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历史之最(衡水故事|滏阳河重镇冀州码头李的
距冀州主城区城西四十里的滏阳河畔有一村庄,很早以前叫李家庄,因其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故称“码头李”,与滏阳河南岸之码头王、北岸之韩马庄、李后院,统称“四庄”。滏阳河水终年源源不绝,水质清澈,鱼类众多。跟从上游船只托下来的鱼类称“托鱼”,跟从下游船只爬上来的鱼鳖虾蟹称“爬鱼”。上游托下来的鲤鱼的鳞片下端有黑点,下游爬上来的鲤鱼鳞片下端有金色的点,素有“金色大鲤鱼”之称。它们汇集在滏阳河内,由于船只来往,带动鱼群来回游动布满河床,此地真可谓“鱼米之乡”。
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码头李镇,十分繁华。因为早年没有京汉、石德等铁路线,所以从码头李往北(如石家庄、王家井、前磨头等)去的货都是从旱路用马车或人力推车运输,往南(如南宫、威县等地)去的货也是从码头李镇走旱路运输。下游从天津来的船只在这里住脚不再往上走,上游邯郸来的船只走到码头李后,卸货也不再往下走。上游来的货船,所载基本是山货,如柿子、核桃、黑枣、栗子、缸瓦等;下游天津来的货物,大部分是煤炭、大盐、布匹、海货、百货等。当时码头李镇有很多大户商家,这些商家俗称“过载行”(就是现在的转运站),主要有与天津连号的“泰庆恒”、“泰义恒”和独家的“金聚”、“泰和兴”等大字号。上游下游的货物大多卸到此,再由这些商家雇用装卸工人搬运。
上下来往的客货船只交聚码头李镇,沿河约两千余米的河岸线上,每天都有上百家船只停靠,每只船上有多名纤工,管船的又大都带有家眷,沿河两岸暂住人口,有上千人之多,带动了古镇的繁荣。镇里有“万兴馆”、“福合馆”,“新丽馆”、“月来馆”四大饭庄。镇中心有个大广场,广场南面建有一座大戏楼,每年农历五月和九月各唱七天大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河南岸的河滩上,聚集了很多的小商小贩,有十多家说书场,地摊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到处叫卖糖果香烟的、炸果子的、摊煎饼的、炸肉合的、烙大饼的、卖老豆腐的等等,无所不有。每天晚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由于天津的来往船只多,码头李镇的人们与天津人接触也多,时间长了便有一部分人偶尔也学说些天津话,所以此地又素有“小天津卫”之称。
码头李的镖局也久负盛名,原先只有“会友”镖局一处,这是镖头李桐瑞闯的字号。李桐瑞的师傅是北京的“眼镜程”,“眼镜程”的儿子叫程大海,是李桐瑞的师兄,程大海在北京创立了“会友”镖局。(注一说会友镖局创始人实为冀州人宋迈伦)李桐瑞靠师兄的名气,在码头李又建起“会友”镖局分号。码头李“会友”镖局的东家是芦玉甫,又称芦三牛。芦、李合伙经营几年之后,由于东、掌矛盾而分家,李桐瑞另建“常泰”镖局,从此码头李便有了两家镖局。两镖局分别有十多位镖师,小伙计不计其数。镖局的生意就是押运货物和镖船载人入津等。
镖船起锚运行时,镖师要站在船头唱镖两千余米的距离。所谓唱镖,就是用带有韵味的彩声喊出来本镖局的实力情况或曾保过什么镖,以祈沿路平安。(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