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历史之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
清明节前夕,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农民刘党强把家里珍藏的20多件抗日战争时期的功章、大刀、手雷、像章等革命文物捐献给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老一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有义务传承好红色文化,使更多的年轻人利用这一丰富宝藏,讲好革命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刘党强激动地说。
今年57岁的刘党强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爷爷刘鼎顺、大爷刘鼎成组建了西峡县抗日救亡话剧团,全县巡回演出,鼓舞民斗志。他的三爷刘鼎建从小追求光明和进步,为救国和社会解放,毅然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8被分配在八路一一五师,戎马一生,贡献突出。刘党强从小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对革命英雄人物很崇拜,他从10岁上山放牛起就开始关注西峡口抗战,20多岁时,他又萌生了把当地民打鬼子的故事及战争遗物等红色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的想法。在以后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他痴心收集革命文物,一有时间就深入到西峡口抗战爆发地丁河、重阳、五里桥等乡镇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进行寻访。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党强在农忙之余,专门从事西峡口抗战研究和抗战遗物收藏。通过深入研究,他了解到,1945年,侵华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豫西鄂北会战,妄想攻占西安,企图占领整个中国。中国民在西峡县马鞍桥一带高山丛林里设下“布袋阵”,使得妄图西进的日本侵略者未能向前一步,在“日落沟”伤亡惨败,被称为“日”落西山。西峡口抗战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枪声,也是中国十四年抗战中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的地方,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历史事实在当地却鲜为人知。
“西峡口战役的人太多,打得太苦……”刘党强听了参加过重阳店歼灭战的移民老兵寇景顺哽咽口述战争后,心情无比沉重,随后就废寝忘食抓紧对抗战遗物、抗战武器、抗战革命人物的收集、寻访、整理。他的收藏品种主要有抗战老兵的功章,抗战用的、大刀、手雷等武器1000余件,抗战100多幅,抗战历史书籍200余本,红色小人书300余本,伟人像章、画像等其他红色物品600余件。他又把自己多年的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在自家院落里,用彩钢板盖起简易的展览室,墙壁上、展柜里、桌子上处处都存放着他数十年精心收藏的抗战历史珍品,这些实物和真实再现了西峡山区抗战的辉煌历史,吸引了周边县市区的老百姓前来参观展览。
2016年,随着参观人员和藏品的增加,刘党强节衣缩食筹措资金在西峡口抗战遗址——马鞍桥附近建起了“西峡县抗日战役胜利纪念馆”,以藏品、等形式,揭露了侵华日的暴行,再现了中国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的事迹。建馆以来共接待单位团体40余家、党建学习60余次,参观7万人次。刘党强还趁每年的“七一”、“八一”、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以及县人武部野营拉练、新兵入伍等重要时机,把当年发生在西峡的民抗战的英雄事迹、把文物展示出来,供兵们参观学习,教育大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年他又投资2万元,租赁2亩空地,准备扩大展馆规模。
前不久,当他听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投入使用,趁清明节到来之际,就把自己精心收藏几十年的文物捐献出来,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让更多的西峡人了解身边的党史,从中汲取了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马春歌)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邱虎
编审许小娟
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