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历史文化之最(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日报消息(记者李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并要求“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让柳州这座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承载着城市荣光。2021年5月1日《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在法治力量守护下,这块“金字招牌”的气韵愈发醇厚,有效推动龙城文化根脉与时代同频共振、开出时代之花。
以法治守护古城
书写新时代答卷
聚焦“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具有浓郁柳州特色的《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库不断充实。通过常态化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工作,推进各类历史要素的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据悉,我市2021年新增自治区级传统村落9处;新公布县域历史建筑15处;新增柳州“预备工业遗产”9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项目和多耶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我市还组织实施城区范围内第六批历史建筑普查挖掘工作,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
按照《条例》要求,我市通过“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2021年以来,完成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77栋老旧小区楼栋改造,改造面积约16万平方米。
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自治区历史文化名村1座,国家及自治区传统村落75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2片、历史建筑7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7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4项、古树名木1.23万多株……
“工业锈带”获新生 “生活秀带”有活力
工业厂房、工业遗迹……作为百年工业城市,遍布全市各处的工业遗产是柳州的宝贵财富。如何按照《条例》要求,让“工业锈带”实现蝶变,成为大家的“生活秀带”?
据悉,《条例》实施后,我市及时编制了《2021年柳州市工业遗产实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柳空文创园在保留原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旧厂区工业肌理和气质基础上,创新搭建起“文化产业 创意经济 旅游经济”的跨界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平台,2021年成为广西首批、柳州首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积极谋划柳州造漆厂旧生产区工业厂房、红星剧院等工业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努力让历史建筑实现现代功能。
强化监督促提升 聚力量守护名城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市人大科教文卫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在《条例》施行满一年后,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是我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在2020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以及完成《条例》立法工作之后,对“金字招牌”的又一次深度聚焦。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柳州正南门城墙遗址、柳空文化创业园……执法检查组听取市政府有关情况汇报,深入实地进行检查,为“金字招牌”保护进行“把脉开方”,从多个维度指出存在问题和提出努力方向,让人大监督更具刚性约束力。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要怎样挖掘柳宗元文化、柳江人文化?”今年11月9日至11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代表(柳州市代表团)进行集中视察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柳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韦振益提出意见建议,趣怪网希望进一步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讲好柳州历史文化故事,让地方特色文化焕发更强大生命力。
名城称号并非一劳永逸,名城保护永远在路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人说,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法护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色,传承千年文化。
(来源柳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