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历史之最(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一))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古城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与新郑市交界处,在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村民组周围。遗址规模宏大,城墙高大,气势雄伟。城内地面高于溱水河床10米,高出周围地面2米~5米。(图一;图版一)


图一 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位置图


原据密县地方志认为古城寨城址是西周郐国都城,故定为郐国故城,198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近年的钻探调查与试掘,被确认为龙山文化城址后,于2001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夏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新密市文物保管所的协助下,对双洎河(古洧水)中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査,发现“郐国故城”城墙的时代较早,于是就对该城内外进行了大面积的钻探调查,并于南城墙中部偏东一段(地上已没有墙体)的地下墙基开挖探沟,通过对城墙墙基的解剖证实该城城墙应为龙山文化时期修筑。,我们在城内东北部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夯土建筑群基址,并在城西南部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在城北和城东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城内外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70多万平方米。1998年~2000年,我们先后对南城墙东段墙体北侧、东城墙南段墙体西侧的地下夯土基础,以及北城墙城门缺口西侧的墙基,分别开探沟进行发掘,在城内东北部对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开探方发掘,并在城内西部的漆水东岸开探沟发掘,在城北外部护城河北岸的龙山文化遗址开探沟发掘。通过发掘初步了解了古城寨城址内外的龙山文化遗址范围、龙山文化城墙的结构、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大概状况,及其相关年代等。现将1998年~2000年的三次发掘工作的收获简报如下。


图版一 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全景(由西南向东北)


一、发掘分区与地层堆积

为了古城寨城址考古发掘的长远考虑,将城内分为若干区。分区情况如下城内大体分成四区,每区约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其中左下部为丨区,左上部为ll区,右下部为 Ⅲ区,右上部为Ⅳ区。(图二)并在城外北部开2x5米探沟2条,对城内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对城北、城东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城南的丘岭地带也进行了探查。钻探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


图二 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图


古城寨城址夯土城墙的地层情况,以探沟ⅢT1的东壁为例。ⅢT1位于古城寨的南城墙中部偏东侧,西距南城墙城门缺口100米。ⅢT1上口南北长31米,底长35.5米,宽2米,深约6米。ⅢT1横跨夯土墙基,墙基中部有少量露出地面,其南部上层是耕土层和扰土层,直接压在夯土上。其北部1~4层压着墙基,第9层打破并压在墙基上。由此形成城墙南北两侧的地层不一致。故将ⅢT1的文化堆积编为1~9层,中间由上至下逐渐变宽的夯土墙基按土质土色和夯筑方法的不同分为10A2~10D3层。(图三)

第1层,耕土层。褐色土,质地松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段长18米,南段长6.8米,厚0.12米。被2座现代坑打破。北部坑打破1层、2层和10A层。南部坑打破1层、3层和10B层。

第2层,扰土层。浅黄色土,质地松散。深0.30米~0.36米,0.2米~0.3S米。包含多为现代遗物。

第3层,汉代文化层。土色深黄,土质松。分布在ⅢT1北部,北部叠压4层,南端叠压夯土墙。深0.24米~0.52米,厚0.15米~0.72米。包含物有布纹瓦、釉陶罐残片和铜镜钮等。还出有许多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等各时期的陶片。

第4层,殷墟文化层。土色浅黑,土质松软,含少量红烧土和料础石。分布在北段,叠压5层和部分护城坡、10A版筑墙10B1层。深0.76米~1.2米,厚0.64米~1.24米。包含物有陶鬲、钵、深腹盆等,陶器纹饰以粗绳纹占多数,余为素面,陶质以夹砂陶为多数,个别为泥质陶。有较多的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等各时期的陶片。还出有零星兽骨。

第5层,殷墟文化层。土色浅黑,土质松软,含少量料础石。分布在北段,叠压6层。深1.55米~2.66米,厚0.76米﹣0.84米。包含物中有陶小口高领罐、联裆鬲等,陶器纹饰以粗绳纹最多,余为素面,陶质以夹砂陶占多数,余为泥质陶。还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以及大量的龙山、二里岗时期的陶片。还出有石块、兽骨等。

第6层,殷墟文化层。土色深黑、土质松软,夹杂有少量料石。分布在北部南护城坡上,叠压7层、护城坡10A层和10A1层。南部薄,北部厚。深1.36米~2.64米,厚0~0.8米。包含物有陶联裆鬲、大口缸等残片。还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较多的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陶片。还出有兽骨等。

第7层,二里岗上层文化层。土色浅分布在北部的护城坡上,面积很小,叠压8上层。深3.28米~3.44米,厚0~0.28米。包含物有陶小口直领罐、大口尊等残片,陶质以夹砂陶为多,纹饰以绳纹为多,个别为圆圈纹和素面。,还出土较多的龙山、二里头时期的陶片。

第8上层,二里岗下层文化层。土色浅黑,土质较硬,夹杂少量红烧土。分布在北部的护城坡上。叠压8下层和9上层,打破护城坡夯土10A1层、10D1层。深3米~

3.32米,厚0.28米~0.44米。包含物有陶碗、罐、高领瓮、深腹盆等碎片,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余为素面。出土有仰韶、龙山时期的陶片。还出有砺石。

第8下层,二里头文化层。土色深黑,土质松软。分布在北段,面积很小,叠压9上层、9下层。深3.67米~3.81米,厚0~1米。包含物有陶鼎、罐、深腹盆等残片,陶质以夹砂陶占大多数,泥质陶数量很小,纹饰以绳纹最多,附加堆纹和素面较少。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较多的龙山陶片。还出土有兽骨、砺石等。

第9上层,龙山文化层。红烧土为主要成分,块较大且疏松,夹杂黑灰土。分布在北端,叠压9下层和生土,打破城墙10D2层。深4.67米~4.81米,厚0.18米~0.8米。包含物有陶斝、豆、缸、盆、钵、环、壶、碗、罐、高领瓮、器盖、双腹盆、盆、澄滤器、瓶、觚等残片,陶器以泥质灰陶和红胎黑衣陶为多数,为夹砂灰陶和黑衣陶,泥质红陶数量最少。纹饰以索面占大多数,为篮纹,绳纹更少,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数量最少。还出有少量仰韶陶片。

第9下层,龙山文化层。黑灰土,含大量草木灰,质地松软。分布在北段,叠压墙基夯土10D3层。深4.45米~5米,厚0~0.6米。包含物有陶罐、、鼎、盆、豆、壶、瓮、双腹盆、刻槽盆、瓶、觚、器盖等残片。


图四 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遥感图


第10层,龙山文化城墙。可分为10A、10B、10C、10D等诸层,在这些层中还可再细分若干小层。城墙基础和近地面墙体由护城坡、上部墙体、版筑墙、夯筑层、夯筑基础等五部分组成。全系夯土,夯具为集束小木棍,夯窝密集,系圆形圆底夯,直径2厘米~3厘米,夯层厚0.02米﹣0.05米。在南部城墙10D2层下压有灰坑H3、H4,深4,4米~6.4米。在城墙10D3层下,北侧压有灰坑H2和仰韶文化方形房基,中部压有灰坑H1和瓮棺葬 W1、W2。H1与H2系筑城墙处理地基时,又用夯土从坑底层层夯打到坑口,因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灰坑,仅揭露出ⅢT1内的宽度,因已在筑城墙处理地基中就原地平整夯打成墙体基础,出土仰韶文化陶片少许。城墙包含物出土龙山陶片1696片,器形有觚、罐形鼎、平底斝、高柄豆、圈足盘、钵、碗、壶、深腹盆、觑、高领瓮、杯等,以罐类最多占76.12%,是高领瓮占6.13%,钵占3.13%,碗占2.06%,斝占1.95%,折腹盆占1.47%,盆占1.71%,豆占1.12%,缸占1.42%,其它器所占比例不到1%。陶质以泥质灰陶最多占49.12%,分别是泥质黑衣陶占23.82%,夹砂灰陶占11.91%,夹砂黑衣陶占5.66%,夹砂褐陶占3.66%,泥质红陶占2.06%,泥质磨光黑陶占1.95%,泥质褐陶占1.89%,夹砂红陶占0.18%。纹饰以素面最多占71.99%,分别是篮纹占10.55%,绳纹占5.84%,方格纹占5.66%,磨光素面占3.3%,凹弦纹占0.88%,附加堆纹占0.77%,压印纹占0.29%,凸弦纹占0.24%,刻划纹占0.24%。另出有仰韶文化陶片228片,以及一些兽骨、蚌片、残石器等。

二、龙山文化遗迹

主要有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和廊庑基址、灰坑、瓮棺葬、奠基坑等。


图版二 东城墙及东北城角(由东北向西南)


(一)城墙与护城河

古城寨城址至今仍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墙,西墙被溱水冲毁。(图四)城址位于古城寨遗址的中心区,平面呈长方形,方向349度。共南墙西临溱水,向东与东墙南端相连。北墙西临溱水,东接东城墙北段。在南北北两城墙的中部,有相对的城门缺口,至今仍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图版三)东城墙是三面墙中保存最好的,无一处断缺。(图版二)北墙地下基础长500米,基础宽42.6米~53.4米;地上墙底宽12米~22米,顶宽1米~5米,墙长460米,墙高7米~16.5米。南墙地下基础长500米,基础宽42.6米~62.6米;地上墙底宽9.4米~40米,顶宽1米﹣7米,墙长460米,墙高5米~15米。东墙地下基础长353米,基础宽85.4米~102米;地上墙底宽36米~40米,墙长345米,墙高13.8米~15米。西墙的复原长度370米。


图版三 北城墙北门缺口(由北向南)


城址是依溱水和另一无名河的交汇处修筑,城墙的修筑方法也因地而异。墙基的处理分以下几种其一,城内原地面呈西高东低,大概是为了将城筑成长方形,或为扩大城内使用面积,不得不将城东南部的较低洼地带,用夯土筑起宽阔的墙基,然后再修筑东城墙和南东段。这些墙基的底部距现在地面10米左右,最下部是先用红色黏土掺小卵石和料礓石打出厚0.25米~0.45米的第一基础层,然后在上面用纯净的黑色黏土夯打出极为坚密的第二基础层,厚约0.60米。而后层层夯打出地面,起板夯筑主墙体。其二,在低洼地带以外地势略低的地方筑墙时,先对地面下的窖穴进行清理,然后由底部填土层层夯打出坑口,再在上面加筑夯土。无坑的地方是用黑色黏土夯打起0.60米左右的极为坚密的基础层,然后在上面夯出数层夯土后,再起板夯筑主墙体(南城墙的中段就是采用此法)。其三,在地势较高的西北部,即北城墙的西段,是先挖深约1米的基础槽,以生土为底,在其上打一层薄薄的基础夯,然后直接在基础槽内起板分块夯筑。其四,在北城墙的东段,平整出较宽的地基,在生土上打一层较薄的黏土和陶片层,再在上面打起数层夯土,而后起板版筑。主体墙的版筑方法,北城墙基础槽内残留版筑墙一层,并行连接六道(块)版筑墙,地上残存三层,毎层有并行的5道(块)版筑墙。每层版筑墙高1米左右,宽1米~1.3米,长1.4米~2米不等。南墙保留有两层版筑墙,每层有版筑墙12道,其中有11道是用版筑方法夯打而成,北部第四道是在第三道与第五道板墙筑起后,在两墙之间留下了宽约近8米的空间内,由底部层层填土夯打起来。南北两城墙的版筑方法,夯痕大小非常一致。每层版筑墙的高度和长宽也都比较接近,都是在起板前先立夹板的圆形小木柱(棍),多是一侧两根,埋入土内深0.10米。据《考工记》推测,两侧相对的立柱顶端是用绳拴系,然后放夹板填土夯打。夹板侧高有0.20米、0.25米、0.35米不等。顺墙体的夹板都是木板,横墙体的挡头少量用木板,也有竹编和小木棍编绑在一起来代替木板的现象。(图版四、图版五)


图版四 北城墙竹木编挡板痕(llT1)(由西向东)


图版五 南城墙木板挡板痕(ⅢT1)(由北向南)


为了节省工时和木材,也为了抽夹板的方便,起板夯打另一板墙时,总是隔一道板墙不打,而去打另一道版筑墙,这样依次反复,将一层需先打的打完后再将留下的板墙空间层层夯打起来。结果是先打的板筑墙土质坚密,而后打的墙体却略虚,这些情况均被发掘所证实,如北城墙的西剖面。(图版六)


图版六 北城墙西剖面(由东向西)


墙基以外的护坡为辅助墙体的夯筑方法,南城墙的外侧是顺着内高外低的坡状基础(以生土为底),打几层五花土基础层,然后起板夯筑一板墙体,再在上面层层夯打延伸到主体墙上。因南墙外护坡墙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平整土地时挖掉一部分(现村民称其为二道城),已成断崖,原来全貌已难知其详。唯北端墙体的起点处,向下挖有基槽。这种作法似为了提高承受端体的下压外推能力,这种方法到战国时期仍在使用。北墙外侧辅助墙体都是呈外低内高的坡状,紧贴在墙体上,内侧辅助墙体已不存在。城墙的夯窝以圆形小圈底为主,直径2厘米~3厘米,也有椭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种,最大的夯窝15厘米。从发掘情况看,在墙基底部使用石头夯具,墙基筑出地而之后,多见圆形圈底的木棍夯具痕,夯窝般4个、5个或7个一组,说明木夯具使用的木棍是成束的。(图版七)夯打过程中,如果遇沉积泥或粘性大的土质,在夯而上常铺垫有植物茎杆,以防止粘滞夯具。在城墙南北东三面,皆发现有护城河。护城河是在城的西北部引水东流,至城东北角向南,到城的东南角与城南的一无名河(来自东北方向的岳村)汇流,形成南护城河,西面是利用自然河即漆水作屏障。护城河宽34米~90米,深4.5米见软泥不到底。


图版七 南城墙夯窝(ⅢT1)


(二)夯土建筑基址F1

在城址内,除发现有汉代文化、战国时期的韩文化遗存外,还有大量的殷墟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的水井、灰坑、陶窑、杀殉坑、墓葬、灰沟与小型房基。主要清理的是一座龙山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1,以及的大型廊庑建筑和其它建筑的部分墙基、磉墩、柱础石和柱洞等。


图五 古城寨龙山文化夯土建筑基址F1和廊庑建筑F4平面图


夯土建筑基址F1,位于城址中部略偏东北,属区和 IV 区,为南北长方形夯筑高台建筑。(图五,图版八)分布于 ⅢT89、T75,lVT85、T86、T101、T102、T117、T118内,开ロ于第5层和第6层下,(该遗址所有探方和探沟皆未统一编地层,筑基址F1的范围内,被ⅢH13、H14、HI5、H16、H17、H18、H24、H25、H27、H28、H29、H30、H41、H42、H43、H46、H47、H48、H49、H50、H51、H52和ⅢМ2打破。在区的范围内,夯土建筑基址 F1被lVF2,IVH15、H16、H17、H18、H20、H22、H23、H24、H25、H26、H31、H32、H39、H40、H41、H42、H44、H45、H46、H54、H59、H61、II62、H63、H64、H67、H70、H71、H72、H78, lVG1、G2、G3、lVJ1、J3和IVY2打破。以上诸遗迹的年代有殷墟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等。


图版八 夯土建筑基址F1全景(由东向西)


夯土建筑基址F1,坐西朝东,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5米,面积383.4平方米,方向281度。其南、北、东三面皆有回廊。该夯土建筑基址虽经殷墟、二里岗、二里头及龙山晚期诸文化遗迹的破坏,但保存仍基本完整。夯土建筑基址F1上南北排列着六排柱洞或磉墩,把房子分隔成七间。由于晚期的破坏,每排现存柱洞满5个的已不多,少的仅存2个,也有3个和4个的。毎排柱洞间距宽窄不一,远的4.5米,近的2.15米。这些柱洞仅各排的中心柱柱洞内有柱础石或磉墩。在夯土建筑基址F1的周边,还发现小型柱洞41个。在这些小柱洞之间,还发现有更小的柱洞,这些柱洞正好是处在房基四周围墙的位置,推测当是木骨泥墙中的立柱,小的柱洞直径0.15米,大的直径0.2米。在房基南、北、东三面还发现有廊柱磉墩19个,其中南廊现存2个、北廊现存5个、东廊现存12个。南北两侧的磉墩多为不规则圆形或长方形,且形状较大,最大的直径0.8米(彩版四,1),最小的直径0.6米。南、北两侧的廊柱基础呈均匀分布,唯东廊磔墩为3个一组,柱间距1米左右,而组与组之间相距都在2.5米左右,磉墩的做法是先挖基础坑,形制上大下小,然后再由底层用层夯打出(现存)地面,有的柱基上还加有红黏土和料礓石层,估计廊柱就是树立于这一层面上。夯土建筑基址F1的建筑方法是按房基大小挖基础坑,以生土为底,打基础夯。如原地面有坑,则从坑底打夯。然后挖柱洞,填土夯打柱基或磉墩,置中心柱柱础石,树置各种立柱,出地面形成夯土台基。这些柱洞并不都在一个水平面,个别柱洞在夯打到一定高度时,置中心柱水平础石和树立柱。其夯土层一般较薄,厚2厘米~4厘米不等,土质坚硬,为五花土。夯窝为圆形小國底,直径3厘米左右。夯土建筑基址 F 当为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中的宫殿建筑。


图版九 夯土建筑基址F1西北角柱洞(由东向西)


(三)廊庑基址F4

廊庞庑址F4,位于城内东北部,南距夯土建筑基址F1有7.4米。属lV区,分布于T120、T21、T38、TS5、T54、T71、T72、T87、T103、T119内。开口于第5层或第8层下(第5层与第8层均为龙山文化层),打破第6层或第9层。被IVF3, lV H81、H82、H86、H87、H88、H89、H90、H91、H92、H95、H97、H99、H100、H103、H104、H105、H106、H107、H108、H109、H115、H116、H117、H118、H120、H121、HI22、H123、H124、H125、H126、H135、H136、H139、H144、H145、H146、H147、H148、H149、H150、H151、H152、H153、H154、H156、H157,lVG4, lV J8, ⅠVY3和Y4打破。以上遗迹除 lVH99、H122、H146、H156为龙山文化灰坑外,其余遗迹均为殷墟、二里岗、二里头时期的。廊庑基址F4东起夯土建筑基址F1的东北,向东被殷墟坑H85(疑是陶窑的工作坑)打断,向西至60米处南拐,此段为北廊庑。向南仅清理出16米,(仍继续向南延伸)因种种原因暂停发掘,此段是西廊庑的一部守门房和众多的柱洞组成,廊庑基址宽4米。方向281度。(图五;图版十)


图版十 廊庑基址F4局部(由东向西)


北廊庑东半段三道墙基槽南北并列,每道宽0.30米~0.50米。南北两基槽内有较多的柱洞,柱洞以外的墙土经夯打,并掺有较多的红烧土块。中部基槽柱洞较大,间距较远,据此推断这些柱洞应是承托房脊中心柱的遗留,而且可能是承屋脊的明柱。而南北两基槽内的柱洞则是木骨泥墙的主体柱的柱洞。北廊庑由东向西19.2米处,有一北向的门道缺口,宽1.1米,为1号门。进门往西在南北两墙之间,又有两道南北的横墙,形成一间小房,因其靠近1号门,推测有门卫房的性质。由1号门向西22米,中部基槽南拐,与南基楷连接,再向西时中部基槽消失,仅有南北基槽,西廊庑亦如此,但在北廊庑北基槽和西廊庑西基槽的外侧出现了磉墩,北廊庑西段发现8个,西廊庑北段发现5个。这些磔墩多用红烧土夯打而成。在廊庑的西北拐角处,发现了2号门,门北向,外侧有一道“ r ”形墙,将门道变成东向。在拐角处向南11.4米处,又发现3号门,门道较窄,仅能容身,门西向,门外左侧有一直墙。从布局看,该廊庑是围绕夯土建筑基址F1而建的,当是夯土建筑基址F1的重要组成部分。廊庑基址F4的建筑方法是先平整原始地面,高铲低垫,垫土部分经夯打,然后在设定的基础高度上挖墙基槽和外廊柱洞,底部填土打夯,再立柱填土夯实。在西廊上发现有奠基坑,内有狗骨架一具,坑的南半部分被晚期地层破坏。(图版十一)后期遗迹对廊庑基址F4的破坏较甚,所以墙基槽断断续续,由此对其的了解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廊庑基址F4东端至夯土建筑基址F1的东北角,有一道墙基槽,将廊庑基址F4和夯土建筑基址F1连接起来,该墙基槽到二里头时期曾继续使用,其南端打破夯土建筑基址 F 。基槽内,有不少柱洞和柱础石。的宫殿建筑的一部分。


图版十一 廊庑基址F4奠基坑狗骨


(四)灰坑

发现龙山文化灰坑15座。依坑口形状分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数种。

1.圆形坑5座 依坑壁的形态可分为袋状坑、口大底小坑。

袋状坑2座。ⅢH4,位于ⅢT1南部,开ロ第10层下,打破生土,由于城墙基础的破坏,坑口呈北高南低,北部被ⅢH3打破。坑壁呈弧形,南部留有一台阶,平底。坑口径19米,底径2米,深0.9米~1.28米。填土黑灰色,土质较硬。内含陶器,有罐3件,另有鼎、瓮、缸、盆、钵、杯等器残片和石铲残片等。(图六,1)

口大底小坑3座。lVH10,位于lVT97西部,开口于第5层下,打破第7层和生上,坑南部被ⅠⅤH5打破。大口,弧壁,平底。坑口径3.5米,深0.6米。填土质较松,深灰色。出土有陶罐、碗、盆、缸、斝、双腹盆、瓮、器盖等器残片。

2.㮋圆形坑5座 可分为简形坑、口大底小坑。

筒形坑3座。VH146,位于VT338北部,开ロ于第8D层下,直接打破廊庑基址F4的墙基槽。坑周壁较直,底近平。坑口径1.26米﹣2.46米,深0.82米。坑内填土稍硬,黄灰色,夹杂有较多的红烧土块。内含有少量陶罐、鼎、瓮、盆、坐、碗、钵等残片。(图六,3)

口大底小坑2座。ⅠVH5,位于 ⅠV T81与T97之间,开ロ于第5B层下,打破生土。大口,弧壁,平底。坑口长3.34米~6.1米,宽2.1米,深1.3米。填黑灰土,土质松软。内含陶器有罐2件、斝1件、双腹盆2件、碗1件、壶1件、杯1件、纺轮1件,以及罐、鼎、瓮、颇、豆、器盖等器残片,还有石镞、石凿各1件。(图七,2)IVH156,位于ⅠVT20北隔梁下偏东部,开口第5B层下,打破廊庑基址F4,其北、西部有一少部分又被IVH123、IVH157打破。大口,斜壁,平底。坑口径1.53米~1.94米,深0.65米。坑内填土分两层,第1层土呈褐黄色,土质较硬,厚0.01米~0.38米,第2层土呈深灰色,土质松软,以及大量的罐、瓮、缸、甗、豆、器盖、碗、钵、盘、盆等器残片。(图六,2)

3.不规则形坑4座 可分为口大底小坑、筒形坑。

口大底小坑3座。ⅠVH14,位于IVT97西南部,开口第7层下,打破生土层。ロ大壁弧,平底。坑口直径2.4米,深0.44米。东部突出壁外一小半圆形坑,口径0.96米,底径0.8米。坑壁经火烧,底有凹坑,亦经火烧,疑为灶坑。填土分两层,上层土质疏松,黄黑色,下层土质松软,深灰色。内含陶器有罐1件、双腹盆2件、器盖2件、圆饼1件,还有一些罐、瓮、豆、钵、罐、斝、甗等器残片。(图六,4)lVH99,位于lVT103西北部,开口在第5层下,打破廊庑基址F4,被 IV H81、lVH87打破。周壁弧,底周边高,中间低。坑口长3.95米,宽2.04米~2.3米,深0.86米。坑内填土分两层,第1层,黑褐色,土质疏松,厚0.15米~0.7米,第2层,深灰土,质疏松,厚0.2米~0.28米。内含陶器有斝 I 件、器盖1件,以及罐、瓮、盆、斝、缸、器盖、钵、碗等器残片。(图七,1)

另有筒形坑1座。

(五)墓葬

可分为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两种。

土土坑竖穴墓1座 ⅠVM3,位于IVT97北部,开口第 S 层下,打破生土。墓长1.36米,宽0.3米~0.64米,深0.16米。墓壁不规整,因上层的破坏,残留较少,底较平。骨架已不完整,仰身直肢,仅残留有头骨、锁骨、颈骨、上肢骨、脊椎骨等,下肢骨残留小腿骨和部分脚肢骨。头南脚北,方向185度。填灰色土。无随葬品。(图八)

瓮棺葬2座 ⅢW1,位于 ⅢT 1中部,开口于第10D3层下(南城墙基础层下),打破 ⅢW2和生土。瓮棺由1件陶罐和1件陶缸相扣而成,被置于椭圆形坑内,坑口长0.74米,宽0.58米,深0.36米。该坑内填土黑灰色,质地紧密。瓮棺内有小孩骨架一具,已朽。无任何随葬品。 ⅢW2,位于ⅢT1中部,开ロ于第10D3层下(南城墙基础层下),打破生土,西部被 ⅢW1打破。瓮棺由两件陶缸扣合而成,被置于椭圆形坑内,坑口长0.9米,宽0.6米,深0.5米。该坑内填土黑灰色,质地紧密。瓮棺内有小孩骨架一具,已朽。无任何随葬品。

三、出土器物

有石、玉、骨、蚌、陶器等。(一)石器

主要有斧、铲、镰、镞、杵、凿、纺轮、环、砺石等。

斧1件 标本 IVT81⑥:49,青石质,打磨兼制,上部已残失,仅留刃部,双面刃,并留有使用造成的砸击痕,残长5厘米,宽5.1厘米,厚4.5厘米。

铲2件 青石质,打磨兼制。标本 IVT97⑤:9,为梯形,上窄下宽,下半部断缺,残长10.5厘米,宽4.3厘米~9厘米,厚1.9厘米。

凿2件 青石质,打磨兼制。标本 IV81H4:38,梯形,上窄下宽,顶端微上鼓,单面刃,残长9厘米,宽1.8厘米~3厘米,厚1.8厘米。标本 N T81H5:46,长条形,上厚下薄,上部为四面形,下部为三面形,单面刃,上部残缺,残长6.5厘米,宽1.2厘米,厚1.4厘米。(图九,2)

镰1件 标本IVT81:1,青石质,打磨兼制,前锋与后刃部已残缺,双面刃,背厚刃薄,残长7.1厘米,宽2.1厘米,厚0.7厘米。(图九,4)

镞1件镞 标本 ⅠVT97⑤:10,磨制精致,上部截面呈三角形,铤部为圆锥形,长4.9厘米,宽0.7厘米。(图九,1)

纺轮1件 标本IVT81⑤ B :3,青砂石,打磨兼制,圆形,中心一圆孔,两面施钻,直径1.9厘米,孔径0.7厘米,厚0.2厘米。(图一 ○,3)

环1件 标本ⅢT10C3:1,深红色,磨制而成,截面为椭圆形,直径6厘米。(图一一,2)

砺石2件 土黄色,经打磨。标本城北T1上2,长方形,细砂岩,三面略粗糙,一面经磨用较平,已残,残长17.1厘米,宽12厘米,厚5.3厘米。

(二)玉器

主要有铲、凿、环等。

铲1件 标本IVT81⑥:40,黄白色,磨制精致,长方形,上部有一圆孔,两面施钻,下部残,残长5厘米,宽7.5厘米,厚1.5厘米。

凿1件 标本ⅢT1F1:1,月白色,有数道青色纹理,磨制精致,长方形,一面略窄,背面略宽,单面刃,长6.2厘米,宽4.3厘米,厚2.4厘米。(图九,3)

环1件 标本ⅢT⑩Cb4:2,白色,磨制精致,为夯土墙基中所出,外轮为十一边形,内轮为圆形且高于外轮,中心是圆孔,残半,可复原,外轮直径11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4.9厘米,内轮厚2.8厘米。(图一一,1)

(三)骨器

主要有匕、凿、针、镞、ト骨等。

匕3件 褐黄色,磨制而成。标本ⅠV81⑤ B :5,长方形,上部略厚,下端较薄,为单面刃,一角残失,两面中部都有凹槽,长6.7厘米,宽2厘米,顶端厚0.5厘米。(图一二,4)

凿2件 褐黄色,磨制而成。IV81⑤ B :32,上粗下窄,背为弧形面,内侧平面中间有半圆形凹槽,单面刃,顶端残缺,长6.7厘米,顶宽3厘米,刃宽1.2厘米,厚1.1厘米。(图一二,5)标本ⅠVT81H5:7,下宽上细,上.部尖细可能为装柄所为,两面中间都有凹槽,双面刃,长9.9風米,刃宽2.1厘米,厚0.8厘米。(图一二,1)

针1件 标本lVT21⑧:4,褐黄色,磨制成,残半,细长,尖锐,残长6.5厘米,直径0.2厘米。(图一二,3)

镞1件 标本lVT81⑤ B :2,褐黄色,磨制成,三棱尖,椭圆铤,长7.5厘米。(图一二,2)

卜骨1件 标本IVT38:2,已残,可见四个烧灼痕,残长10.5厘米。(图一二,6)

(四)蚌器

主要为蚌刀、蚌饰等。

刀3件 白色,多经钻孔和磨砺。标本城北T2④:5,近似方形,上部并排钻两孔,由单面施钻,单面刃,已残,残长5厘米,宽4.5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三,2)

饰物2件 白色,未见磨砺。标本ⅢT1⑨:2,残损成弯钩形,上端由内侧施钻,留一小孔,腹部大多残缺,残长12.8厘米,残宽2.4厘米,厚0.4厘米。(图一三,3)标本城北T2H2:2,不规则形,上部有一孔,长4匣米,宽2.8厘米。(图一三,1)

(五)陶器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黑陶之,泥质褐陶、夹砂褐陶也占一定的比例,夹砂黑陶和泥质红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之,附加堆纹和弦纹较少,还有划纹等,另有划划符号。陶器多轮制,但也有一些器物的附加堆纹、器銎、袋状足、鼎足等多为手制。器形主要有罐、鼎、斝、双腹盆、刻槽盆、盆、瓮、颇、甑、豆、壶、觚、环、杯、圈足盘、钵、碗、器盖、鬻、缸等。也有陶弹丸、纺轮和陶祖等。

夹砂罐13件。分三型。

A 型8件。窄沿,矮胖体。标本ⅢT1H4:3,黑灰陶,尖唇,折沿,沿面稍平,鼓腹,平底,器表饰粗绳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16.2厘米,高19.1厘米。(图一四,4)标本ⅢT1H4:4,灰陶,尖唇,折沿,沿面稍平,鼓腹,平底,器表饰粗绳纹,印痕深而清晰,颈部有三周凹弦纹,口径19.3厘米,高26.3厘米。(图一四,1)标本lVT97H14:2,灰陶,尖圆唇,折沿,鼓腹,平底微内凹,器表饰网状方格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16.7厘米,高24.7厘米。(图四,8)标本lVT81H5:29,灰陶,尖圆唇,折沿,沿面微凹,鼓腹,平底微内凹,器表饰细绳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20.3厘米,高27.9厘米。(图一四,2)标本lVT97⑤:46,灰褐陶,尖圆唇,折沿,沿面斜直,腹残,器表饰绳纹,印痕浅,残高5.9厘米。标本城北T2③:17,褐灰陶,尖圆唇,折沿,内口起棱,鼓腹,平底,器表饰网状方格纹,兼施数周凹弦纹,纹饰浅而模糊,口径21.2厘米,高23.7厘米。(图一四,3)

B 型4件。宽沿,瘦长体。标本ⅢT1H4:20,褐色陶,尖圆唇,折沿,腹残,器表呈银白色,略有光泽,颈部素面,口径27厘米,残高6.9厘米。(图一四,6)标本lV T97H14:100,灰陶,方圆唇,折沿,弧腹,小平底,器表饰绳纹,印痕深且纹理清晰,口径24厘米,高30厘米。(图一﹣四,5)标本ⅠVT81⑤ B :31,黑灰陶,方圆唇,折沿,沿边有一周凹槽,弧腹,小平底,器表饰绳纹,并有数周凹弦纹,口径16.8厘米,高27.5厘米。(图一四,10)标本lⅤT20H156:88,黑灰陶,方圆唇,折沿,沿边有一周凹槽,腹残,器表饰绳纹,印痕略深,残高4.3厘米。标本城北T2③:11,灰陶,方圆唇,折沿,沿边有一周凹槽,弧腹,小平底,器表饰网状方格纹,口径15.3厘米,高22.2厘米。(图一四,9)

C 型1件。标本ⅠVT1H4:1,黑陶,敛口,一侧有流,弧腹,腹部按有对称的鸡冠竖,大平底,器表饰粗绳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9厘米,高10.8厘米。(图一四,7)

泥质罐11件。分二型。

A 型6件。大口,折沿。标本ⅢT10D2:102,灰陶,方唇,折沿,内口有突棱,腹残,饰斜方格纹,印痕较深,口径23.1厘米,残高5.9厘米。(图一五,1)。标本ⅠVT81⑤ B :140,黑衣陶,尖圆唇,折沿,沿面微凹,内口突棱明显,腹残,器表饰绳纹,印痕深,口径30厘米,残高5.9厘米。(图一五,2)标本ⅠVT20H156:90,黑灰表饰绳纹,兼施数周凹弦纹,口径32.8厘米,残高14.4厘米。(图一五,3)标本城北T2③:9,灰褐陶,方唇,折沿,沿面斜直,内口突棱不明显,腹残,器表饰篮纹,残高6厘米。标本lVT81⑥:140,灰陶,圆唇,折沿,内口有突棱,腹残,器表饰绳纹,口径28.3厘米,残高3.3厘米。(图一五,4)标本IVT81⑤ B:180,黑衣褐胎陶,圆唇,折沿,腹残,口径25.6厘米,残高4厘米。(图一五,5)标本IVT97⑤:53,黑衣褐胎陶,圆唇,折沿,腹残,口径18厘米,残高2.7厘米。(图一五,6)标本lVT103H99:57,磨光灰陶,尖圆唇,折沿,腹残,残高4厘米。

B 型5件。小口,束颈。标本 ⅢT1⑩D2:7,黑灰陶,方圆唇,卷沿,鼓腹见折,平底,索面,径17.3厘米,高14.3厘米。(图一五,7)标本Ⅲ81H5:83,黑灰陶,圆唇,卷沿,腹残,素面,口径16.7厘米,残高5.5厘米。(图一五,11)标本ⅢT1:41,黑灰陶,磨光,圆唇,卷沿,腹残,肩部饰一周划纹,残高6.2厘米。标本城北T2③:7,灰陶,圆唇,卷沿,腹残,素面磨光,口径13.4厘米,残高3.1厘米。(图一五,8)标本城北T1下15,灰陶,尖圆唇,卷沿,腹残,索面,口径14.4厘米,残高5厘米。(图一五,9)标本IVT81H5:90,灰陶,方圆唇,卷沿,腹残,素面,残高5厘米。标本IVT97⑤:36,黑衣褐胎陶,方唇,卷沿,腹残,素面,口径14.6厘米,残高3.3厘米(图一五,10)标本城北T2③:4,灰衣褐胎陶,尖圆唇,卷沿,腹残,器表饰绳纹,印痕深浅不等,残高7.3厘米。

鼎5件 皆夹砂陶。分二型。

A 型4件。罐形鼎。标本ⅢT27H1:1,灰褐陶,方唇,折沿,沿面凹,内口突棱明显,鼓腹,底,三矮扁足,器表饰右斜篮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19.7厘米,高25厘米。(图一六,11)标本城北T1上:28,灰陶,尖圆唇,折沿,沿面稍凹,内口突棱已不明显,腹残,器表饰斜篮纹,印痕深浅不等,口径22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六,3)标本 lVT97⑤:54,黑灰陶,方唇,折沿,沿面凹,内口突棱明显,腹残,饰网状方格纹,拍印不规整但印痕深,并饰数周凹弦纹,口径18厘米,残高10.2厘米。(图一六,4)标本城北T2③:205,黑陶,圆唇,折沿,沿面微凹,内口有突棱,弧腹下垂,圜底,三扁矮足,器表饰网状方格纹,口径21厘米,高25.5厘米。(图一六,2)

B 型1件。盆形鼎。标本ⅢT1H4:5,黑灰陶,圆唇,折沿,斜肩,弧腹,平底,足残,器表饰粗绳纹和数周凸弦纹,口径23.2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一六,5)

鼎足数量较多,有20多个,大部分为高足,矮足较少。标本ⅢT1⑩A:4,黑褐陶,残存圜底,饰方格纹,柱状足,已残,残足高4.5厘米。(图一六,6)标本城北T1上60,褐陶,柱状高足,已残,残足高3.5厘米。(图一六,7)标本城北T2③:224,灰陶,柱状高足,已残,残高5厘米。(图一六,10)标本ⅢT1⑩D2:10,褐陶,凿形高足,足根部有一指窝,足高3厘米。(图一六,8)标本ⅢT1⑩D3:5,褐灰陶,残存部分平底,柱状高足,足高6.9厘米。标本IVT81⑤ A :1,褐陶,残存部分圜底,柱状高足,足根部有一指窝痕,足高 5厘米。(图一六,9)

甗5件 标本IVT81⑥:49,泥质黑衣褐胎陶,方圆唇,折沿,沿面凹,唇沿上有一周凹槽,内口有突棱,腹残,器表饰绳纹兼饰凹弦纹三周,口径37.1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9)标本IVT81⑤ B :133,泥质黑衣褐胎陶,方圆唇,折沿,沿面微凹,唇沿上一周凹槽,内口突棱不明显,弧腹,束腰,腰以下残,器表饰绳纹和篮纹,兼饰数周凹弦纹,印痕较浅,口径49厘米,残高43.5厘米。(图一七,7)标本城北T1上52,夹砂灰陶,方圆唇,折沿,唇外沿较高,腹残,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体饰绳纹,口径32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3)标本城北T2③:152,泥质黑衣褐胎陶,方圆唇,折沿,沿面斜直,内口微显突棱,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腹残,器表饰绳纹兼饰数周弦纹,印痕浅,残高9.7厘米。标本IⅤT21⑦:71,泥质黑衣褐胎陶,方圆唇,折沿,唇沿内凹有一周凹槽,弧腹,束腰,下附三个袋形足,器表饰绳纹,印痕较浅,口径26.9厘米,高45.1厘米。(图一七,2)

甗足1件 标本ⅠVT81⑤ B :48,泥质灰陶,残存下部,束腰,下附三个袋状足,腰部饰一周附加堆纹,瓶足外侧上端各饰一条附加堆纹,足素面,腰径18.8厘米,残高33厘米。(图一七,8)

皆为残片。标本ⅢT2619:99,泥质黑灰陶,残存甑底,底部残有圆形孔五个,孔径0.8厘米。(图一八,9)

斝11件 分三型。

A 型4件。低领斝。标本城北T1下:81,口外侈,夹砂灰陶,方圆唇,唇沿上有一周凹槽,折腹,底,下附三个袋形足,足残,器上部素面,底饰绳纹,印痕较深,口径19.7厘米,残高14.7厘米。(图一九,1)标本 IVT81H4:22,上部为泥质黑灰陶,下部为夹细砂黑褐陶,口外侈,方唇,折沿,唇沿上有一周凹槽,折腹,底,三个袋形足,器表磨光并饰三周凸弦纹,袋足素面,口径19.7厘米,高24厘米。(图一九,2)标本城北T2④:18,泥质黑褐陶,口外侈,方圆唇,唇沿上一間凹槽,折腹,圜底近平,下附三个袋形足,器表磨光,领部饰一周凸弦纹,口径17.6厘米,高20.4厘米。(图一九,3)标本城北T2③:8,泥质黑褐陶,口外侈,方圆唇,折腹,平底稍圜,三袋形足,器上部磨光,颈部饰一周凸弦纹,袋足饰绳纹,口径20厘米,高21.5厘米。(图一九,4)

B 型6件。高领斝。标本城北T1下:10,泥质黑褐陶,口外侈,圆唇,折腹,平底微圜,三袋形足,器上部素面磨光,袋足素面,口径17.1厘米,高22.1厘米。(图一九,7)标本ⅠVT81H5:100,泥质黑陶,口外侈,圆唇,折腹,圜底,三袋形足,器表磨光,颈部饰一周凸弦纹,袋足素面,口径19.7厘米,高19.8厘米。(图一九,6)标本T81⑤ B :57,泥质黑灰陶,领残,折腹,平底,袋形足已残,素面磨光,残高6.6厘米。(图一九,8)标本lVT97H14:1,泥质黑陶,领残,折腹,平底,下附三个袋形足,器上部磨光,袋形足素面,残口径13.5厘米,残高16.5厘米。(图一九,9)标本城北T2④:15,泥质黑皮灰胎陶,口外侈,圆唇,腹、底、足皆残,器表磨光,领部饰一周凸弦纹,口径20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九,5)标本IVT103H99:9,泥质黑灰陶,口已残,折腹,圜底近平,三袋形足,器上部索面磨光,袋足饰粗绳纹,印痕较浅,残口径14.6厘米,残高17.7厘米。(图一九,10)

C 型1件。罐形斝。标本IVT20H156:1,泥质灰陶,方圆唇,折沿,弧腹,圜底,下附三个大袋足,器表饰大斜方格纹,袋足素面,口径35.3厘米,高47.6厘米。(图二 O )

皆残。标本ⅡT27H1:60,囗沿,泥质褐陶,圆唇,敞口部捏有流,腹残,素面,口径6.2厘米,残高8.2厘米。(图一八,2)标本城北T1上57,腹片,泥质红陶,素面,残高5.8厘米。标本lVT97⑤:9,残足,泥质红陶,为锥形空足,尖实足,素面,残高6厘米。(图一八,3)

觚形器3件。 皆残。标本城北T1上:11,泥质黑陶,残存中部,简形,磨光,腹饰一周凹弦纹,残高6.5厘米。(图一八,5)标本城北T2③:100,泥质黑灰陶,残存门,圆唇,敞口外侈,束颈,磨光,口径2.2厘米,残高8.8厘米。(图一八,6)标本ⅢT1⑩A:1,泥质黑灰陶,残存口,尖唇,敞口,直腹下残,饰数周弦纹,口径2.5厘米,残高2.9厘米。(图一八,4)

杯2件 分二型。

A 型1件。高柄杯。标本ⅢT1⑩Cb2上23,残,泥质灰陶,网唇,敞口,高柄下残,厚胎,素面,口径5.5厘米,残高4.1厘米。(图一八,1)

B 型1件。大口杯。标本ⅠV T81H5:27,残,泥质灰陶,方唇,直口,弧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8.7厘米,高5.9厘米。(图一八,10)

瓮15件 皆泥质陶。分三型。

A 型4件。低领瓮。标本ⅢT1H4:13,灰陶,口微外侈,腹残,素面,口径11.7厘米,残高5.6厘米。标本IVT81⑥:1,灰褐陶,口外侈,唇沿外卷,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器表饰右斜篮纹兼饰数周弦纹,印痕较深,纹理清晰,口径26厘米,高43.5厘米。(图二一,2)标本ⅠVT81⑤ B :36,黑衣陶,口外侈,弧肩,腹残,器表饰斜篮纹,印痕深而清晰,口径19厘米,残高6.7厘米。(图二一,6)标本IVT20H156:21,黑陶,口微外侈,唇沿外卷,弧肩,腹残,肩部磨光,腹饰右斜篮纹兼饰弦纹,口径40厘米,残高10.2厘米。(图二一,1)

B 型6件。高领瓮。标本城北T2③:119,黑衣褐胎陶,直口,圆唇外卷,溜肩,腹残,颈下有一周凸弦纹,肩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6.6厘米,残高12.6厘米。(图二一,8)标本 IVT235⑧ B :25,灰陶,直口,唇沿外卷,弧肩,腹残,素面,口径16.7厘米,残高8.6厘米。(图二一,11)标本lVT81H5:51,褐灰陶,口外侈,唇沿外卷,溜肩,腹残,磨光,领部饰有两周凸弦纹,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其间饰一周人字形划纹,口径15.4厘米,残高15.1厘米。(图ニ一,9)标本lVT21⑦:47,灰褐陶,残存口沿,口外侈,圆唇,领部饰一周凸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7.6厘米。(图二一,10)标本城北T2③:147,褐黑陶,口微外侈,唇沿外卷,弧肩,腹残,磨光,领部饰有一周凸弦纹,口径14.2厘米,残高9厘米。(图二一,12)标本ⅢT2008:14,灰褐陶,外侈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素面,肩以下饰左斜篮纹兼饰数周弦纹,印痕浅,底部纹饰模糊,口径17.1厘米,高28.7厘米。(图二一,7)

C 型5件。大口瓮。标本ⅢT26'16:1,灰陶,方唇,折沿,外沿上有对称的扁钩,弧肩,腹残,素面,口径30.3厘米,残高7.6厘米。(图二一,4)标本ⅠVT81H5:109,灰黑陶,圆唇,折沿,沿上有对称三角形钩,溜肩,腹残,素面,口径2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二一,5)标本城北T2④:35,褐灰陶,双唇,折沿,沿面凹,腹残,素面,残高4.7厘米。标本城北T2③:122,灰陶,双沿,折沿,外沿上有对称钩,腹残,素面,残宽12.9厘米,残高3厘米。标本城北T2③:117,灰陶,圆唇,折沿,腹残,素面,口径34厘米,残高7.5厘米。(图二一,3)

折腹盆6件 分二型。

A 型5件。敞口。标本IVT97H14:32,泥质灰陶,圆唇,敞口,折腹,小平底,器表饰暗纹数周,上腹中饰一周凸弦纹,内壁有明显轮制痕,口径28.8厘米,高17.5厘米。(图二二,2)标本IVT81H5:14,泥质黑灰陶,尖圆唇,敞口,折腹,平底,磨光,饰弦纹数周,内壁有明显轮制痕,口径35.5厘米,高19.9厘米。(图二二,5)标本IVT81⑤ A :99,泥质褐衣灰胎陶,残存折腹,腹饰两周弦纹,内壁有明显轮制痕,残腹径33厘米,残高12.7厘米。(图二二,3)标本城北T2③:55,泥质灰陶,残存折腹,腹饰弦纹,残腹径18厘米,残高5.8厘米。(图二二,8)标本IVT97H14:33,泥质黑灰陶,圆唇,敞口,折腹,小平底,上腹部饰二周凸弦纹,磨光,口径26厘米,高18.1厘米。(图二二,1)

B 型1件。敛口。标本IVT81H5:36,泥质褐陶,尖圆唇,敛口,折腹,平底微内凹,磨光,上腹饰凸弦纹两周,口径21.9厘米,高14.6厘米。(图二二,4)

刻槽盆3件 分二型。

A 型1件。漏斗形。标本ⅢT1⑩D2:46,泥质灰陶,尖圆唇,喇叭形敞口,斜腹下残,器表素面,内壁刻竖槽,口径44厘米,残高11.7厘米。(图二二,6)

B型2件。盆形。标本IⅤT81⑤A:62,泥质褐灰陶,圆唇,敛口,腹残,器表素面,内壁刻竖槽,近口部刻有波纹槽,残高2.5厘米。标本城北 TI 上4,泥质灰陶,圆唇,敛口,口部有流,弧腹,平底,素面,内壁刻竖槽,口径35厘米,高15.4厘米。(图二二,7)

皆残存口部。标本ⅢT10D1:47,泥质黑灰陶,圆唇,敞口,斜腹,磨光,残高7.6厘米。标本IVT81H5:23,泥质黑灰陶,圆唇,唇沿外卷,敞口,斜腹,磨光,腹饰数周弦纹,残高10.5厘米。标本IVT20H156:33,泥质黑灰陶,圆唇,敞口,磨光,残高3.6厘米。标本城北T2③:56,泥质黑灰陶,圆唇,敞口,斜腹,磨光,残高3.3厘米。

平底盆1件 标本城北T2③:6,泥质灰陶,尖圆唇,大敞口,斜腹,大平底,素面,口径28厘米,高6.8厘米。(图二三,

11)

壶2件 lⅤT81H5:11,泥质黑衣褐胎陶,圆唇,口微侈,长颈,溜肩,鼓腹,小平底,磨光,颈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口径7.2厘米,高14.6厘米。(图二三,1)标本城北T2③:7,泥质黑灰陶,圆唇,口微侈,长颈,溜肩,敢腹,小平底,磨光,腹部饰凹弦纹二周,口径8.1厘米,高12.6厘米。(图二三,2)

器盖18件 分三型。

A 型13件。碗形盖。标本ⅡT27H1:2,泥质灰陶,敞口,斜肩,饼形握手,素面,内壁上有明显轮制印痕,口径14.4厘米,高6.1厘米。(图二三,7)标本 IVT81⑤ B :15,泥质黑灰陶,敞口,斜腹,饼形握手,素面,内腹壁上有轮制痕,口径13厘米,高4.9厘米。(图二三,9)标本IVT81⑤ A :22,泥质黑灰陶,敞口,斜腹,饼形握手;素面,内腹壁上有轮制印痕,口径12.8厘米,高4.2厘米。(图二三,8)标本VT103H99:1,泥质灰陶,大敞口,斜腹,饼形握手,素面,口径25.9厘米,高10厘米。(图二三,3)

B 型4件。皆残。折肩盖。标本 N T97H14:46,泥质黑陶,钮残,斜顶,折肩,下口直,磨光,口径38.8厘米,残高7厘米。(图二三,6)标本VT97H10:81,泥质黑陶,器钮已残,平顶,折腹,下口外张,磨光,口径22.8厘米,残高4.5厘米。(图二三,5)标本IVT97⑤:2,泥质黑陶,折肩,下口外张,口部有一周凹槽,磨光,饰凹弦纹,残高4.6厘米。标本城北2③:191,泥质黑陶,斜顶,折肩,折肩处突棱明显,下口外张,磨光,口径25.2厘米,残高5.2厘米。(图二三,4)

C 型1件。圈足状握手。标本IVT97H14:3,泥质黑陶,弧肩,敞口,圆唇,握手部饰三周凹弦纹,器表饰粗绳纹,口径20.7厘米,高8.4厘米。(图二三,10)

圈足盘4件 分二型。

A 型2件。浅盘。标本ⅢT10D2:52,泥质黑灰陶,方唇,折沿,大敞口,弧壁,圈足残,磨光,口径42厘米,残高 5 .9厘米。(图二四,2)标本ⅠV81⑤ A :49,泥质灰陶,方唇,折沿,大敞口,弧壁,圈足残,素面,口径35.2厘米,残高4厘米。(图二四,1)另有一些残片。

B 型2件。深腹。标本IVT97⑦:22,泥质褐陶,口沿残,弧腹,大圈足,器表饰数周凸弦纹,磨光,圈足直径35厘米,残高25.9厘米。(图二四,3)标本lVT97⑤:19,泥质黑陶,圆唇,直口,盘稍深,小圈足,器表饰凸、凹弦纹各一周,口径16.1厘米,高6.4厘米。(图二四,7)

钵5件 分二型。

A 型1件。标本ⅢTIH4:4,大敛口,弧腹,泥质灰陶,方圆唇,敛口,弧腹,底残,磨光,口径24厘米,残高7.3厘米。(图二四,6)

B 型4件。敛口,腹较直。标本ⅠVT81⑥:26,泥质黑灰陶,尖圆唇,敛口,斜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17.1厘米,高6厘米。标本城北 T 上16,泥质黑衣褐胎陶,圆唇,敛口,斜腹,器底残,素面,口径26厘米,残高9厘米。(图二四,4)标本城北T2④:40,泥质黑衣褐胎陶,尖唇,敛口,腹残,素面,残高3.7厘米。标本城北T2③:9,泥质灰陶,尖圆唇,敛口,斜腹,平底,素面,口径27.8厘米,高8.3厘米。(图二四,5)另有不少残片。

碗7件 分二型。

A 型1件。圈足碗。标本ⅢT1H4:30,泥质灰陶,口、腹残,喇叭形小圈足,磨光,底径6.2厘米,残高2厘米。(图二五,1)

B 型6件。平底碗。标本ⅠV T81⑥:12,泥质黑灰陶,尖圆唇,敞口,斜腹,平底微内凹,索面,口径10.3厘米,高3.8厘米。(图二五,7)标本ⅠⅤT81H5:24,泥质灰陶,尖圆唇,口微内敛,斜腹,平底,素面,口径14.4厘米,高6厘米。(图二五,4)标本IVT21⑧:12,泥质灰陶,尖唇,大敞口,斜腹,平底,素面,口径15.6厘米,高5.2厘米。(图二五,6)标本城北T 2③:11,夹砂灰陶,尖唇敞口,斜腹,平底,素面,口径13.2厘米,高6.3厘米。(图二五,3)标本IVT81⑤:25,泥质灰陶,尖圆唇,大敞口,斜腹,平底,索面,口径9厘米,高3厘米。(图二五,2)标本IVT81⑥:26,泥质灰陶,尖圆唇,敞口,斜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16.5厘米,高6厘米。(图二五,5)另有大量残片。

豆5件 分二型。

A 型4件。浅盘,高柄。标本IVT97H14:9,泥质黑陶,圆唇,敞口,浅盘,磨光,口径22.2厘米,高20.7厘米。(图一七,5)标本城北T2上81,泥质黑衣褐胎陶,圆唇,残存盘,磨光,残高3厘米。标本IVT81⑤上117,圆唇,盘稍深,泥质黑衣陶,残存盘,磨光,残高3厘米。标本城北T2③:10,泥质黑陶,圆唇,喇叭形柄,盘稍深,磨光,口径20.5厘米,高18.2厘米。(图一七,6)

B 型1件。深盘。标本城北T2③:202,泥质灰陶,残存豆盘,圆唇,敞口,深盘,素面,内壁上有明显轮痕,口径12.8厘米,残高6.2厘米。(图一七,4)

缸3件 直口,圜底。标本城北T1下13,泥质红陶,尖圆唇,直口,斜腹,図底,器表通体饰绳纹,印痕模糊,口径30.3厘米,高35厘米。(图一七,1)标本ⅢT⑩Cb2上22,夹砂褐红陶,残存口沿,圆唇,直口,唇沿较厚,唇沿上饰一周指窝纹,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内壁经火烧成黑色,器表饰绳纹,疑为熔炉残块,残高8厘米。标本IVT81⑥:29,夹砂红陶,残存口沿,圆唇,直口,器表饰绳纹,残高8.6厘米。还有一些残片。

刻刻符陶片8件 标本lVT97⑤上93,壶肩部残片,泥质灰陶,刻有“T”符号,陶片长8厘米,宽6厘米。(图二六,1)标本lVT81H5:45,缸腹部残片,夹砂红陶,刻有“〈”符号,陶片长15.1厘米,宽12.3厘米。(图二六,3)标本IVT81H5:47,瓮底残片,泥质灰陶,刻有“Ⅱ”符号,陶片长8.4厘米,宽4厘米。(图二六,2)标本lVT81H5:55,缸底残片,泥质红陶,刻有“∥”符号,陶片长17.5厘米,宽9.6厘米。(图二六,4)

陶祖1件 标本城北T1上4,泥质黑陶,磨光,圆柱体,十分写实,下有薄圆形底座,已残,直径2厘米,残高5厘米。(图一○,2)

陶环14件 分二型。

A 型13件。截面近椭圆形,标本lVT97H14:31,泥质灰褐陶,直径6.2厘米。(图二七,4)标本ⅠVT97⑥:15,泥质黑衣褐胎陶,直径5.3厘米。(图二七,6)标本lVT20H156:97,泥质灰陶,直径5.7厘米。(图二七,2)标本城北T2③:95,泥质黑灰陶,直径6.1厘米。(图二七,1)标本IⅤT1⑨:12,泥质黑灰陶,直径10,2厘米。(图二七,3)

B 型1件。标本ⅢT1⑩Cb1上9,截面呈“凸”形,泥质褐灰陶,直径6.3厘米。(图二七,5)

陶丸2件 标本ⅢT1⑩D2:11,泥质灰褐陶,圆形,直径3.8厘米。(图一八,7)标本ⅢT1⑩D2:10,泥质黑灰陶,圆形,直径4.6厘米。(图一八,8)

陶纺轮3件 标本lVT20H156:2,泥质黑陶,圆饼状,中心有一小圆孔,直径2.8厘米,厚1.9厘米。(图一,4)标本lVT81H5:1,泥质褐陶,圆饼状,中心一圆孔,直径4.5厘米,厚1.1厘米。(图一○,1)

四、遗址分期

古城寨的龙山文化遗存堆积厚1米左右,层位关系不甚复杂。根据ⅢT1的文化层及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结合诸遗迹包含物的特征,暂将该遗址分为四期。

第一期,以ⅢT1H4为代表,陶系特征和泥质黑陶较少。素面陶不多,其中有一些是磨光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篮纹次之,也有少数的附加堆纹和鸡冠鋬。主要陶器有鼎、夹砂罐、瓮、盆、器盖、钵、碗、杯、缸等。

第二期,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以ⅢT⑩、 lVT81⑥、IVT97⑦、lVT97H14、城北T1下层为代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与夹砂褐陶较少,泥质黑陶与泥质褐陶仍占一定比例。素面陶较多,其中以灰陶为主,磨光黑陶与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之,绳纹印痕清晰,篮纹以窄条状为主,宽篮纹较少,方格纹以网状为主,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较少。陶器主要有罐、鼎、瓮、斝、甗、双腹盆、豆、盆、觚、杯、甑、刻槽盆、壶、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后段,以ⅠV T81⑤B 、IVT81H4、lVT81H5、IVT97H10、城北T1上层为代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褐陶之,夹砂黑陶更少,泥质黑陶有一定比例,泥质褐陶较少。素面陶较多,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磨光陶与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之,附加堆纹、划纹、弦纹较少,纹饰印痕深浅不一,篮纹变宽。陶器主要有罐、鼎、瓮、斝、甑、双腹盆、刻槽盆、盆、豆、壶、甑、圈足盘、觚、杯、钵、碗、器盖、缸等。

第三期,以ⅢТ19、IⅤT81⑤ A 、 ⅠVT20H156、lV21⑦为代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较少,也有少量夹砂褐陶,泥质黑陶较多,泥质褐陶较少,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素面陶较多,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磨光陶之,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较少,纹饰变浅,印痕不清晰。篮纹为宽条状,新出现长条方格纹。陶器中大型器增加。陶器主要有罐、鼎、瓮、斝、甗、罐形斝、双腹盆、刻槽盆、盆、甑、壶、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第四期,以ⅢT200⑧、lVT103H99、城北T2③为代表。陶系特征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夹砂黑陶之,泥质黑陶增多,泥质褐陶较少,磨光黑陶有所增加。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之。纹饰印痕更浅,纹理模糊紊乱,篮纹与方格纹数量锐减。陶器主要有罐、鼎、斝、瓮、双腹盆、盆、刻槽盆、鬶、壶、圈足盘、钵、碗、器盖、缸等。

本文陶器中的 A 型、 B 型夹砂罐, A 型、 B 型泥质罐, A 型、 B 型和 C 型鼎, A 型、 B 型、 C 型斝, A 型、 B 型瓮, A 型、 B 型折腹盆, B 型碗,钵等器物的前后发展承袭关系清楚,演变规律明确,可作为古城寨遗址的典型器物。


图版十二 黑陶壶


五、

几次发掘的收获大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数年的发掘,对该遗址文化遗存的编年有一定认识,城址内外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战国文化和汉代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存。但以龙山文化早期、晚期遗存为主,龙山文化晚期是其重要发展阶段。其考古学文化性质,当为王湾三期文化。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不仅为探索夏文化,为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且不可多得的资料。

2.古城寨城址是目前中原地区已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其高墙深池,南北仅有二个城门,与淮阳平粮台城垣的布局十分接近,显示了它的封闭性和所具有的事色彩。再加之城内的大型宫殿与廊庑建筑的方向与城墙十分一致,夯层与夯窝又非常统一,足见其作为大型古城的修筑,是经过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和严格监督施工的,也是我国古代筑城史上完备的双重防御体系之一,为二里头文化宫殿基址和廊庑基址找到了源头,也为郑州商代宫殿基址坐落城东北部的布局开了先河。由此揭示了夏商城市文明的重要特征。

3.该城址各种文化错综复杂,但仍是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本文暂将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四期五段,虽然从第一期至第二期之间有缺环,但仍基本反映了城址内外龙山文化的大体面貌和发展序列。以ⅢT1H4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第一期,其陶罐、鼎、缸等器物与禹州瓦店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器物相近似,当为龙山文化早期。lllT1H4被压于南城墙之下,证明城墙上限不会到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第二期,从前段和后段主要器类的特征看,相当于登封王城岗第三期,如果说第二期前段是古城寨城址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那么第二期后段则应该是它的使用年代。龙山文化第三期,相当于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的第四期”,ⅢT1⑨, IⅤT20H156等都打破或叠压城墙墙基与宫殿、廊庑建筑基址,它代表了这些遗存的废圯年代。龙山文化第四期,相当于王城岗龙山文化第五期,该期不仅对城墙墙基和宫殿、廊庑基址继续造成了破坏,而且其器物特征演变已接近新密新期。为新砦期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4.从个别器物的特征看,古城寨龙山文化也曾受到南、北、东其它类型龙山文化的影响。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精美陶器的烧制,釉陶的出现,石、玉、骨、蚌器的加工制作,熔炉残块的发现,说明各种手工业分工精细,金属冶铸业已经存在,大量陶斝、壶等酒器及牛、猪、羊骨骼的发现说明农业已有较快的发展,粮食已有剩余,家畜饲养较为普遍。ト骨、玉环和奠基坑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宗教活动和神职人员,奠基和祭祀活动盛行。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刻画技艺娴熟,推测当时的人们已有熟练书写文字的能力。高大城墙的修筑,先进的小版筑方法,大型宫殿基址和结构复杂的廊庑基址的发现,说明建筑技术的显著进步,这些情况,大致勾画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状况和经济面貌,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似乎也是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王朝”鲜明丰富的物化载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