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之最(历史探秘:青岛有座不其城)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城阳,古称不其。在青岛市城阳区城子社区繁华的街市下,寂静地躺着一座2000多年前历史名城。人来车往,正阳路上川流不息,可有谁知道喧闹的街市下还埋没着另一座古老的城堡?不其城对于城阳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如果我们穿越回两千年前的汉朝,这座城市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人们常说汉唐盛世。汉朝为大一统的帝国,国力逐渐强盛,傲立于世界的东方。汉初,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文景之治”后,国力逐渐强大。到了汉武帝时期,特别是随着汉武帝东巡不其城,不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它不仅是一个海事要津,也是一个文化重镇,更是大汉帝国的东方之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遥想当年不其城,走进汉时不其壮丽的画卷吧。

先让我们通过对不其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来对不其城有个大概的了解。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对该址的两次考古中发现,不其城有两层,俗称“里罗城”和“外罗城”。“里罗城”是夯土城墙,高约4米,开四门;城池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800米。城内有两处发现了秦代建筑材料模印纹饰兽面半瓦当和复线三角砖,还有西汉的黄绿釉云纹圆瓦当及东汉黄绿釉篆书“千秋万岁”圆瓦当。

汉圆瓦当和汉砖照片

外罗城”是围“里罗城”而筑,为三合土夯土墙,外墙瓮一层大灰砖。墙高约6米,顶部有4米宽,城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约1500米,开五门,水门直通那时胶州湾的码头。城外环壕沟,城内有七条宽约5米的主街道通往阡陌;地下排水道纵横有序,均通城外的护城壕沟。城区的建筑布局也较合理里罗城是府区;外罗城的中南部是商业区,东南角城墙下为作坊区,西南水门附近是库房区,北部为居民和农业区;城外西北部墨水河以南是墓区。

有的人认为里罗城为秦时所建,外罗城才是汉朝立国以后扩建的。我们前面说过,秦建不其城于史无据,而在里罗城遗址里发现秦时的砖瓦,只能说明秦时这里就有人聚居。实际上外罗城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扩建的,当时为迎接汉武帝的幸巡,专门兴建了驻跸行宫,因而扩建了不其城。

从外罗城的规模看,不其城是比较大的,据《汉书》记载,不其县城周十里,有居民3600户,这在古代已经算是大的城市了。

不其城复原图

通过考古来描述不其城,使让人感到乏味的,那么就让我们依据历史的其它因素,来展开我们的想象,遥想一下当年的不其城吧。

不其城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西城墙下就是波光粼粼的胶州湾,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也拍打着城墙下的石基。站在城墙上,向东望去,黛青色的不其山脉清晰可辨,向西望去,海上帆影点点,城西南的女姑口更是千帆云集。不其人最爱看的风光,就是海上的落日,落日染红了半边天际,也染红了半湾的海水。海浪拍打着礁石,也拍打着不其人的梦。入夜,人们是嗅着温润的海风,听着海涛而进入梦乡的。多么美的画面啊!

不其城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2000年前的胶州湾要比现在大得多。那时的海陆协调性很好,一条河流将不其城与胶州湾联结在了一起,而城外不远处就是一处良港,这就是女姑口。女姑口可是大自然赐给不其人的一处深水良港,自春秋战国之际这里就因海事而发达,20世纪60年代在此发现的齐刀币等文物即可证明当时的物质繁荣。到了汉时,随着不其城建立,城内商铺林立,商贾如织,一派繁华。由于临近胶州湾,尽得渔盐之利,海运之便,不其成为山东半岛的富庶之地。

不其城还是一个文化名城。在不其文化的历史链条上,汉朝意义非凡,赋予不其城以博大、深邃而精妙的文化内涵。先是汉武帝东巡不其城,这可不是一次一般的巡游,汉武帝在不其建立了三个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太一祠、明堂和交门宫,这三处建筑代表了汉武帝的精神信仰,更为奇绝的是汉武帝不但在不其敕建了交门宫,而且还做了一首千古绝唱《交门之歌》。伏偡封侯不其国,不仅给不其城带来了一个显赫的贵族,而且还因这个经学世家也给不其带来了浓郁的儒家学风,东汉末年,更因一代经学大师郑玄讲经不其山的缘故,不其演变为东方海岸上的经学重镇。

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准是什么?不就是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深厚吗?你看,不其城难道不是一座历史名城吗?只可惜,这样一座历史名称,最终毁于南北朝时期的战火中。

不其城应该成为青岛人的骄傲,历史不应该忘却。今天的城阳人更应该重拾历史的记忆,珍惜这段历史,再铸不其的辉煌。

  城子村的村名由来

  城子村的村名来源有三,一说是当年乡民(旧称乡村的百姓)进城打司写呈子(相当于现在的诉状)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化为城子。二说是,当年不其城的四角设有角楼,角楼下的小地名叫小城子,至今仍有东小城子(在高家壕处)、西小城子(在兴阳路西端)、北小城子的说法;城子村因为建村在北小城子的位置上,故取名城子。前两种说法来自城阳文史资料专辑《不其絮语》。第三种说法则是据村碑、村族谱称“明永乐初年(1403年-1425年),王氏从青州王沟迁古不其城内,建村城子疃,后简化成现名城子村。”

  城子村主要有王、高、毕、纪、刘等姓氏。据考古,大约四五千年前,包括城子村的城阳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大海环抱南面、西面、东依崂山。东夷原始居民的一支选择了不其山(今铁骑山)以西的白沙河和墨水河流域,定居生活繁衍。他们就是现在青岛城阳最早的原始居民。

  城子遗址,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的高台地上,这里还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 ,村民称之东城顶。遗址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了各种石器,还有部分骨器、陶器,属龙山文化遗址,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和胶东地区人类文明摇篮之一,也是青岛历史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重要区域。

  不其古城建于公元前221年,属秦朝36郡的琅琊郡,县治设在城阳村北,即城子村东附近,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其县,秦建,属琅琊郡”,《太平寰宇记》记载“不其古城周约十余里。”隋朝596年不其县废弃并入即墨县。至此,不其城存续了817年。据《莱州府志》、《即墨县志》记载“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直到1956年,城墙及古建筑遗址尚清晰可辨。现今,城子村仍用城里、城北、东城顶、西城下等作为区划地域名称。据说,20世纪30年代,“东城顶”尚有残存城墙一段,残高约一米。

  据《不其絮语》和《城子村志》所述,不其古城在秦朝时俗称里罗城,在城子村、城阳村一带,为夯土板建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0.56平方公里,城较小,墙高约4米),开四门,内设县署。公元前93年,汉武帝巡不其时将县署改建行宫。

  《不其絮语》又载,西汉扩建不其为外罗城,内夯土板筑墙,外包灰色大砖 ,城墙高6米,顶宽4米,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达到了2.5平方公里,周长近5公里。城内街衢纵横,有7条宽5米的主干道广通巷陌;古城布局划分五区内城区的里罗城为署区,外城中部为商业区,东南是作坊区,西南为库房区,北部是居民区,城内建有地下排水管道与护城河相通。不其城从此进入历史繁荣阶段。

  明清以来,古不其城旧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称城阳,属即墨县里仁乡城阳社,辖城阳、城子、寺西等村。

城子村周围分布有汉墓群,村民们俗称冢子。如,村北的青州牧房凤墓 ,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梁王坟,民间曾流传有“打开梁王坟,山东六府不受贫”之说;另据《城子村志》记载,村后墨水河南岸1964年前曾有高6-10米的伏湛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