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历史之最(安顺十大历史事件)
安顺有史可考以来,已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关乎安顺兴衰成败之重大事件不可谓不多。,自古国之大事维戎与祀,所以,考诸史料,自是改朝换代,疆域伸缩,人事变迁居多。今天我们来看重大历史事件,当以民生为重。
一、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及宁谷遗址出土的汉文帝时期兴铸,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罢销的半两钱和大量府所用器具文物证明,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中央朝廷在宁谷设置了第一个方性质的行政机构——邮亭,开启了安顺、乃至贵州最早的邮政史,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南夷县和牂牁郡。
二、建兴三年(公元223年)春,诸葛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今贵州赫章、六盘水、云南昭通以南一带)。别遣马忠伐牂柯,破之。又分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牂柯置兴古郡(今普安、晴隆、兴义一带)。以马忠为牂柯太守。马忠在南中牂牁一带,柔远能尔,甚垂惠爱,深得南中人爱戴,卒后,南人为之立祠,水旱祷之。由于南中稳定,为诸葛亮北伐中原提供了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供国之用。
三、元大德七年(公元133年)中书省臣言 “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庚子,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 至此,安顺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可考的地域。普定路,本罗甸国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
四、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安陆侯吴复择地于阿达卜寨筑普定卫城。城墙周长一千四百丈。从此,普定从部落变成了具体城池。普定这个纯农耕经济的原始部落群从此划分出了城市经济体,为安顺六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城市基础。
五、洪武十六年,设立安顺州,隶属普定卫。根据《明史土司传》“安顺,普里部蛮所居。元世祖置普定府,成宗时改普定路,又为普安路,并属云南。洪武初为普定府,十六年改为安顺州。”这是“安顺”之名始现。考《元史》、《明史》、《黔纪》、《安顺府志》等诸多史料,此时设立的安顺州当为中央政府继牂牁郡后,在普定这个土著民族居住的地方设立的第一个汉人地方政府。此举应该说,是明朝中央政府的一个长远考虑。安顺州的设置,不仅对调解地方民族矛盾,稳定地方土司政权,使当地各民族免受叛乱征伐之苦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州卫同城,逐步由中央政府取代土司政权埋下了伏笔。
六、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普定赵侃考中进士。这是安顺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至左通政(正四品)。根据《明史职志》记载,其职主要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预。是一种位轻权重的员。据考,有明一代,普定考中进士的尚有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汪大章(<黔纪>为江大章),至参议。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梅月,至副使。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梅惟和,至御史。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娄九德,至布政使。
七、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因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改普定卫学为安顺府学。头一年,安顺州升为民府,是安顺州与普定卫同城而治逐步转为以府治为主,其事功能逐渐淡化的一个重要转折。卫学改府学则是进一步增强其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
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顺民府裁“民”字。标志安顺从半事、半行政的政府彻底改变成中央地方政权。历经两千多年,安顺至此彻底完成了这个古老的方外夷民部落的改造,完全成为由中央政府控制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央设置的地方政府,真正纳入了中央政府版图。
九、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知府胡林翼组织浚贯城河。原贯城河因比较浅,如遇旱情,河竭泉枯,城内民于东门外四里之龙洞汲泉,一月之费,有百万钱之多。鉴于此,胡林翼组织并带头捐银,共筹集近五千两银子。于本年三月初开工,次年二月底竣工。竣工后,河深于昔日一丈四五尺,河岸高于昔日七至八尺。据史料所记载,竣工后,开启东西水门木闸,流淌两天两夜,各堰皆盈,一片汪洋,澄清入镜。
十、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安顺府志》成。《安顺府志》由安顺知府常恩组织撰修,修成《安顺府志》,是安顺文化史上一件盛大之事,它不仅汇集保存了安顺历史的诸多重要史料,更使后人知徃鉴新,图成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