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历史上的状元之最(盘点历史上状元之“最”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0www.nygn.cn考古学家

我国科举史上诞生了许多状元,他们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状元群体的丰富与多彩。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到清朝消亡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出过503名状元。这些状元不论如何,都曾领一时之冠。他们之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脸皮最厚的状元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个其貌不扬的秀才求到了当科主考高锴的门下。高锴为人正直,接连担任了几科主考,都因处事公正严明而广受赞誉。

这个其貌不扬的秀才来到高锴门前,显然已经做好了碰钉子的准备。他很有底气。因为他名叫裴思谦,他的靠山正是掌握朝廷大权,甚至比唐文宗还有权的宦仇士良

裴思谦开门见山,要求成为这一科的状元。结果可想而知,他被高锴轰了出来。裴思谦撂下一句狠话“明年非状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找到了高锴。他对高锴说“仇大人有信,让你取裴思谦为状元。”

宦专权,甚至干预科举

高锴早把眼前的这个人忘了,他不知道谁是裴思谦,又不敢得罪仇士良,面露难色说“这科的状元已经有人了,除了状元之外,都可以安排。”

裴思谦说“裴秀才只要状元。”

高锴不知道谁是裴思谦,便说想要见一见这个“裴秀才”。裴思谦大言不惭“卑职就是!”

高锴无奈只好让他做了状元。天下的士子都知道裴思谦的状元是怎么来的,但他恬不知耻,总是以状元自居。

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是北宋大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戊寅科状元。年轻的时候胡旦恃才傲物,大有万人不入他目的气势。

胡旦的父亲是山东一个县的县令,他很喜欢和文人交往。有一年一个年轻的学子经过胡旦父亲任县令的那个县。胡旦父亲便将他请入家中,并且让胡旦来招待他。

文人在一起难免要比个长短。那个年轻的学子吟诗一首,其中有句“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哈哈大笑“此人是个瞌睡汉!”

宋代科举图

那个年轻的学子很有性格,第二年便高中状元,写了一封信给王旦,告诉他“瞌睡汉中状元啦!”这个年轻的学子就是后来做了宰相的吕蒙正

没想到王旦对此颇为不屑“这有什么,下一科我也考个状元!”

结果,果然如胡旦所言,他真的考中了状元。

最能吃的状元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丁丑科的状元名叫李蟠。此人长得五大三粗,满脸的胡须,根本不像一般文弱的书生。

话说李蟠入场考试的时候,带了三十六个饽饽用来充饥。

考场上,举子们纷纷交卷了,唯有李蟠急得满头大汗,试题刚做了一半。监考的员不断催促,李蟠声泪俱下,苦苦哀求“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清朝状元殿试策封面绘制精致

监考有点同情他了,还为他找来了油灯。

李蟠一边答卷,一边吃带来的饽饽,一直吃了三十六个,试卷才答完。当时已经四鼓时分,大概是半夜两点多了。

康熙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可怜他是位苦学之人,让他做了状元。

最幸运的状元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礼部举办会试机处的三个小也参加了,这三个人是诸重光、童凤三和毕沅

三人在当时小有名气。这其中诸重光和童凤三不仅诗文好,而且书法也不错。只有毕沅书法一般。

殿试的前一天夜里,机处恰好轮到这三人值班。诸重光和童凤三对毕沅说“你书法一般,状元肯定不用想了,不如你留下来值班吧。”毕沅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点头同意。

毕沅幸运中状元

他闲来无事,无聊之中翻到一本陕甘总督奏请新疆屯田的折子。没想到第二天殿试的时候,试题正和新疆屯田有关。

毕沅一挥而就,虽然书法不是很好,乾隆皇帝还是将他列为本科的状元。

上述四位,虽然科考之路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曾做过状元,在我国科举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由平民,通过科考走上仕途,为天下士子表率,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