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长城之最(长城距今两千多年,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0www.nygn.cn考古学家

长城作为我国的传统瑰宝之一,凝聚着中国人上千年的智慧结晶,很多人一提到长城,自豪感就会油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暗藏着许许多多残酷的方法,有些人甚至为此丢掉了性命。

关于修建长城的目的,严格来讲并不全是为了和游牧民族打攻防战。

它其实还有另一个作用,而这个作用才是抵御游牧民族的神兵利器。话说这个作用究竟是什么?长城的建造对中原王朝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砸砖之法

我们来讲讲长城为何千年不倒。

一般来讲,一座建筑物千年不倒,靠的就是建筑物的材料比较硬实。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就是由于里面的石头严丝合缝,固若金汤,所以才能保存至今。

而长城也是这个道理。

长城之所以如此坚固,其实是因为修建长城的砖块已经趋于标准化了。在这种情况下,长城就像一套稳定的系统一样,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依旧屹立不倒。

如果是用那些参差不齐的砖块来修建长城,自然达不到这种效果。

在对砖块进行切割和筛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比如一块标准砖明明重达30斤,材料也本应该是耐砸耐摔的。

但有些人为了偷懒,就会把砖做成不合格的样子,这样很容易就会出现垮塌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有关吏就会对施工人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机制。

比如吏会让施工人员拿出四块砖出来,两块砖分开放,中间隔出一条缝。

然后把第三块砖垒在缝隙上面,再用第四块砖垂直下落,砸向第三块砖,如果第三块砖被砸断,那就意味着这些砖质量不行。

接下来施工人员要面临的就是秦国严苛的刑罚了,比如枭首、腰斩、车裂以及定杀(也就是溺)。

,对于监督不力的员,上级部门也会对其施展黥、劓、剕、宫等刑罚,也就是将身体上的某个部位切割下来,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正是由于秦国的刑罚这么严苛,所以修建长城的施工人员才会兢兢业业的完成任务。

不然的话,为了一时偷懒而丢掉性命,就得不偿失了。


“城旦”的由来

,秦国也会将监狱里的罪犯赶过来修长城,就和现在的服刑人员踩缝纫机一样。

毕竟秦国也不是慈善家,不可能每天养着这些无所事事的罪犯,所以只能将其驱赶至边境,让他们以役代刑。

关于这项操作,还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城旦”。

也就是让犯人们在边境服四年徭役,白天上城墙干活,晚上从城墙上下来继续坐牢。

当四年徭役服满之后,就可以获得减刑了,运气好的甚至还能领取一份“代役钱”。


预警作用

了,历朝历代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的修建长城,并不是为了和游牧民族开启长城对决。

事实上自古以来从未有过长城对决的事情发生,因为从各大史书上来看,中原王朝从来都不和游牧民族在长城上打仗。

那既然如此,长城的作用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了。

没错,长城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预警。

比如像明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这些长城上都有那种烽火台,而烽火台的作用就是预警。

也就是给边防部队提个醒,告诉他们游牧民族打过来了。

这时候边防部队就会重兵集结在烽火狼烟最浓的区域,因为这里的游牧骑兵可能最多。

所以中原部队就打算在这里将其一举歼灭,毕其功于一役。


临时补给站

至于长城的第二个作用,那就是给中原部队提供补给。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补给一直以来都是中原部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再加上那时候还没有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所以后勤队在路上花费的时间都是极其漫长的。

一般来讲,用马和骡子从中原驮粮食到边塞,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这一个月时间里,后勤队自己吃掉的粮食,就要占一大半。

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假如让一支后勤队运粮食超过两个月,基本上马背上的粮食就会被吃完了。

这也是为何中原王朝始终不敢增兵西域,毕竟那地方太远了。

除了汉唐这种盛世以外,其他王朝基本上不敢冒这个险。

正因如此,所以历朝历代才会修建长城。

因为长城刚好横亘在中原和塞外的中间,可以作为一个临时粮食补给点。

这时候中原部队只需要从长城出发,就能带足粮食远征塞外。


PS:写一篇文章需要3-4小时,阅读只需5-6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给作者点个“关注”,给本文“点一个赞”吧!

谢谢您的支持~


中原和边塞的屏障

了,关于以上两个作用,还不足以说明长城的厉害之处。

长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才是长城得以抵御游牧民族的神兵利器,它就是长城贸易战。

讲这个之前,先来讲讲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能随意南下打劫?

大家翻来地图就知道,在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屏障,那就是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

这两条山脉无比凶险,连东北虎都不想过去,更何况是游牧民族了。

既然如此,游牧民族是通过各种渠道南下的呢?

主要就是燕云十六州那一块。

那里一马平川,只要游牧民族的骑兵首领一声令下,基本上没有人能挡得住游牧铁骑的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丢了燕云十六州以后,经常被北方游牧部落按在地上摩擦。

因为这时候的游牧骑兵已经冲到平原来了,面对宋朝队的时候,直接开启降维打击,所以宋兵就兵败如山倒了。

除了燕云十六州以外,在燕山阴山附近,还有几个豁口,这里也是游牧部落南下的必经之地。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在这些豁口处修建了明长城。

由于一共有九个豁口,所以明长城也被称之为九边重镇

至于燕云十六州这一块,明成祖朱棣直接把首都迁到了那里,亲自来镇守边疆,“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来的。

当这些豁口被扼守住之后,游牧部落再想南下就有点困难了。

这时候中原王朝就能利用这些豁口处的长城,对游牧部落展开贸易战


长城贸易战

由于游牧部落的文明程度没有中原王朝发达,所以像冶铁、织布等工艺,都一一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游牧部落只能向中原王朝进口这些东西,而这些进口的渠道,就是九边重镇。

许多中原货物都是通过九边重镇运往塞外,以满足游牧部落的日常生活所需。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对于九边重镇的操作空间就很大了。

假如游牧部落不听话的话,中原王朝直接对游牧部落展开货物禁运,这时候游牧部落就得吃土了。

毕竟没有锅碗瓢盆,没有金属制作的武器,游牧部落根本就没法打猎,更没法烹饪烤全羊了。

如果贸易战的时间持续更久一点,说不定游牧部落就得退回到兽人时代了。

所以说,打贸易战才是长城的主要作用。至于城头决战什么的,基本上不可能发生。

毕竟就那么一个小小的豁口,里面有着中原王朝大量的重兵集结,游牧铁骑来一个一个,那还怎么打?

了,关于这个贸易战,持续时间也不能太长。

因为长城关隘不仅仅是向游牧部落输送货物,有时候游牧部落也会对中原王朝进行反向出口,比如战马、貂皮、人参什么的。

像这些东西,就是中原王朝所缺乏的。

所以一旦贸易战的持续时间过长,很可能会扰乱中原王朝的市场经济这时候各种走私犯就出来了。

比如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很多山西商帮组成走私队伍,偷偷将粮食和盐铁运往塞外,赚游牧部落的钱。

然后又将游牧部落的貂皮、人参运往中原,再赚一笔钱。

到了这个时候,中原王朝的危机就来了。

因为这样不仅肥了商帮,还让满清骑兵的装备越来越强了。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中原王朝迟早得完蛋。

所以在那个时候,明朝政府在把控贸易战时长的,也开始严打走私犯。

一旦抓到私贩盐铁的商人,直接予以重刑,严重的甚至斩首示众。

可以说,明朝政府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已经把走私犯这类人群定为了首要叛逆分子。

只不过,虽然明朝政府已经把贸易战控得的,但最终还是让清入关了。

了,这主要也跟明朝的党争以及农民造反有关系。

那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之际,再加上小冰河期,粮食收不上来。被清踹一脚,立马就轰然倒塌了。

这也是为什么某些人会说清朝得国太易。

,修建长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对游牧部落进行经济制裁

这也是中原王朝对待游牧部落的惯用伎俩。


不战而屈人之兵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既然修来修去都是为了防游牧部落。

为什么不一次性出动大量队,对去塞外围剿游牧部落呢?

这样不就一劳永逸了?还修什么长城?简直就是浪费人力物力。

其实话不能这么说,能被评为“秦皇汉武”的人,脑子肯定不差。

他们之所以费尽心思的修长城,并不是因为中原王朝的力比较弱,主要是他们不想做赔本的买卖。

因为出征塞外是个系统性工程,如果都去打仗了,这样就没人种地了。到时候没粮食吃,又造反了咋办?

,将士的出征,意味着朝廷内部出现权力真空。

一旦权臣摆弄朝纲,皇帝压不住,又得出现一波造反。

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建长城最靠谱。

这样一来可以作为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的分界线,二来可以对游牧部落展开贸易战,可谓是一举两得。

还是那句话,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长城啥用都没有的话,秦始皇也就不会开启这个浩大工程了。


结尾

长城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攻防战,它主要是为了打贸易战,这才是中原王朝的智慧所在。

毕竟老话说的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级境界。

假如一言不合就开打的话,那国力很快就耗尽了。

到时候朝廷将要面临的就不仅仅是游牧部落了,而是权臣的崛起,农民的造反,以及地方诸侯的叛乱。

真到了那个时候,中原王朝基本上就走向没落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