大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李志民著《革命熔炉》中关于祝捷大会的记载相一致,亦为权威性的史书记载。
从《革命熔炉》和《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陈庄歼灭战暨抗大总校青年纵队远征双祝捷大会”的举办时间为1939年10月10日,即辛亥革命28周年纪念日;第二,祝捷大会的举办地点为灵寿县张家庄;第三,抗大总校第三梯队没有参加祝捷大会,祝捷大会后,第三梯队抵达灵寿陈庄驻地,与第一、二梯队会师。至此,抗大总校胜利完成了向敌后进第一阶段的任务。张家庄,不抗大总校政治部的驻扎地,还是祝捷大会的举办地,更是抗大总校三个梯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胜利会师地,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
(五)抗大总校在灵寿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一是,颁发《政治训令》。1939年9月29日,抗大总校政治部在驻地张家庄颁发了《政治训令》,肯定了挺进华北敌后取得的胜利,指出了挺进敌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定了到达敌后的中心工作,对两个多月行过程中的优点缺点进行了和检讨;强调要正确认识边区,正确适应边区的战斗生活,在新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政治工作。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机关组织机构,各大队和后勤部门普遍配备了政治委员;抗大总校政治部进行扩编,将政治部组织科扩编为组织部,李志民任组织部部长;宣传科改为宣传部,谢瀚文任宣传部部长;总务科改为总务处,杨光池任总务处处长;增设保卫部,吴格成(吴实)任保卫部部长;部处之下设科。,对连队基层政治组织也作了加强和整顿。
三是,巩固严密党的组织。在发展党员上采取更加慎重的个别考察与个别吸收方式,严把质量关。,强化锄保卫工作,对个别入党动机不纯的坚决清除出党,确保抗大党组织的纯洁性。
四是,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939年11月,抗大总校政治部发出了“为创造模范党支部而斗争”的号召。各支部认真学习《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一书,加强党的修养,完善党的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940年2月1日,政治部召开创造模范党支部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党支部。
五是,选举七大代表。1939年12月,召开了抗大总校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加强思想教育,巩固党的组织,造就接近工农的八路干部;并选举产生了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使抗大同志进一步认识到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对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实行工农干部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化的重大意义。
六是,参加反“扫荡”和大生产。1939年12月,日伪2000余人,自灵寿县城出动,入侵陈庄。抗大总校和二分校师生帮助群众及时转移,坚壁清野,使敌人扑空。抗大总校及几个大队驻地陈庄、女庄、牛庄等村庄房屋被烧,损毁严重。驻扎在陈庄的抗大合作社,因来不及转移,损失三万余元。“扫荡”过后,总校师生安慰受损群众,平息群众情绪,帮助群众重建家园。,开展大生产运动,在麒麟院和张家庄村外慈河河滩地上,开荒修田种粮,补充生活所需,减轻群众负担。
七是,检查二分校工作。抗大总校抵达陈庄驻地后,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检查第二分校工作的意见,派出工作组帮助二分校经验和教训,并进行组织调整,加强政治建设。1940年2月初,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志民,调任抗大二分校政治部主任,直至1943年2月二分校回归陕北总校建制,担任二分校政治部主任三年整,成为了抗大二分校任职时间最长的政治部主任;抗大二分校政治部原主任袁子钦调回总校工作,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八是,抗大五期学员毕业。1940年元旦,抗大总校五期学员基本完成学习计划,在陈庄举行了毕业典礼暨欢送毕业学员大会,13个连队1500多名学员被分配到晋察冀区和八路120师工作,6个连队转到二分校继续学习;抗大总校第三团到冀中与冀中区随营学校合并,就地培训干部。
二、关于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办学历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抗大二分校三个梯队从陕北出发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抵达灵寿陈庄一带的具体时间、地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打破敌人封锁,组织领导敌后广大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关于学校建制改变”干部动员大会,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了抗大挺进敌后办学的重大意义。会上,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正式宣布了成立抗大一分校、抗大二分校及挺进敌后办学的决定。
1938年12月15日,抗大总校正式颁布了第一、第二分校组织及干部配备的命令。抗大二分校,由陈伯钧任校长,邵式平任副校长,袁子钦任政治部主任、张平凯任副主任,徐德操任训练部部长,吴先恩任供给部部长,分为三个梯队,开赴晋察冀办学。其中,二分校先遣队600余人,由大队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率领,于1938年12月22日自瓦窑堡出发,挺进晋察冀,1939年1月中旬到达陈庄以西的女东庄、女庄、牛庄驻地;二分校第一梯队1500余人,由校长陈伯钧、政治部副主任张平凯率领,亦于1938年12月22日自延安、蟠龙出发,沿着先遣队的行路线挺进晋察冀,1939年1月28日到达灵寿陈庄以西的下石咀、大湾驻地;二分校第二梯队200余人,由副校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袁子钦率领,于1939年1月6日自延安出发,挺进晋察冀,1939年2月24日到达寨头、索家庄驻地。至此,抗大二分校三个梯队2300余名学员在灵寿陈庄一带胜利会师,将抗大旗帜高高地插在了太行山东麓。
抗大二分校三个梯队胜利会师后,晋察冀区参谋长孙毅、政治部主任舒同以及晋察冀区四分区司令员熊伯韬、政委刘道生,代表晋察冀区首长,率部前来迎接、慰问,介绍了晋察冀区的抗战形势,热烈趣怪网希望抗大二分校培养出更多的部队战斗任务急需的抗战干部,并在抗大二分校校部驻地牛庄村,召开了庆祝二分校三个梯队胜利会师大会。
(二)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办学几期,每期多少学员?
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办学五期,分别为
一期,3个大队13个队1106人,多为外来知识分子青年,于1939年3月初开学,1939年5月和9月间分两批陆续毕业,除一部分留校外,其余全部分配部队。
二期,4个大队15个队2327人,主要为晋察冀区北岳区四分区部队干部和冀中地区部队干部,于1939年5月开学,1939年9月和年底分两批毕业。
三期,3个大队、1个直属女生队和1个特科大队,共3526人,后改编为3个团12个学员队(又称普通科,学员多为班排级干部)和1个直属女生队以及高干科、上干科,高干科学员为团、营级干部,上干科学员为连队干部,于1940年3月开学,1940年5月、7月和12月下旬分三批毕业。
四期,3个团和高上科及校直属队共4200余人,1941年3月初开学。其中,高上科300余人,于1941年10月下旬毕业,分配到晋察冀区部队工作;3个团又分为7个大队和2个直属队共3900多人,由于敌人的“扫荡”封锁,分散到晋察冀区第一、二、三、四、七、八、九分区,改为分区教导大队,由分区直接领导指挥。
五期,为编制调整后二分校本部保留的高上科4个队(含高上科原有的3个队和新成立的1个高级参谋队),共340余人,1942年3月开学,在灵寿一带坚持办学,1943年2月由校领导机关率领返回陕北,驻绥德,回归总校建制。
(三)抗大二分校在陈庄歼灭战中的重要作用?
1939年9月25日,陈庄歼灭战爆发;9月27日晨,日由慈峪,经燕川,绕楸山南麓小径偷袭陈庄,妄图消灭驻扎在陈庄一带的抗大二分校和晋察冀边区机关。为迟滞敌人进攻,掩护后方机关安全撤离,抗大二分校一大队一支队支队长张行中、教导员谢特山,率领第六、第七两个队迅速占了陈庄南山头,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进攻,为陈庄抗日民安全撤离、为八路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区部队合围敌人,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9年9月27日(农历8月15日)中午,敌人攻占空村陈庄;9月28日,敌人焚村撤离陈庄。陈庄歼灭战前敌总指挥、八路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和抗大二分校校长陈伯钧,在贺龙师长、聂荣臻司令员、关向应政委联合指挥下,直接指挥前线部队和抗大二分校全体师生,合围歼灭敌人,打响了横山岭-鲁柏山歼灭战,将入侵陈庄的1500余日伪歼灭,取得了陈庄歼灭战的重大胜利,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振威于冀晋,树华北抗战之楷模,书写了灵寿抗战历史上最耀眼的光辉篇章。
(四)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在灵寿举办开学典礼的时间、地点,以及附设中学校部是否先驻大庄后移驻女庄?
关于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在灵寿举办开学典礼的时间,县内一些资料多记载为1942年1月6日,开学典礼举办地有记载为大庄、后移驻女庄办学的,有记载为女庄的。其实,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于1941年春,在冀中平原成立,4月开始在冀中大规模招生了700余名高小学生。1941年5月1日,开始开课,进行了三个月的入伍教育和训练;10月中旬,敌人对冀西秋季“扫荡”计划破产后,开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保护附中学生安全,1941年10月中下旬,抗大二分校一团团长唐凯、政委李志民、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在日“扫荡”冀中之前,带领附中学生,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11月抵达冀西灵寿县女庄驻地;后又陆续招生了800余名“小八路”、“娃娃兵”、“抗中”、“八中”、“农民子弟”和“抗战剧社”、“火线剧社”的文工团员等学生,鼎盛时期,附设中学全校学生达1500余名。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李志民著《革命熔炉》P239页记载“1942年1月5日,附中举行了十分热烈隆重的开学典礼,聂司令员亲自出席大会并讲了话,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准备将来建设新中国。晋察冀边区政府宋劭文主任,原二分校副校长邵式平同志也出席了大会。开学典礼后,附中学生进行了三天庆祝活动。”从该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第一,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开学典礼举办时间为1942年1月5日。
第二,聂荣臻司令员、宋劭文主任、邵式平局长等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
第三,开学典礼举办了3天,于1942年1月7日结束。
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史》P271页记载“第二分校附设中学于1942年1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李志民兼任校长,袁佩爵任教导主任,张杰轩任校务主任。,还设有生活指导科、供应科、总务科、卫生所等。”从该记载可知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开学典礼举办时间为1942年1月5日,典礼上宣布了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
文化艺术出版社、抗大二分校附中校史编辑组编《战地摇篮曲》P38页记载“抗大二分校校部设在灵寿县一条川里的大庄村,我们来了后,便在大庄西面的陈庄、东庄、女庄、牛庄等地‘安营扎寨’了。附中校部和女生队扎在女庄。”该记载与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七分校二大队回忆录编辑组著《为了灿烂的明天》附录照片中显示“1941年冬抗大附中驻地(冀西灵寿县女庄)李志民校长与部分同学合影”内容记载相符。从该记载中可知,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校部和女生队驻地为灵寿县女庄村。
文化艺术出版社、抗大二分校附中校史编辑组编《战地摇篮曲》P64页记载“1942年1月6日,我们五队从陈庄驻地出发,高高兴兴地向着二分校校部驻地大庄前进……驻在陈庄的二队,大湾的一队,女庄的女生队,东庄的三队和四队,也接连走过来了……临近中午,附中的队伍,高上科老大哥的队伍,分校校部的队伍,整整齐齐地集合在校部大操场上。……十二时整,操场入口处传来‘聂司令员来了!’顿时,全体起立,全场沸腾……抗大二分校附中开学典礼,在司号员组成的乐队的号声中开始了。孙毅校长宣布‘欢迎聂司令员讲话!’……聂司令员还亲昵地称呼我们是‘党和国家的小宝贝!’……晋察冀边区政府宋劭文主任,邵式平局长也作了重要讲话,分校孙毅校长、附中李志民兼校长也讲了话。”该记载与1995年9月3日在女庄抗大小学院内所立、孙毅将亲题“抗大精神 永放光辉”纪念碑碑文“附中校部设在女庄,1941年4月招生,1942年1月6日在女庄举行隆重开学典礼。聂荣臻司令员、宋劭文边区政府主任、邵式平粮食局长、孙毅二分校校长、李志民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兼附中校长等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记载的开学典礼时间和内容一致,地点有异;与李志民著《革命熔炉》P239页记载的内容一致,时间不符。
1942年1月10出版的《晋察冀日报》记载为“抗日政大学第二分校附属中学,于本月六日在该校校部驻地村外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区聂司令,边府宋主任,粮食局邵局长,相继亲莅会场,全体热烈欢呼!……七日晚大会胜利闭幕。”从该记载中可知,附设中学在校部驻地村外举行了开学典礼,典礼闭幕时间1942年1月7日,与李志民著《革命熔炉》记载“开学典礼后,附中学生进行了三天庆祝活动”的闭幕时间相符。该记载的附设中学开学典礼开幕时间1942年1月6日,与《战地摇篮曲》、“抗大精神 永放光辉”纪念碑碑文记载相一致。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革命熔炉》和《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史》记载可知,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开学典礼的举办时间为1942年1月5日。
第二,综合《为了灿烂的明天》、《战地摇篮曲》和《晋察冀日报》记载,附设中学开学典礼的举办地点为附中校部驻地女庄村。
第三,《战地摇篮曲》和《晋察冀日报》所记载的1942年1月6日的附设中学开学典礼时间,应为开学典礼举办后的第二天,抗大二分校和晋察冀区、晋察冀边区机关,为庆祝附设中学开学而举办的大型集会庆祝活动。集会庆祝活动是开学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会庆祝活动的举办地点,为当时的抗大二分校校部驻地大庄村。
第四,在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开学典礼举办之前的1941年11月,附设中学校部已在女庄驻扎上课,不存在先驻大庄,后移驻女庄办学的情况。
第五,抗大二分校校部曾在陈庄以东的大庄村驻扎。
(五)抗大二分校何时结束在灵寿的办学历程?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3年2月20日,抗大二分校本部高、上科300余人,在分校教育长熊伯涛率领下,离开灵寿返回陕北,驻绥德,回归总校建制。1943年2月20日,抗大二分校附设中学1200余名学员,在附中江隆基校长率领下,自女庄出发,在团泊口集合后,同分校高上科学员一起,离开灵寿返回陕北,4月30日抵达延安;5月4日,朱德总司令、贺龙师长、何长工副校长,前来看望附设中学的孩子们;5月5日,在八路大礼堂聆听朱德总司令、何长工副校长讲话;5月7日,离开延安,向陇东进发;5月10日,抵达甘肃合水县,与抗大七分校陆中学合并,编为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队。
1943年8月,冀中区教导团并入抗大二分校,编为陆中学第二大队,高存信任大队长,方国南任政治处主任,辖6个学员队,在冀中根据地坚持办学;原驻灵寿的抗大二分校陆中学总队,改称陆中学第一大队,李钟奇任大队长,陈宜贵任政治处主任,在灵寿岔头一带驻扎办学。9月至12月,陆中学第一大队在北岳区反“扫荡”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掩护群众收秋粮,袭击进占陈庄、下庄、牛庄等地之敌,并取得老虎尖伏击战和赤瓦屋奔袭战的重大胜利,保护了后方机关和广大群众安全,受到了晋察冀区通令表扬。1944年春,二分校陆中学第一大队600余名学员,参加完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战斗任务后,离开灵寿,迁往绥德,编为抗大总校第二大队;陆中学第二大队改称晋察冀区干部总队,留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至此,抗大二分校结束了在灵寿的光辉办学历程,在灵寿办学长达5年之久。
(六)陈伯钧和孙毅两任抗大二分校校长的交接任时间?
1939年2月,抗大二分校到达灵寿陈庄一带后,晋察冀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派区参谋长孙毅和政治部主任舒同代表区首长前来慰问,受到了抗大二分校校长陈伯钧及抗大二分校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1940年6月,陈伯钧校长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返回延安,参加工作。同年7月,时任冀中区参谋长孙毅接任抗大二分校校长。1944年3月,一批抗大二分校学员自阜平广安镇出发回归陕北抗大总校建制;3学下旬,孙毅调任晋察冀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孙毅担任抗大二分校校长3年零8个月之久,是抗大二分校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抗大二分校首任校长陈伯钧,是黄埔六期毕业生,1955年被授予上将衔;任职二分校校长期间,直接指挥二分校学员参加了著名的陈庄歼灭战和黄土岭战斗,及时了教学与实战相结合的教学经验,指出“部队在前线的中心任务是以作战杀敌为主,而学校则一切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还亲自为《抗大二分校校歌》作词,吕骥谱曲,受到了根据地抗日民的广泛传唱。
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灵寿的抗大历史?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事政治大学,是毛主席亲手创办、建立并关怀成长的,专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培养政干部的学校。抗大及其各分校的领导干部、教员和学员都是能文能武的宝贵人才,都是久经战火锤炼、久经革命洗礼的民族国士,既能带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撑起了新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中,曾在抗大讲学、工作、学习,并在灵寿工作、抗战的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和八路著名将领就有彭真、贺龙、聂荣臻、罗瑞卿、刘道生、陈伯钧、孙毅、李志民、苏振华、洪学智、聂凤智、熊伯涛、杨光池、谢瀚文、朱良才、邵式平、王智涛、欧阳毅、徐德操、袁子钦、唐凯、盛治华、陶汉章、张平凯、吴先恩、王耀南、陈祖林、肖锋、詹才芳、李中权、唐子安、李钟奇、傅崇碧、吴格成、徐信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队现代化建设中,书写了光辉历史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灵寿抗大历史,记录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凝聚着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历史的丰碑、长明的火炬、红色的荣光,是灵寿最闪亮的红色标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脉,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灵寿红色文化新高地,推进灵寿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广大人民对灵寿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灵寿场景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