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元朝历史之最(元朝那些事:经济危机摧垮的
与唐宋明清相比,元朝无疑是个相对陌生的短命王朝。蒙古人的统治如同疾风暴雨,来得迅猛,去得迅疾。,往事并不如烟。元朝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却同样精彩纷呈、跌宕起伏,为治国安邦留下诸多值得的历史教训。导致元朝覆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这其中,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领域)出现问题,是导致这一草原帝国轰然垮塌的主要根源。
一、短暂辉煌
1271年,时年17岁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于1275年到达中国。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在此期间,他在元朝政府任职,并跑遍了大江南北,熟悉了各地风土人情,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通”。若干年后,马可·波罗返回故乡,并以热情洋溢的口吻讲述起这个东方帝国的富庶与繁荣。但欧洲人对此难以置信,许多人认定马可·波罗是个“大忽悠”,还给他起了个“百万马可”的绰号,意思是他讲的故事是“一百万个谎言”。马可·波罗临终前,有人劝他收回那些关于中国的故事,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但马可·波罗平静地回答“我见过的东西,还没有说出一半呢。”
《马可·波罗游记》对元朝的描述,在另一位欧洲人的记述中得到了验证。1254年,法国国王曾派遣特使到中国,趣怪网希望与中国结盟对付伊斯兰世界。这位特使游历中国时,同样对元朝的文明繁荣赞叹不已“在世界上,不可能找到比他们更为灵巧的工匠,他们善于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他们的国家盛产小麦,酿酒很流行,有丰富的金、银和丝绸,总而言之,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都很丰富。”
马可波罗
无论是《马可·波罗游记》,还是法国使者访元的印象笔记,
都从侧面说明当时元朝的富庶繁荣程度,已经超出欧洲人的想象范围,由此激发起欧洲人对遥远东方的强烈向往。1492年,哥伦布开启环球航海时,从航海日志看得出,他最初设定的目的地就是大元,而非人们常说的“印度”。哥伦布还携带着西班牙女王写给遥远的“乞台”(中国)大汗的国书,并专门带了本新版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元朝统治时间不足百年,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对国人来说,元王朝最大的功劳,就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群雄并立,千戈四起。其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看似实现了全国统一,实则北宋版图仅有中原、江淮及岭南地区,南宋更是偏安一隅,与北方的金、西夏呈三足鼎立态势。,西南有吐蕃、大理,西北有畏兀儿、西辽、哈刺鲁。这些政权各自为政,相互征伐,严重阻碍了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可怕的是,这种地缘碎片化局势一旦固定下来,中国就会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那样出现小国林立的“巴尔干化”格局,永久性陷入动荡与衰落状态。
蒙元帝国的出现,其纵然有千般不是,但彻底终结了地缘碎片化的噩梦,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在几十年内,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先后征服了畏兀儿(1209年)、哈刺鲁(1211年)、西夏(1227年)、金(1234年)、吐蕃(139年)、大理(1254年)、南宋(1279年),将所有政权均纳入统一版图。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广的王朝。巅峰时期,疆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非洲的面积。元朝的疆域版图,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从库页岛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峡,西北从新疆一直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向南从岛一直延伸到南海诸岛。史书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疆域之广,“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此前,因鞭长莫及,“有统治之名,而无行政之实”的所谓“羁縻”之地,如今天的新疆、云南、西藏、及南海诸岛,以及东北极边地区,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之下。当前中国辽阔的陆地和海疆面积,固然直接继承的是清朝疆域版图,但往前追溯,蒙元帝国开疆拓土的功绩不容抹杀。
忽必烈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和驿道,由此极大便利了境内各地,各族交往。“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大量边疆少数民族迁至内地,很多汉族移居边疆,不同民族杂居互婚,促成了民族大融合。一些古老民族(如党项、契丹)逐渐消失,新出现了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新民族,最终奠定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族群结构。元朝的行省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蒙元帝国的横空出世,还彻底重塑了欧亚大陆的地缘版图。蒙古帝国南征北战,被其消灭的政权超过20个,包括西夏、金、宋、哈剌契丹、花剌子模帝国、亦思马因帝国、阿巴斯王朝、塞尔柱王朝、阿尤布王朝、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里公国、钦察部落联盟、克列汗国、乃蛮部落联盟,以及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部等。用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的话说“欧亚大陆的东西两半被真正地贯通起来。”
在中东伊斯兰世界,蒙古西征及其与马木留克王朝的对峙,将整个中东分为东部的波斯语文化圈和西部的阿拉伯语文化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在欧洲地区,蒙古西征极大地激发起欧洲各国“自强”动力,欧洲由此出现了王权独立化和文艺复兴潮流,物质和精神面貌均开始了根本性变化。
元代贸易路线图
蒙古西征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为重启“丝绸之路”埋下伏笔。自西汉开始,中国“凿空西域”,开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丝绸之路”。历史经验表明,“丝绸之路”兴衰起伏,与欧亚大陆的治乱兴衰息息相关。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中国内乱丛生,地方政权割据,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由此日渐衰落。但从元朝开始,欧亚大陆的空前统一,为重启“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朝政府对通商贸易也非常重视。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大汗的大会上,他就设置了名为“哈刺赤”的卫士,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商人安全,并资助商队进行远程贸易。窝阔台大汗创立了驿站制度,扩大保护商路安全的巡逻队,还专门在各地建设有砖墙的水井,目的是防止动物掉到井里污染井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更是以大都为中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道路连通极大便利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西汉刚刚开通“丝绸之路”时,东西方贸易的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有限。元朝时期,东西方贸易则发展到空前繁荣程度。从东方流向西方的物品种类繁多,纺织品有丝绸、绢帛、锦绫、布匹;陶瓷有瓷盘、瓷瓶、水坛;金属器皿有金器、银器、铁器;生活用品有木箱、皮箱、漆器、雨伞;文具有纸笔等。《通商指南》记载“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元代陈大震编撰的《南海志》,则描述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广州的外贸繁荣景象“山海为天地宝藏,珍货从出,有中国之所无。风化既通,梯航交集,以此之有易彼之无,古人贸通之良法也。”
东西方文化交流也由此进人活跃期。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外来宗教,随着西域人涌人中原,遍及内地各个城市。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天文、医学成就也被引人中国。景德镇从1325年开始生产青花瓷,其采用的钴青染色法技术就来自伊朗。与此,中国的印刷术、传统绘画艺术等,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向西方。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意大利画家彼得罗·洛伦泽蒂为锡耶纳大教堂创造的著名油画《圣母诞生》,其色彩运用能够看到中国唐朝画家吴道子的影子。罗马教皇伯努瓦十四世后,其遗体上覆盖的就是一块中国丝绸。
据记载,与元朝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分布范围包括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地区以及非洲东北部。绘制于14世纪初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就是根据元代两幅地图合绘而成,图中包括中国、朝鲜半岛,还有许多东南亚国家,以及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这充分说明,元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视野。
对蒙元帝国沟通东西方的特殊作用,西方学者给予极高评价。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其《草原帝国》中指出“由于把所有突厥一蒙古民族统一于一个唯一的帝国中,在从中国到里海的范围内强行贯彻铁的纪律,成吉思汗平息了无休止的内战,为商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伊朗与欧洲互相之间开启了真正的接触。这是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征服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美国学者梅天穆在《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中指出,“蒙古帝国完全可以定义为世界史”,“对欧亚大陆而言,史上再无其他事件或帝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蒙古人将事革新、国际贸易、世界宗教传,以及技术和思想的扩散都融入一炉,即蒙古征服”。有人将蒙古帝国促使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这话并不为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