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贫富分化历史之最(所谓“富宋”,不过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宋代是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朝代,朝廷供养大量的队和员,使得大量生活物资和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城市的繁荣,《清明上河图》便是开封百姓的生活写照。,很多人吹嘘宋代经济繁荣,事实真是如此吗?之前的文章《正面打脸,宋朝并不富裕!客观、深度剖析宋代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宋代的经济实力和各阶层百姓的生活水平,指出宋代的经济看似繁荣,实际只是物价虚高的表现。由于不抑制土地兼并,宋朝存在45%的无产者,他们只是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与其它封建王朝并无二致。
自从笔者写文章探究古代的经济以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却是农民起义(民变)最多的朝代,甚至多于异族统治的满清。
先厘清农民起义和民变的概念
解放之前,书中并没有农民起义这个概念,民国都统称民变。关于两者的区分别,笔者提出浅薄的见解,欢迎大家补充。
民变应该看作农民阶层对于府剥削的暴力反抗,属于偶发性的群体事件,组织性、纪律性不足,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很快被统治者扑灭。
农民起义属于民变的升级版,起义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往往会形成组织、建立政权,提出自己的纲领。一般农民起义影响深远,规模和破坏都比较大,与统治者形成过较长时间的对峙,扑灭非常困难。
,没有建立朝代才是农民起义,比如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就不能说是农民起义,你能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的首领么?至少农民起义的案例没有朱元璋。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但大顺政权存在时间过短,李自成是历史课本常举的案例。这点只是我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意见。
农民起义
宋代农民起义次数和频率均最多
宋代农民起义(民变)的数据参照了何竹淇先生的《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两宋在319年的统治时间内,共发生了433次农民起义(民变),基本是年年有民变。
明代的农民起义(民变)来自《明史》,由于明末农民起义规模较大,可能会有漏算,比如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以算作1次,但它衍生出各地的民变,也可以算几十次,本人把李自成前后的起义(包括高迎祥)算作1次,可能读者会持不同意见,欢迎留言。
清代的农民起义算起来比较复杂,李定国等人领导的抗清斗争,在我看来属于反侵略斗争,不能算作农民起义,但还是算进去吧!免得别人说我故意压低满清农民起义的次数。
通过宋、明、清等三个朝代的农民起义统计表,大家可以看到,宋代无论是民变的数量(433次)还是频率(1.36次/年)都远高于明、清两代,充分说明了宋代百姓生活挣扎的真实情况。如果日子真有网上吹得那么好,老百姓哪会动不动就举旗造反?
宋代民变最频繁
为什么印象中宋代农民起义很少?
结果是不是令很多人大吃一惊,为什么不是明朝或者满清?难道不应该这两个朝代最腐败、百姓日子最苦,起义最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比分析。
先说宋朝。两宋300多年,就没有撼动赵家统治的农民起义,不像明代被李自成推翻,也没有太平天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势力。而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不过是宋江领导的小型农民起义,规模远小于方腊。梁山泊最初是破产农民的据点,但府想强制没收,引发梁山众人暴力反抗,最初取得了胜利,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夜击败并招安。宋江起义的影响很小,也没有小说里面的108将,对宋朝的冲击不大,所以史书只是一笔带过。
再说明朝。受TVB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对明朝的印象无非三点特务统治、宦干政和李自成,好像普通百姓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并非如此,朱元璋本人非常注重蓄养民力,无论锦衣卫、东厂可不会针对平民,他们只会折腾员。实际上,除了明末或者天灾年份,明朝百姓并非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倒是员,经常出现不聊生的景象。
朱家对士大夫和功臣心狠手辣,远不如赵宋的宽厚。笔者对这点看得淡,士大夫杀就杀了,这些人拿着民脂民膏,逛青楼、写词、吟风弄月,除了刺激了一下夜消费,也没见厚养士大夫的宋朝做出什么成绩。说实话,只要国家不给我加税,杀光士大夫又关我什么事呢?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痛心疾首?
从下表也能看到,明朝在276年的统治期内,只有192次民变,频率为0.70次/年,只是宋朝的一半。明朝因为被李自成推翻,所以很多人以为明朝一直民不聊天。实际上,除了初期和末期的民变较多,明朝整体是比较和平的。
明朝中期的5大农民起义。虽然明朝中期比较和平,仍然有5起较大的农民起义1)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浙赣闽农民起义;2)侯大苟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3)刘通、李源领导的荆襄山区流民起义;4)刘六、刘七领导的河北农民起义;5)徐鸿儒领导的山东农民起义。
,说一下满清。评价不多说,反正我深恶痛绝。正因为满清是异族统治,而且疆域面积巨大,少数民族混杂,边疆少数民族的起义较多。在满清268年的统治期内,共发生191次农民起义(民变),频率为0.71次/年,和明朝差不多。
满清中期成气候的农民起义不多。抛开民族情绪,满意中期还是比较和平的,只有少量白莲教、天理教和少数民族的起义,无法动摇满清的统治,直到太平天国的出现。
综合下来宋朝因为没有大规模、动摇根基的农民起义,虽然数量众多、频繁发生,但都快速扑灭,所以印象不深。而明、清两朝,都有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史料的记载也很丰富,成为历史教科书的经典案例,所以印象深刻。
宋朝有哪些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宋朝没有出现黄巢、李自成和太平天国那样的农民起义,但起义频繁,总次数达433次,其中成规模的农民起义(民变)有72次,横跨两宋319年,分布比较均匀,具体如下表
规模较大的3次农民起义分别为1)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在宋太宗时期(993年),四川茶贩王小波、李顺领导的佃农、茶农起义,曾在成都建立政权,队伍达数十万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发行货币,地盘达到四川半数土地,宋朝花了将近3年才镇压下去;2)方腊起义。原是漆园主的方腊受不了府的盘剥,在浙江帮源峒发动起义,并攻克杭州附近的数十个州县,部众发民到百万人,成为宋代东南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3)钟相、杨幺起义。发生在南宋初年的湖南地区,建国号楚,钟相自称楚王。起义以洞庭湖为根据地,与南宋周旋作战,持续5年,人数最多达到40多万,给了南宋朝廷沉重打击。
为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特别多?
一方面,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宋朝是唯一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鼓励功臣们为子孙后代购置土地,广积财富。宋代自成立起,土地不断向大地主集中,大量的农民由于天灾、战乱的影响,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流民。虽然部分流民成为禁、厢和手工业者,仍有大量流民生存艰难,成为潜在的起义者。
另一方面,宋朝的贫富差距巨大,无产者生活困难。看一下宋代的人口结构,宋代百姓分成主户和客户,又依据田产的数量,将主户分成五等,根据《宋史》、《宋会要·食货》和《中国人口通史》的记载,将宋代人口划分如下
宋代人口结构
可以看到,由于宋代的土地兼并,无产阶级(土著佃农、流动佃农、城市客户)的人口占比达到45%,而占人口8%的地主阶层拥有65%的土地,贫富差距是巨大的。
半自耕农和佃农抗风险能力差,稍有天灾和人祸便饥寒交迫,走上造反之路。在文章《正面打脸,宋朝并不富裕!客观、深度剖析宋代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中,笔者测算了宋代佃农的收入约28贯钱,按照宋代的物价,维持温饱则需要32贯钱,还需要打零工补贴家用。但这种收入结构是不稳定的,家庭几乎没有存款,稍有天灾,便为饥寒交迫,最终走上造反的道路。
为什么宋朝没有被农民起义推翻?
,宋代不同于一般的小农经济,它的商品经济很发达。由于城市经济的存在,一般失业的农民可以到城市谋生,身体强健的男青年还能应征禁或厢,成为吃公粮的人。宋代的经济调节能力强于汉、唐等朝,一般的民变很少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宋代募兵制的优势。宋太祖吸取了唐末农民造反的教训,一般只要有天灾,就会派员到当地招募兵员,从而将青壮年吸纳到中,既可以给流民一口饭吃,又能抽空流民中的青壮年,只剩下老弱残的一群人怎么打得过正规?
,造反-招安-吃公粮,在宋代是很好用的套路。宋代虽然没有李自成那种规模的农民起义,但起义多了,也形成了成熟的招抚模式。一般的民变,宋代府会尽量选择招抚,将起义者编入厢,成为吃公家饭的一员,最终皆大欢喜,只是增加税收负担而矣。
一下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好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增加,流民和无产阶级增加,埋下了祸乱的根源,造成民变数量大幅高于其它朝代。宋代募兵制度和商品经济分流了流民中的大量青壮年,所以造反的力量不强;所以终宋一朝,都没有出现横跨多省的农民起义,更没有出现像李自成、太平天国一样,足以颠覆政权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