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历史之最全(历史上七位曾扒过黄河的主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众所周知,在古代水攻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对敌策略,俗称“以水代”,比较有名的像关羽水淹七,春秋晋阳水战,白起水淹鄢城等等。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第二大河,又是流经争霸最激烈的中原地区,所以她作为战争利器被扒过好多次,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黄河的七次人为决堤,看看是否达到了对敌效果以及带来的危害。


一、王贲水淹大梁

王贲,王翦之子,秦灭六国的主要将领,一生亡魏灭燕,战功赫赫,秦统一国后,激流勇退,与其父隐居。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攻打魏国,一直打到了大梁城。大梁是魏国都城,也是魏国的一道防线,城坚池固再加上民一心,王贲围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

,大梁作为都城却有着天然的缺陷,黄河的“悬河”离这里不远,所以王贲就想用黄河水灌大梁。

当时正值早春,王贲便下令修复大梁西北黄河之下的河道,直达大梁城下。十几天后春汛来了,黄河汹涌。王贲亲自指挥黄河决堤,河水顺着河道直奔大梁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这次人为的黄河决堤是历史上洪灾度最小的一次。《史记·魏世家》记载,“秦之破梁,引河沟水而灌大梁,三月城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梁城城墙坚固,也说明大水围城时间长,烈度不大。

,根据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团队对开封(大梁位于今开封西北)地质勘探的研究表明,大水进城后,对大梁城的破坏不大,只是冲垮了城墙,淹没了大梁城的南部区域,而大梁城本身的主体建筑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

概括来说,王贲这次用黄河水灌城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并没有一掘了之,而是修复河道,“引河沟灌大梁”,所以这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水战。


二、朱梁三决黄河

唐亡前后,藩镇混战,以梁、晋争霸最甚。唐宣武节度使、梁王朱温在镇压黄巢起义时,即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结下仇怨,后长期交战不已。朱梁为阻止晋南下,曾先后三次决开黄河。

第一次发生于乾宁三年(896年)。当时朱温正图谋割据兖、郓二州的朱瑄朱瑾兄弟,而李克用却发兵驰援二朱,屯于河北莘县。朱温一方面挑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反晋,另一方面又在滑州(今河南滑县)掘黄河为二支,河南河北立时一片疮痍,李克用无奈退。次年,朱温杀朱瑄于汴桥,朱瑾逃奔淮南,郓州、兖州平定。

第二次发生于贞明四年(918年)。当时后梁河阳节度使谢彦章率兵数万猛攻杨刘城(今山东东阿北),李存勖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轻骑驰援。谢彦章遂决开黄河,㳽浸数里,以限晋兵。但李存勖仍率大涉水过河,大破梁。

第三次发生于同光元年(923年)。当时李存勖于魏州称帝不久,即挥戈南下,欲一举灭梁。梁将段凝毫无抵御之策,遂在滑州决开黄河大堤,使水东注曹(今山东荷泽)、濮(今山东鄄城)、郓(今山东东平)等州,企图阻隔唐兵。未能克敌制胜,后梁政权在第三次决河不久,同年11月,即为后唐所灭。

纵观朱梁的三次决河之策,根本未将田地和百姓放在心上,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不仅给当时的中原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且此后黄河改道灌入淮河,经常泛滥成灾,延及后世,贻害无穷。


三、石重贵决河阻敌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养子,因石敬瑭的五个亲生儿子相继早,剩下一个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石敬瑭后,石重贵被宰相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都指挥使景延广拥立为帝。

原本石敬瑭是辽太宗的“儿皇帝”,与辽国关系良好,石重贵一上台就听从景延广的建议,在给契丹的告哀表章中坚持“称孙而不称臣”,惹得辽太宗大怒,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妄想摆脱控制的“孙皇帝”。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辽太宗命赵延寿率五万精骑南下攻晋。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辽骑越过长城易如反掌,未几,双方对峙在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频繁激战,一开始石重贵还口气强硬“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孙子,则取天下笑,当成后悔矣!”但随着后晋负多胜少,石重贵口气开始变软,不久即遣使求和,辽国要求后晋必须割让河北诸州,石重贵没有答应。

时值三月,黄河开始“桃花汛”,于是石重贵在河南化州破开黄河,淹汴梁、曹州、儋州、云州、濮阳五州,以阻挡契丹的进攻。

石重贵的这次“以水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辽骑因河水泛滥不便久留,回师辽南京府,后晋并没有得到太多喘息之际,两年后,辽太宗南下就一举灭亡了后晋。

而且黄河这次决口,所过方圆千里,民物淹毁殆尽,据说所谓的“八百里水浒”就是次决堤形成。


四、杜充决河逃命

杜充,南宋初年宰相、叛臣。《宋史》有载,杜充“喜功名,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时人讥讽其“有志而无才,好名而无实”。

1127年,北宋南迁。1128年6月,东京汴梁第一任留守宗泽去世,同年7月,赵构否决宗泽之子——留守判宗颖作为继任者的建议,将时任北京大名府留守的杜充任命为开封尹、东京留守。

杜充却非常害怕和金打仗,他不仅中止了宗泽的北伐部署,致使宗泽的跟随者,招募的武装力量“去者十五”,而且切断了对所有北方民间抗金武装的联系和支援,致使河东、河北最大的两支抗金武装力量叛而为“盗”,史称“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1128年10月,杜充从大名府一路南行至开封,为了防止金跟踪而至,便“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决堤的黄河水并未能有效阻止金南下,于是杜充又打算放弃长江以北,南逃建康。岳飞泣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

杜充自决黄河的地点在今天的河南滑县一带,距离东京汴梁较远,所以黄河水并没有直接危害到东京城本体。但汹涌的河水却吞噬了黄河两岸大片的田地和农庄,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水灾。而且黄河向北霸占济水河道,向南占泗水河道,自此进入频繁的泛滥和改道时期,给整个中下游地区带来无尽的危害。


五、蒙金决黄河互淹

正大八年(1231年),拖雷率四万蒙南下,在三峰山一战中趁大雪奋击金,完颜陈和尚败走钧州,金主力殆尽,良将尽,再无法与蒙抗衡。

1232年1月,为了阻挡蒙古大将速不台进逼汴京,惊慌失措的金哀宗命开封府事完颜麻斤出、邵公茂等部“民丁万人,决河水卫京城”。但遗憾的是“功未毕而骑兵奄至,麻斤出等皆被害,丁壮无二三百人得反者”。

虽然这是一次没有完全实施的决堤行动,但仍然加剧了黄河大堤的脆弱护防能力,元朝136年,仅发生在汴梁附近的黄河决堤事件就有23起,元末贾鲁治黄河动用民夫二十万,导致红巾起义,说不定也有这次未竟行动的因素。

,金哀宗这次恶劣的伎俩却更快的遭到了报应,它成功的引起了蒙的怒火,两次掘黄河“回敬”。

1232年12月,金哀宗逃离汴京,北渡黄河奔归德(今河南商丘)。次年,蒙宋联攻金,地处中原腹地的归德自然是两者的首要目标,3月,蒙古大久攻归德不下,于是效仿金哀宗,以水攻城。

蒙古先是在归德以北的村进巅破口,此处水流较缓,不但没有达到以水灌城的效果,反而由于河水四溢,导致归德附近水洼遍布,不利蒙古骑兵的进击。同年8月,蒙古再度掘开另一黄河口——风池口,大水才淹没了归德,史载,当时的归德城河水泛滥,民不聊生,城中守和百姓多有溺,自此南宋撤,蒙古破归德城。


六、李自成水漫开封

1642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第三次围攻开封城。史载,围城4个月,“城内粮草极度匮乏,万灶皆冷,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9月17日,黄河突然决堤,水漫开封。

这场突发而至的洪水是有史以来开封遭受的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汹涌的洪水,奔腾而至,所过之处,人畜皆无。洪峰“水头高丈余,坏曹门而入,南、北、东门相继沦没”,开封城内“举目汪洋,抬头触浪” ,“水深数丈,浮尸如鱼”,“大城止存半耳,至宫殿、衙门、民舍、高楼略露屋脊”,千年古城毁于一旦。

对于这次决堤事件的始作俑者历来存有争议,因为没人敢承担扒黄河的责任,《明史》中也是三缄其口,晦涩不明。

从的结果来看,虽然开封因水而破,但农民同样损失惨重,“溺者盈万”,如果是李自成单方面的行为,不可能有如此恶果。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此乃二者共同所为,只是没人敢承认罢了。


七、炸花园口

抗日战争爆发后,气势汹汹的日对我中华大地肆意践踏,妄称三个月拿下中国。1938年徐州沦陷后,日调集力沿陇海线一路西进,准备一举拿下郑州,打通平汉、津浦、陇海三大交通主干线,为攻打武汉提供有利条件。

国民党节节败退,虽有不少义士为国奋战捐躯,仍然扭转不了时局。为阻拦日向西推进,蒋介石听取了德国事顾问法肯豪森的建议,以水攻代兵战。

蒋介石思考良久,最终考虑到自身利益,采纳了德国人的馊主意。1938年6月12日,国民党队炸开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虽打破了日的作战计划,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但也淹没了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111个县,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80余万人惨遭溺,1200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老蒋也事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黄河虽然能成为战争利器,但只能逞威一时,视民如伤,力修德政,方为王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