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之最历史散文(先秦文学——历史散文)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0www.nygn.cn考古学家

先秦历史散文,处于萌芽时期的是殷商甲骨文和殷商、西周的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就保留下来的有关资料看,算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在金甲文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演进,才出现了形成于西周的《周易》,其中运用了较多的韵语,写作技巧也有所提高,但仍是只言片语,未能形成篇章。至《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的雏形。《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记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优良传统。

萌芽和发展

甲骨卜辞是殷代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这是今天能见到最早的简短散文,算是散文的雏形。

《周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这部书的性质,传统的看法认为是占卜之书。,从内容看,卦辞爻辞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每个卦的内容有中心,六十四卦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卦爻辞在哲理思维方式上,在语言的凝练含 蓄上,都表现出比甲骨文、铜器铭文具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它 也同样只是支离片断的记载,不是完整成篇的散文。

《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简称《书》,它被儒家尊为经典,后世亦称《书经》。自汉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今存《尚书》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为今古文所共有,其余二十五篇为晋人伪造。《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为后人根据传说追记,不能视为虞、夏时的史籍。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史记。它以鲁国十二公为记事线索,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中经桓、庄、闵、傅、文、宣、成、襄、昭、定十公,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简要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各国的史事。全书只一万六千余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纲要。它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故亦称《春秋经》。《春秋》记事十分谨严,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有何结果为顺序,有条不紊,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左传》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唐以后许多学者都提出异议,认为不可能是与孔子的左丘明。当今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智伯灭亡之后,作者已无法考定°。《左传》思想内容丰富,它忠于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进步的社会思潮,评人论事也体现了作者的进步观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反映了春秋时期日益发展民本思想。

揭露了政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残暴荒的本性。

表彰了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一前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如《齐语》主要写管仲辅佐齐桓公之事,《晋语》重点叙述晋公子重耳的经历,《吴语》、《越语》着重记载吴越争漏的史实等。它的作者,相传也是左丘明。因为《左传》是传《春秋》的,二书作者又被认为是一个人,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首见韦昭《国语解·叙》)。其实这种称呼并不确切,《国语》记事始于西周穆王,其不传《春秋》甚明。至于它的作者,隋唐以后,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它与《左传》不是同一个人所为。看来,与《左传》一样,《国语》的作者也不可确考,应当也是战国初期熟悉历史掌故的史家。《国语》的文学价值远不及《左传》,整体风貌质朴平实。不过,其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姿放”(崔述《诛泗考信录·余录》),也有人认为《国语》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战国策》为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最初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共四百九十七章°,以其“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之策谋”,始取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的表现特征。

1、铺张辩丽,夸饰资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