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历史之最(“义门陈氏”有多厉害?数百年
笔者前一阵到南方出差,偶然间听到了一个叫“百犬同槽”的说法,还是用来形容人家的。一听把大户人家比喻成“百犬”,笔者感到很震惊。后来才知道,这个说法不一句赞美,它形容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家族——江州义门陈氏。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是中国古代的大趋势,而分则是维持这个大趋势而不得不做的一些努力。受限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加上中国古代的交通不太发达,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的观念也不那么强烈,,古代人家大多倾向于聚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多大户人家。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户”是从人口数量上来说。这些大家庭也许比不上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因为人数太多,且不说管理起来比较难,吃饭可能都成问题,,族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便决定“分家”,一个大家庭就此拆散,但这有利于缓解家庭间的矛盾,还有利于扩大家族影响力,全国各地都能开花。
这种现象也促成了中国一个独具特色现象的形成,那就是“寻根”。比如来自不同地方的两个同姓的人,凑在一块聊着聊着发现挺投机,再一问祖上,哟呵,原来大家以前都是一家人啊!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相比之下,一个大家族自始至终团结如一反而变得非常罕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短命的陈朝,作为南朝一个朝代,陈朝难逃灭亡命运。不过,陈朝人渐渐接受了新的大一统的朝代,后裔中还有一个叫陈兼的入朝做了,后来被分配到江州一带。其族人纷纷随同而去,便在江州安了家。
公元732年,陈兼的族人陈旺在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一带建庄,划了一个小地盘,陈氏后人也开始世代在此安居乐业。在随后长达一个半世纪里,陈家人不但从未出现分家的情况,反而过得非常团结和谐,大家一起耕作,一起生活,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在古代,“百善孝为先”,陈氏族人的事迹也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唐僖宗专门赐了一块“义门陈氏”的大匾给陈家人,“义门陈氏”的名号大概就是从此时叫开的。得到了皇帝的表彰,陈家人更加团结了,他们给古代社会起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这个大家族熬过了纷乱的晚唐和五代十国,到宋朝初期,义门陈氏上下人数已超过3000人。
一开始,宋朝统治者对义门陈氏的态度也是非常支持的,宋仁宗为了表彰陈家人的孝义,写了一封对联曰“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还把《陈氏家书》收录。宋朝的文人墨客见状纷纷称颂,很快便出现了这样一句诗“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这也就是文章开头,笔者提到的“百犬同槽”这个典故的由来。
不过,合久必分,义门陈氏的人数一路飙升,已经成为一股不可能忽视的庞大力量了。宋朝本身就是重文抑武的朝代,朝廷自然容不下这样一颗“定时炸弹”出现。,义门陈氏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皇帝越想越怕,主动采取了手段。
1062年,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强行命令义门陈氏分家,给出的理由非常牵强,称“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就是说要陈家人到全国各地教教大家孝悌之义。这个庞大家族被拆分到全国各处,遍布如今16省125个县市中。“义门陈氏”的匾额也出现在全国各处,也有了“天下陈氏出江州”一说。陈独秀,陈立夫,陈云,陈毅,陈诚,陈布雷,陈赓等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都是出自此门。
值得一提的是,义门陈家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他们恪守祖上流传下来的美德,安心作业,繁衍生息,如今据统计,出自义门陈家的族人已超过千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