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国庆阅兵*(1955年国庆阅兵,有一个非常
1955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建国六周年大阅兵,杨成武担任阅兵总指挥。
不过,跟之前的六次阅兵相比,这次大阅兵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队,就是走在最前面的“将方队”,看看下面这张照片,第一个就是“将方队”。
就在几天前,我举行了第一次大授衔,共授予了1000多位开国将,,在这次国庆阅兵中,正在南京事学院深造的将们,身穿将礼服,第一次以“开国将”的身份参加了阅兵,英姿飒爽,威武豪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这支“将方队”的两位领队将,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就是开国少将吴华夺和刘子云。
对于人来说,能参加一次国庆阅兵,都是足以炫耀一辈子的荣耀,而这位吴华夺将,却连续七次参加国庆阅兵,而且每次都担任领队,荣誉之高,无人能及!
吴华夺1917年出生于河南新县(和许世友是老乡),父亲吴文保是一个行侠仗义之人,为了保一方平安,成立了红枪会,1927年爆发的黄麻起义中,吴文保就率领这支红枪会参加了起义,还带着大儿子吴华高一起加入了红。
当时,吴华夺还只有10岁,也闹着要参加红,父亲看他年纪太小,就没答应。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吴文保带着队伍要去攻打反动民团,行途中,他一扭头,发现吴华夺竟然跟在队伍后面,就大声斥责让他赶紧回家。
谁知,第二天清点人员,吴文保又发现这小子偷偷藏在队伍里,就叫他回家。
,吴华夺胸脯一挺,倔强地说“不回去!就是冻饿,也要跟着红!”
吴文保见儿子这么坚定,就把他留在队伍里,就这样,吴华夺成了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小红,当时还只有10岁。
(图吴华夺(左一)与徐海东等人合影)
到了1929年,部队整编,吴文保和大儿子吴华高要到别的地方工作,就和吴华夺含泪告别,互道珍重,等革命胜利后再相见。
当时,父子三人肯定想不到,这竟是他们的永别,吴文保和吴华高后来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吴华夺活了下来,成为开国少将。
后来,吴华夺还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了《我跟父亲当红》,被收录进新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还被译成英文,成为大学英语课文,影响了好几代人。
抗战时期,吴华夺跟随新四第四支队第八团转战淮南,建立淮南根据地。
1940年5月,吴华夺率部来到安徽来安县城,意外获得消息城中刚刚开进一支日伪,人数有1000多人,前来进剿淮南根据地。
敌强我弱,又狭路相逢,怎么办?吴华夺果断下令夜袭敌!
当天晚上,吴华夺率队消灭掉外围的伪,又将日包围在几所大院里,日借助大院高墙,企图负隅顽抗,吴华夺久攻不下,就决定用火攻。
战士们爬上房顶,把桐油和火包点燃,扔进大院里,烧了几百个日伪,史称“火烧来安”。
由于屡建奇功,吴华夺所在的团被称为“铁锤团”,吴华夺也成为“铁锤团长”。
在解放战争中,吴华夺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重要战役,立功无数,1955年被授予少将衔,当时还只有38岁。
晚年时,有记者采访吴华夺将,请他谈谈是如何成为开国将的,吴华夺感慨地说“天生的英雄是没有的,我从小就转战南北,在枪林弹雨里拼杀,是无数倒下去的战友,给了我勇气与力量,才让我这个山里的穷娃子,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的将。”
建国后,吴华夺进入南京事学院深造,别看他的年龄和资历都不算大,很多将学员见了他,都要向他敬礼,喊一声“部长好”,因为吴华夺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当过华东政大学校务部部长,有教学经验,所以南京事学院成立后,吴华夺就被任命为管理部部长。
到了1955年国庆大阅兵时,因为我刚刚举行了授衔,中央委就决定挑选一批开国将参加阅兵,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南京事学院,因为当时有很多将在南京事学院深造,组织和训练都很方便。
,谁来担任“将方队”的领队呢?一时众说纷纭,谁也找不出一个最能服众的人选。
,还是周总理提出了几个标准年轻化,外形俊朗,高大英武,作风过硬。
按照这几个标准来挑选,吴华夺就浮出了水面,,吴华夺还只有38岁,非常年轻;,吴华夺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剑眉星目,英俊威武;,吴华夺10岁就参加了红,一直跟着党走,革命意志非常坚定。
就这样,吴华夺在众多将中脱颖而出,成为“将方队”的领队,带领“将方队”英姿飒爽地走过了天安门广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事后,毛主席到南京事学院视察时,看到前来迎接他的吴华夺,就握着他的手,风趣地说“你可是大名人呀,全中国人民都认识你!”
后来,吴华夺将担任过陕西省区副司令、兰州区副司令等职,于1997年去世,享年80岁。
(参考资料《中国档案报》《人民政协报》《文史博览》)#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