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洪峰历史之最(广西1700多年水患记载。1994年
关注@广西风物志,一起深度解读广西
广西临近南海,北回归线穿省而过,常年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高湿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带来水汽。受广西山区盆地地形的影响,水汽形成了自然降雨。
所以,广西常年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充沛。山山水水的搭配也成了广西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
每年的5-8月,广西还会受到南太平洋出现的台风边缘的波及,出现更加丰富的降雨量。
雨水充沛在一定意义上是好事。,如果雨量超过了地表和河流的承载量,那么,降雨就变成了水患,带来灾难。
广西的水患频发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了,自古如此。
广西水患洪灾是全方位的
有关广西水患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东晋建武元年,纪元公元31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
记录是有关“梧州大水”的。
梧州的水患对于广西又是一个刺痛的存在,后面细说。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其他地方的特大水灾。
1996年7月中旬,融水、融安、三江、柳城四县和柳州市连降暴雨,导致河水猛涨。
7月19日,柳江最高水位达到92.43米,比1994年特大洪灾时的最高水位89.25米还高3.18米,市内街道全部被淹。
1996年柳州特大洪灾,城市一片汪洋
特大降雨造成的洪灾导致柳州地区部分铁路、公路交通中断!
柳州铁路局在当年开创性动用“30辆载重火车压桥”的方式保护了柳江铁桥,为我们留下了一场经典抗洪战役。
柳州铁路局动用30台载重火车压桥
同年9月9日,15号台风在广西南部的沿海地区登录,这是自1985年以来,广西全境受到影响最大的台风。这次台风的猛烈程度可以用“袭击”来形容。台风带来大范围降雨,北海、合浦、钦州、防城港、玉林、博白等市、县遭受严重灾害。
2001年7月,受当年强热带风暴“榴莲”影响,南宁、百色等地连降大雨或暴雨。
7月3日,百色田东县降雨量达151.7毫米,加上右江上游暴雨成灾,右江水位高达18.29米,超过警戒水位5.28米,田东大桥附近的民居几乎没顶,县城内的县城区中和路、中山路、乐德路、东宁路、中义街被淹,大部分区域可驶船。
2001年田东中山小学水淹至一楼
时中山小学的一楼彻底没顶;稍高处的工商银行甚至来不及反应撤离,工作人员只好在楼上轮流值班、办公。
3天之后,右江水位略有下降,田东县城内的街道方显出原来面目。
7月8日,下游百余公里的南宁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灾害。邕江水文监测到的时最高水位77.42米,河面与防洪坝齐平。
2001年邕江洪水
洪水涌进以及倒灌内涝,南宁绿城成了水城,舟楫可通行。民族大道一带水深没过公交车半个车身。
一位副市长回忆为了应对严重的内涝危机,全市抽调了数十台大功率抽水机,在防洪堤附近日夜不停工作。
当时,国务院派来了工作组,国家防洪总指挥部也派来了工作组。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此作了最高指示。主要内容和目的只有“务必确保南宁的安全”。
作为首府,南宁受到的关注自然多一点。而且史料的记录也相对详实。
多提一句,南宁城受到的洪水威胁,最严重的非这一次。有据可查的,邕江洪灾最高水位发生时间要追溯到88年前的1913年,洪峰水位是78.03米。
假如那时已有邕江大桥的话,水面是趟着桥面流。那个时候,民生街、兴宁街、共和街、中山街、民权街、建政路一带的街道内可以行船。
1913年,南宁遭遇特大洪灾
有了2001年的经验,7年后的2008年9月,面对“黑格比”强台风带来的特大洪灾时,南宁就显得淡定许多。76.5米的邕江最高洪峰,就是小巫见大巫。
新闻报道,邕宁区一理发店内,水都淹到了脚跟,老板还在淡定地理发挣钱,水至膝盖才开始搬移物品。
2008年登录广西的强台风也频繁得很,并不只是给南宁带来了历史高度洪峰的特大涝灾,广西绝大部分地区的河流都告了急,尤其是柳州、桂林、贺州等地。
6月11日开始,桂林市区及周边各县迎来了暴雨,所形成的巨大洪峰围困了平乐县城。6月13日晚,平乐县城桂江的水位达历史罕见的最高水位,特大洪灾中断了县城与外界的交通。
一夜之间,平乐县城成为一座“孤岛”。
6月13日,与平乐县一地之隔的阳朔县,大半个县城被淹没,漓江阳朔段的水位超过了历史实测最高。
同一日,柳江水位超过警戒线3.35米,达到85.85米,柳州市内的某些地方的深水度,淹没了一楼。
2008年6月13日,柳州滨江路被洪水围困的居民在二楼窗口等待救援
当年广西这些洪灾损失,对于一个月前发生在四川的惨绝人寰、震惊内外、寰宇失色的天灾,就不值一提。
2008年是特殊的,也沉重了些,在全国人民的记忆中除了北京奥运会一抹亮丽外,剩下的都是黑色的。
时间来到2010年,刚经历了60年一遇特大旱灾的广西,5月底又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
来宾市从5月31日20时到6月1日16时,累计雨量超过250毫米的有11个乡、镇,兴宾区迁江镇24小时之内降雨量最高达469.8毫米,为当地有水文数据记载以来之最,也是来宾平均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降雨量甚至是新疆年均降雨量的3倍,超过300年一遇的标准。
山体滑坡增加了灾难的损失
广西山多,雨水带来灾害的,伴随而来的是山体滑坡、道路坍塌。不知从何时起,山体滑坡、道路中断开始成为衡量一次雨灾危害程度的标准。
洪灾水灾损害最多的莫过于财产房屋,山体滑坡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掩埋人体,夺人性命。
同样是2010年,6月2日凌晨,岑溪市一民宅被山体滑坡摧毁,屋内一家6口遇难。
2日上午,容县六王镇陈村、龙头村多处房屋因暴雨袭击山体崩塌被掩埋。4日统计,山体坍塌致亡人数30人——为建国以来山体滑坡致记录之最。
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山体滑坡致的还有苍梧县8人。
2011年5月9日,广西全州突降强暴雨。咸水乡的一采石场因土质松软山体滑坡,22人致,其中有18人来自广东。本次事故被方命名为“5·9广西桂林山体滑坡事故”。
2019年6月16日,广西百色凌云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山体崩塌。崩塌的山体掩埋了滞留在路上的车辆,造成多人伤亡。其中,就包括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起因于持续的降雨水灾,但比后者严重得多,尤其是遭遇大型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时。
顾名思义,山体滑坡的发生要有山,而且还要山势有落差,所以,依山而建或是山间谷地的房屋人员风险几率更高。
对于广西而言,百色、河池、桂林等地发生的风险就大于其他地方。最近几年发生的相对严重的山体滑坡事故,均发生在这几个地方。
耐人寻味的是,广西山水美景最多的地方也是这几个地方。是不是大自然在赋予这些地方美轮美奂的山水,又激活了山山水水邪恶的属性呢?不得不使人深思。
梧州扛下了所有
说到洪灾水涝,梧州总是不能被绕过的痛点。
在广西全境,如果要数清楚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一件难度巨大的事情,要数汇入梧州的河流的数量很明确784条,占广西水系90%。
这784条河流其中还有发源贵州、云南的。总集雨面积达163.36平方公里,集中了广西90%水系的水量,年平均径流量为2195亿立方米。
它们在遥远的西部和北部蜿蜒流淌,向东、向南而来,通过浔江、桂江两河构成一整个体系,再一头扎进梧州,扎进梧州下游的西江,进入广东界的珠江。
梧州地理图
于是,梧州好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被名为“东大门”外,又被称为“广西水上门户”。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
好久以前的梧州,确实凭借着发达的水系交通和独特的地理优势,站在了广西商业、工业链的顶端,是广西商业、工业的发源地,是广西高等教育、国际贸易和交往、民主革命的萌芽端。
,身处“门户优势”的梧州,又常年承受着无可避免的痛。上游浔江、桂江集水面积广阔,水量大,下游西江又集水系多、流域广、流量大等特点,加上在广东肇庆段,河面收窄流速受阻障。
每年雨季大暴雨来临,上游784条河、90%水系的水量,如同非洲迁徙中突然受惊的群兽,呼啸咆哮着向梧州奔腾而来;下游河道狭窄泄洪受阻,于是形成洪上加洪的情况,来势凶猛,涨水特快的特大洪灾把梧州猛地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前面说过,梧州水灾最早见于文字记录,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晋建武元年,这也是有关广西水灾的最早记录。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梧州水灾开始有详细记录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梧州江水涨三丈,入城坏仓库及民舍。”——《宋史》
明清两朝,以史书、文字记录梧州水灾的逐渐多而详细起来。这里的详细是指既记录了水灾的发生时间,还记录着水灾的规模,水灾的灾难程度,区别于“梧州大水”的一言以蔽之的形式。
1900年,即清光绪二十六年之后,梧州水灾的记录有了具体的涨水水位,并被列入方水文记录。
是不是与黄河缺堤的史料记载有着十分相似之处?
只是,古时的“梧州大水”与今天的“梧州洪灾”是不是同等类型的灾害?
毕竟,今天的洪灾附加了更多的灾害因素,比如,大水裹挟泥沙、各种杂物,形成滔天浊浪;比如临河山体被过度开发导致在大水的冲刷下山体崩塌;又比如山上植被人为消失而在大量雨水暴刷下出现“泥石流”;又比如现代工厂有意无意泄漏(排放)的废弃物料……
梧州历史上洪灾几率之高,在中国任何城市都算得上罕见。而且每次的洪灾都有其本质之“最”。
1915年农历七月十日,梧州遭遇大水,水位高达27.07米,等级为200年一遇,是梧州有水文记录以来之最。本次洪灾浸城10多天,全城几乎被淹;
1924年7月,梧州大水水位25.27米,水势猛涨水块,全城四分三街道被淹,低水位的地方被泡足了一个多月方退,是有记录以来单次洪灾持续时间最长;
1949年七月五日,洪水水位25.55米,受灾户14000户,占总数95%,数万人失去栖身之所,本次洪灾后爆发的瘟疫,者数量无法统计,人财损失程度为记录之最;
1976年7月14日,洪灾最高水位24.23米,为梧州解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1994年大洪灾分别在6月16日、6月28日、7月20日和8月12日共4次袭击梧州,水涨水退前后持续了45天,73条街道被淹69条,直接经济损失38.4亿元。6月19日水位峰值达到震惊国内的25.91米。——这次洪灾是梧州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惊动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朱镕基、副总理邹家华。
7月9日,朱镕基代总理来到梧州视察灾情,并布置抗洪救灾恢复灾后重建工作。
1994年梧州特大洪灾
梧州承接了广西境内90%的水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洪灾梧州人长期以来的心头之痛,却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于是有小伙伴调侃,梧州没捞着广西什么好处,却终究又扛下广西所有痛。
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梧州人民经受1994年的大洪灾蹂躏后,仅用2个月时间制定完成《梧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订报告》。防洪规划按50年一遇高标准设防,防洪范围由河西、 河东、 长洲、 龙圩等12片组成梧州防洪体系,堤线总长69.41公里,保护面积89.32平方公里,工程投资13.6亿元。
正是这一防洪工程建成,使梧州人每年面对洪灾的历史有了改写的可能,也使得梧州的骑楼城不再每年都承担防涝功能,而成为了今天的旅游景观。
而每年汛期来临,梧州人涌上防洪堤坝上看洪水,又成为了梧州的新景观。
,我们今天也是知道,防洪堤坝起到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
梧州防洪堤坝
梧州乃至广西,甚至于全人类遭遇洪灾的历史,只是改写一下,却无法从根治。
对于洪灾水害来说,人类只不过是后来者,并不具备天生的压制性。人类本质上斗不赢天,防不住灾。自古水患一直这么多,未来会更多。
我们能做的是防御,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头号周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