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历史之最(中国古建之最(七))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80【我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式建筑—湖南岳阳楼】(1988年第三批国保)

岳阳楼远景俯瞰

岳阳楼近观俯瞰

岳阳楼及城台台基

这座众所周知的江南名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浑厚的历史底蕴而蜚声海内外。其始建年代较早(约公元220年前后),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的阅楼;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始称南楼,后称岳阳楼;宋代庆历五年(公元1045 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后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自此名声大噪。

岳阳楼主楼

其后岳阳楼在历史变迁中几度兴废,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明代整修或重修就有5次,而至清代则反反复复不断重建修葺多达10余次,一次重建(1880年)甚至将整栋楼给东移了六丈多。同其它名楼一样,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燹命运多舛,不过即便如此,它依旧是现存几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货真价实的古建,绝对能让黄鹤楼、滕王阁等艳羡不已。

岳阳楼全貌

岳阳楼结构可概括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其结构上采用“通柱造”,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阔17.42米。它的身材也许并不惊艳,但其顶部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巨大盔顶,在现存古建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盔顶与翘起的飞檐组合出的优美曲线出奇的令人惊艳。

岳阳楼木架构解剖示意

岳阳楼屋檐、檐角及铺作细节

岳阳楼内部空间一览

所谓盔顶其外形特征是屋顶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如果仅把它定义为攒尖顶的变异体,可能不完全正确,因为也有现存的盔顶是有正脊的,例如云阳张飞庙的杜鹃楼。

四川云阳张飞庙杜鹃楼,顶部有脊的盔顶

四川云阳张飞庙(结义楼、杜鹃楼、助风阁等)

故宫文渊阁碑亭(左);承德文津阁碑亭(右)

四川成都新津纯阳观大忠亭、至孝亭

四川南充仪陇奎星阁

四川长宁文庙大成殿,屋顶有脊

四川资中文庙钟楼

使用盔顶造型的古建筑实不多见,但不代表岳阳楼便是孤例。现存的实物例证有故宫及承德的藏书阁碑亭,四川云阳张飞庙的结义楼、杜鹃楼、助风阁,四川成都新津纯阳观的大忠亭、至孝亭,四川南充仪陇奎星阁,四川长宁文庙大成殿,四川资中文庙钟楼等。也许是巧合,现存实例多半在四川。

81【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陕西三原城隍庙】(2001年第五批国保)

三原城隍庙正门牌坊

山门

中轴线通道、牌坊及两侧牌廊

所谓城隍,古为神话中守护城池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城隍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且有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

戏楼

中院一览

中院木牌坊“明灵奠佑”

中院侧视

中院一侧钟楼

中院一侧鼓楼

这座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庙内供奉的是唐代名将三原李靖。其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保存之完整,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34万平,包括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在纵横轴线上按主次依次排列。

城隍殿

寝宫

纵横轴线依次有影壁、歇山牌坊、山门、牌廊,中院的戏楼、钟鼓楼、“明灵奠佑”巨型牌楼、廊房,以及后院的城隍殿、寝宫、陪殿等建筑。其建筑构造精细、结构严谨,装饰雕梁画栋、琉璃盖顶,整体肃穆壮观,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之美誉,是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之精品。

82【被誉为“中华第一楼”的楼阁式建筑―山西万荣飞云楼】(1988年第三批国保)

飞云楼

俯瞰全貌

它体量在现存古建楼阁中不是最大的,外观仅三层;个头也不是最高的,通高仅23.19米。但就是这座楼,在古建结构案例中被反复提及,其结构之精巧、造型之优美、技艺之高超,是为古建阁楼经典传奇之作,与应县木塔合称为“南楼北塔”,并入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阁楼建筑之范例。

飞云楼

飞云楼

飞云楼始建年代不可考,现存重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历经后代不断修葺保留下来的构件基本为清代乾隆时期。但其工艺与清营造规制完全不符,修缮过程中明显是参照了前代的现有结构形制。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通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采用通柱造,中央 4根通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呈棋盘式布局;楼外廓三层四出檐,二、三层四出抱厦;屋檐采用琉璃装饰,楼木面不髹漆,通体尽显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整体精美巧致、壮丽非凡。

外立面主要构造特点一览

结构特点一飞檐曲翘。四层檐多达32处飞檐,却丝毫无繁复杂乱之感,檐角出挑曲折深远,造型轻盈极富韵律。

檐角及转角铺作细节

檐角武将琉璃装饰,生动有趣

结构特点二斗拱繁复。多达345组铺作层斗拱,种类繁复,每层斗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尽相同。斗拱与立柱、额枋、梁架分布对应合理规整、错落有致,如云朵相拥花团锦簇一般,极具凌空欲飞直冲云霄之动感与美感,“飞云”之名故而得之。

柱头及补间铺作细节

结构特点三轮廓组合。其瑰丽伟岸、层层叠压的屋檐,造型多样的琉璃装饰,交叉变化的形体组合,高低错落的三角和四边形合体,从侧面仰视,如同大鹏展翅,令人目眩神摇。

立面特征各角度一览

转角十字结构

结构特点四四出抱厦。楼体明露三层,二、三层四出抱厦,均设平台勾栏,形如四面歇山顶平靠,平座之内暗藏两层。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组合连接,尽显歇山顶建筑之恢弘挺拔气象。

二、三层悬空抱厦

结构特点五构架严谨。采用4根粗壮的巨柱(15.45米)自下而上贯通楼体直达三层梁底,形成核心架构;周围8根金柱、12根外檐圆柱、8根外檐方石柱共同构成棋盘式布局;各层平板枋、大小额枋等相互交联,内外柱网相互拉结咬合,整体稳定性、持久性较好;所有构件,榫卯严丝合缝,不用一钉一铆。

飞云楼立面与剖面

底层及暗层内部结构

层间及暗层内部架构

顶层内部架构

巧夺天工之“飞云”,实属中国古建楼阁之珍品,称其为“中华第一楼”,并不过分。

83【我国现存最大悬山顶建筑实例―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1961年第一批国保)

山西五台佛光寺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文殊殿

提到佛光寺,多数人立马会联想到这座古老的瑰宝级唐构佛光寺东大殿,而往往忽视了另一座大殿,同为1937年由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发现的文殊殿。

左为梁思成于东大殿测绘,右为林徽因测量文殊殿前经幢(1937年)

它同样的非同小可,其始建于金代(公元1137年),仅从建筑的角度考虑,它的精华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罕见的七开间悬山顶古建筑;其二,运用“减柱造”营造出极为开阔的空间,虽然并不成功,但确实为木架构技术上的创新和勇敢尝试,是为现存实物之孤例。

文殊殿全貌一览

文殊殿内部空间一览

为什么不成功?你看文殊殿额梁及辅额下又撑回来的两道立柱和明显变形的梁架就明白了,这种做法并不牢靠。为了扩大殿内空间面积,殿内柱子大量减少,前后梁槽应该使用金柱12根,实际只用4根,减少了8根。而前槽二金柱面阔三间,施14米长的大内主额和辅额各一道负重。如此之大的跨度普通尺寸的木料难以负重,于是便采用了一个类似于现代双柱式桁架的复合构架。“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桁架,并没有起到其设计者所预期的作用,以致后世不得不加立辅助的支柱。”―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文殊殿顶部梁架结构一览

文殊殿的核心梁架构件,两架间用斜木相撑

大内主额和辅额各一道负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桁架结构

“减柱造”起于辽金,盛于元代,而明以后则较少采用,明清制建筑中仅保和殿乾清宫等尚保留此类做法。它根源于大木构件资源的匮乏和经济实力上的难以为继,实不得已而为之。佛光寺文殊殿的这一特殊案例,它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在伟大的古建筑面前驻足惊叹时,亦不能忽略经典背后的伟大失败,对于这类探索性的尝试,同样需给予历史的尊重并赋予相应的历史地位。

84【我国现存最大的殿堂式祭祀单体建筑―北京太庙享殿】(1988年第三批国保)

北京太庙俯瞰图

太庙布局平面图

这可能是一处比较低调的古建筑群,低调到什么程度?作为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它一墙之隔的故宫晚了27年才堪堪上了国保第三批次;太庙享殿体量巨大,而在公认的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岱庙天祝殿)中却无它的身影。

三大宫殿建筑之故宫太和殿

三大宫殿建筑之曲阜孔庙大成殿

三大宫殿建筑之岱庙天祝殿

太庙享殿体量有多大?不妨用数据与上述三殿做个对比。【故宫太和殿】面阔11间64米,进深5间37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8.13米),占地面积2368平;【曲阜孔庙大成殿】面阔9间54米,进深5间34米,连同台基通高31.89米,占地面积1836平;【岱庙天祝殿】面阔9间48.7米,进深5间19.73米,连同台基通高22.3米,占地面积960平。【北京太庙享殿】面阔11间68.2米,进深4间30.2米,连同台基通高32.46米(台基3.46米),占地面积2060平。论其单体体量,纸面数据仅次于太和殿

北京太庙享殿

不过,如果上述四座建筑除却须弥座台基,得出的结论是太庙享殿较太和殿还要高出2米多。而且,太庙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径也要超出太和殿。所以,太和殿和太庙享殿建筑形制两者处理得比较微妙,折射出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的观念。

太庙琉璃正门

太庙戟门

太庙享殿(前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

享殿各角度一览

太庙寝殿(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太庙祧殿(后殿),殿内供神牌、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按太庙的总占地面积14万平来看,其规模也和曲阜孔庙大致相当。那问题出在哪儿?因为它是明清两代祭奠祖先的家庙,皇室祭祀专用,功能用途单一,历史文化底蕴不及前者,关注度相对较低。

享殿内部空间及结构

享殿上部梁柱及天花结构细节一览

太庙享殿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享殿68根大柱均为金丝楠木,直径最大的达1.2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且用料等级更甚一筹;太庙享殿整体上属于明代木构建筑,较之故宫内多数主体建筑更为古老。

85【我国现存规格最高的孔庙北京孔庙】(1988年第三批国保)

北京孔庙先师门

论规模,肯定不及曲阜孔庙,但论规格,此处最高。其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为全国规模第二大的孔庙。孔庙毗邻北京东城区国子监,坐北朝南,占地2.2万平,分三进院落。主要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及崇圣祠。

大成门

先师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旋子彩画。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次间平身科仅为两攒,斗拱硕大稀疏,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北京地区所罕见。大成门是第一进院落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庑殿顶。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形体最大,级别最高,是祭孔的正殿。建筑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筒瓦屋面。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护栏,月台正面和两侧建有踏跺,御路丹陛浮雕海水龙纹、五龙戏珠图案。

碑亭

孔庙内古柏参天

二进院内共有重檐歇山、黄筒瓦顶碑亭14座,碑亭内的螭首龟趺碑上记载了封建帝王平定边疆、临雍祭孔等事迹。

崇圣门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

进士题名碑(元明清)

崇圣祠位于孔庙第三进院,其正殿崇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着孔子五代先祖的牌位。孔庙内石刻文物丰富,有元、明、清三朝的进士题名碑198块,上刻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

86【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庑殿顶建筑―山西万荣稷王庙】(2001年第五批国保)

山西万荣稷王庙

此建筑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在2011年修缮过程中无意于枋中发现“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题记,结合梁架、斗拱特点和部分柱础造型,由北大考古专家推断为始建于北宋时期。

庑殿顶屋顶

大殿前檐的卷头昂与蟠龙石柱

大殿转角铺作

柱头、转角及补间铺作

稷王庙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斗拱用五铺作重昂,形制颇为独特。现存正殿无通长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梁架为六架椽屋前后乳袱用四柱,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宋代庑殿顶建筑。

内部架构一览,天花已不存

它的价值在于贡献了为数不多的北宋时期建筑实例,其形制古朴、结构严谨,斗拱与前檐柱础均为北宋时期原物;屋顶、殿身、台基比例构建和谐,整体风格庄重稳健。当年梁思成先生曾遗憾于未见北宋时期庑殿顶建筑遗存,而此处便是孤例。

87【我国现存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北京雍和宫】(1961年第一批国保)

雍和宫全景俯瞰

雍和宫轴线主体建筑简介

准确来说,它是清代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而且是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万平,有殿宇千余间。寺院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

大门入口处东西及北侧牌坊

其建筑风格极为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设配殿与配楼。

昭泰门

辇道

雍和宫轴线主体建筑依次为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东西配殿由“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师殿)和戒台楼、班禅楼等宏伟楼阁组成。整座寺庙遍布殿阁楼亭,布局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建筑群红墙黄瓦,画栋雕梁,琉璃生辉。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的建筑最为富丽堂皇、巍峨壮观。

钟鼓楼

东西八角碑亭

雍和门(天王殿)

雍和门前石狮一对

御碑亭

其建筑格局特点是,它与一般的寺庙不同依旧保持了清代亲王府的形制,中轴线的七进院落与殿堂,外观无一雷同;院落由南至北渐次缩小,而殿堂则一殿高于一殿,符合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宫门向阳而层层掩护的庙宇建筑布局规则。尤其是万福阁,宛如仙宫楼阙,此类建筑形式现存极少,可谓难得的经典实物案例。

雍和宫

永佑殿

法轮殿

万福阁

万福阁及两侧楼阁建筑群

雍和宫的背后,是它“一宫出两帝王”传奇般的历史。其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同等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自此成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