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历史之最(田英作品:葛洪与清虚)
一、葛洪与清虚
雄伟的太行山,绵延起伏几千里,山峦参差叠障,宛如盘桓驰骋的巨龙,护佑着天下苍生。太行山东麓,古北岳恒山左臂,有一座山灵水秀,地势独特的山峰,湍流不息的唐河从东、北两侧环伺而过,北麓有巍峨的古长城雄峙,沿线的倒马关、插箭岭、紫荆关,自古是连接塞外交通的咽喉要道。清虚山,宛如一位得道老者端坐在太师椅上,如炬的目光注视着脚下广袤的华北平原,将东来的紫气和浩荡的南风尽收怀中。
山峰久经风雨溶蚀,形成如青笋、似狼牙、像箭头,直刺云天的群峰异景。山中绿水长流,漫山遍野的古木,挺拔参天,浓荫密布,天然洞穴幽深莫测,更为此山增添神秘的色彩。如遇阴雨天,远远望去,一团团翻滚的云雾,千姿百态,舞蹈缭绕,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恍然间仿佛穿越于千里之外的南国秀色之中了。
千百年来,清虚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福地,也是堪舆大师们梦想的藏风蓄水的洞天。“四时之气清而煦,介入虚无,超然物外”明嘉靖年间撰写的县志记载了清虚这一名称的由来。清虚山是华北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全真教发祥地之一。因东晋高道葛洪曾在此修行隐居,故又称为葛洪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这两句诗用来形容清虚山十分贴切。著有《神仙传》的葛洪素有葛仙之称。有仙则名应该当之无愧。清虚闻名,源自葛洪。
二、见素抱朴成就非凡人生
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的炼丹家,医学家。回眸他非凡的一生,很难界定他是某个领域里的翘楚,他可以是排兵布阵杀伐决断的战场将领,也可以是扶危济困救扶伤的一代神医;他可以是李白诗中的神仙圣者,也可以是苏轼心中的大吕尊师。他是世界化学、预防医学、免疫学公认的创始人,他更是当今世界偌贝尔奖获得者眼中的开源宗师。
公元前283年,葛洪出身东吴宦世家。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仕晋,迁邵陵太守,卒于。13岁时丧父,家到中落,贫穷请不起仆人,篱笆不修理,他常常用手分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树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经典著作都被焚毁了,他就背着书箱步行,千里之远,借书抄写。砍柴买纸,燃火翻阅,学习古代物典籍常至深夜。他所用的张纸都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它。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遂自以“抱朴子”为号。“抱朴”二字是一个道教术语,最早出于《老子》,意思是指内心淳朴,不为外物所诱惑。
葛洪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少时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十六岁那年,他遇到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人——郑隐。这位道家奇人当时已经80多岁,还可以弯弓射箭百步穿杨,而且爱喝酒,每次酒后发热面红时,就会脱掉衣服钻入寒潭之下,闭气很久才会浮出水面。葛洪问他为何能在水底待这么久?郑隐回答此为胎息之功也,学之可得长生。长生!年仅16岁的葛洪听到这个词,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拜郑隐为师。郑隐的师傅是葛洪的从祖父葛玄,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以炼丹著名,人称葛仙公。葛玄将自己炼丹学道的本领全部授于郑隐。自从拜郑隐为师,葛洪放下了仕途做的心愿,转而求道,开始造炉炼丹,并远途跋涉,寻求炼丹物。郑隐传授了葛洪五卷炼制金丹的专著,还带着他习武。当葛洪问郑隐我们学道之人,为何要学武术这种杀生的技艺?郑隐预言江南即将爆发战乱,两年之后,这个预言应验了。为避战火郑隐带着弟子们离去,唯葛洪留下,武功加身的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队,任将兵都尉,在与石冰的农民起义作战中立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无心仕途的葛洪要“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不论战功。”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葛洪的中原之行,不仅是搜寻炼丹制之术,尝百草辨识性的从医之心,很早就在他心里萌生。
人生有缘。在洛阳漂泊时他遇到了喜好荐达贤才的嵇含。嵇含出生于今巩义市鲁庄。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后代,嵇康的儿子嵇绍是嵇含的叔父兼养父。因为嵇绍护驾有功,又是染沙场的烈士,其养子、书生嵇含先是被晋惠帝提拔任用为中书侍郎,后迁升为振武将、襄城太守,旋又被举为广州刺史。当嵇含在荆襄前线受命将去广州任职的时候,需要得力助手,他便想起了比他小20多岁的文友葛洪,邀请他入幕为参,并要葛洪先行南下作准备。为躲避中原地区的时局混乱,葛洪答应了嵇含的请求,并如约先期到达广州。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嵇含突然在襄阳遇害,好友被人所害,更加动摇了他出世的的信心,广州员邀请他担任职,他都推辞了不就,卸下战袍,穿上道服,像老师郑隐一样开始云游江湖,考察南方的特产即矿物,为撰写抱朴子搜集第一手资料,不久回到家乡。
东晋开国论功行赏,葛洪被赐爵关内侯。关内侯究竟是个多大的,让我们看看下面这组资料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第一次领兵与匈奴作战,武帝派出的四路大唯独卫青部到达龙城斩首数百,皇上十分高兴,遂赐封卫青为关内侯。同样是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儿子李敢跟随骠骑将霍去攻打左贤王,奋力作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陈汤抗匈奴郅支单于,元帝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爵位为关内侯。由此可见,赐关内侯所立战功可谓地位显赫。
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派人多次请葛洪重新做,想要封葛洪为“散骑常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时,他婉言拒绝了。王导让他当咨议参,干宝推荐他修国史,他都推辞不就。反而请求去广西勾漏县做一名县令,因为他听说勾漏县附近出产炼丹用的丹砂,到那里为方便就近采砂炼丹。在哪里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二位重要人物——鲍靓。鲍靓同样也是一位热衷于修道的员,当时在广东南海担任太守。鲍靓极其赏识葛洪,不但把自己辛苦得来的道教秘传经典《三皇天文》赠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女儿,漂亮而有才华的鲍姑,嫁给一介布衣的葛洪。
鲍姑正当妙龄,满腹才学,尤其精于医道。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女艾灸家。30岁时,葛洪带着鲍姑返回家乡,隐居深山,开始从事《抱朴子》的创作。40岁时,听闻交趾(越南、柬埔寨一带)出产丹砂,这是炼制丹最重要的材,他便带着妻子、子侄们一起乘船渡海去越南、柬埔寨这些地区远足考察。从交趾返回后,当时的广州刺史挽留他其辖地的罗浮山是神仙洞府、蓬莱仙境之一。葛洪隐居在这里38年。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元代画家王蒙所做的《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就是葛洪携妻带子移居罗浮山修仙的故事。画中的葛洪牵着一头鹿、站在桥上,他身穿道袍,手拿羽扇,正回头张望落在后面的家人。他的身后,有背着琴的童子,牵牛的仆人,抱着孩子骑在牛背上的妇人,就是鲍玄的女儿鲍姑。葛洪夫妇在罗浮山的幽静竹篁中修筑了茅屋,修行炼丹,研读道书,对大量南方植物、矿物的习性、性做了记录,并潜心炼丹,冶炼出铜青等各色结晶体。详细记载了几十年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各种矿物共生关系,这些对后世的医仍有很多启发。
三、少私寡欲,普惠天下苍生。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学家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青蒿素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每年挽救全球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奖感言语出惊人,她说“她要感谢一位古人,这位古人就是东晋高道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她的研究遇到困境阻力时,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她灵感,让她的实验最终得以突破。如果1700年前有诺贝尔奖的话,那获奖的应该是葛洪。”1700年过去了,葛洪的著述依旧是高山仰止,一骑绝尘。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肘后备急方》是他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众急之,无不必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方不易懂、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收录的这些方大部分都行之有效,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行动使用更加便捷,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袖珍本。尤其是在缺医少的山村、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
葛洪一生大都是在采集草,筑炉炼丹,著述写作中度过,医著述占了很大一部分,他留下《抱朴子》、《玉函方》、《肘后备急方》、《酉京杂记》等中医著作。仅《玉函方》就有100卷,各种疾分门别类,列出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使之成为一本很详实的工具书。他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有近万卷之多。就编写《玉函方》来说,阅读了张仲景、华佗等医书和百家杂方近千卷。在《抱朴子内篇•仙》 中对许多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部分及治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不止是道家的“真人”,还是百姓眼里的“神医”。举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敏锐的观察力,是他在学术上有所发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他提出道士要兼修医术的主张,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葛洪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还会束手无策殃及生命。《肘后方》记载了他对各种症长期观察的结果,许多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
传染天花的记载。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撒斯要早500多年。他不仅明确记载了状和发过程,而且还明确无误地指出它们的传染性。
对沙虱的记载“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这种,是由一种形似小红蜘蛛的恙虫的幼虫(恙螨)做媒介而散的一种急性传染,流行于东南亚一带、我国的省和东南沿海各省。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外才逐渐发现了恙虫的原是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并弄清了携带原的小红蜘蛛的生活史。而他早在一千六百年以前,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就把它的原、状、发的地点、感染的途径、预后和预防,弄得较为清楚,还指出此见于岭南,与今天临床所见竟无二致,这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葛洪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
书中对狂犬记载。疯犬咬人后引起的症,人非常痛苦,只要受到一点刺激,听到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响声也会抽风,有人把这种叫做“恐水”。葛洪首创地应用狂犬的脑敷贴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治疗狂犬的方法,这是因为狂犬的脑中含有抗狂犬物质。这个方法到十九世纪法国巴斯德才作了证明。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葛洪对狂犬能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详尽研究葛洪的发现后曾惊奇的叹道葛洪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师,他开启了世界医学化学的源头。
在《抱朴子•内篇》里,我们可以发现,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东,将它加热后,分解出汞;汞再与硫化合,又生成红色硫化汞。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物。葛洪的炼丹术,后来传到了西欧,也成了制化学发展的基石。
他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的简单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治疗皮肤,雄黄、艾叶可以消,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这些记载,对治疗关节炎有一定效果。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虫很怕它,所以我国民间在五月节前后烧燃艾叶驱虫。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能治皮肤。密陀僧有消杀菌作用,所以用来做防腐剂。科学与宗教之间时常并非严格对立。作为一个道士,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物的效用,说明葛洪很不简单。
《抱朴子》的不少观念和现在社会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谋而合。葛洪阐述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在内心的修养方面,利用各种心理调节锻炼方法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在身体的调养方面,提出道德与养生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金丹、行气、宝精、物和饮食起居五个要点。葛洪从细节入手,列出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作为起居座右铭“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在《肘后备急方》里,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这为普通百姓在缺医少的情况下,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自救的大门。在《金匮方》中有关于结核、天花等多种传染的记载,并指出肺结核(“尸瘵”)是会传染人的,可导致全家覆亡。《肘后备急方》辑有简便方百余种,可谓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
《晋书•葛洪传》中记载“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这句话将葛洪与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和司马迁并题,无疑是著作等身的肯定。
四、渊源中原 径诣洛阳
葛洪在抱朴子自述中说道是为古之道士,合作神,必入名山,若有道登之,则此山必助之为福,必成。纵观史料,葛洪一生当是登临无数名山大川,但何时登临的清虚山,已无详实记录考证,但通过史料不难揣知以下。
葛洪虽然出身于东吴宦世家,但与中原有很深的缘分。其父葛悌,吴亡后赴晋既是中原一带。葛洪应该是随父在中原生活过。挚友稽含就是在巩义结识的。因为对中原的繁华文明有所感知,所以,在战乱平息后,葛洪就辞掉职,径诣洛阳,辨识百,广寻异书,为他以后的著述积累资料。
洛阳之行葛洪正值18至21岁之间,这一时期是葛洪汲取营养学习知识的最佳阶段。“幼年慕道,壮而出仕,老而归真”这一时期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可圈可点,太行山脉中草资源丰富,先进的中原中医文化,是葛洪流连忘返的原动力。太行山南麓的云台山,北麓的清虚山,都留下了很多葛洪炼丹制隐居修行的遗迹和传说。
清虚山葛仙殿供奉的是葛洪的塑像。千年传承下来的三月十五清虚山庙会,五州八乡数十万香客云集清虚的盛况,香火最旺的日子,确实和葛洪有关,百姓纪念的就是这位悬壶济世的真人。太行山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中草资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治疗疾的临床经验,对于中草资源的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清虚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不出百里左手是祁州,右手是中山国都。都有相对先进的中医医术,中材采集种植的经验。所以才有葛洪披荆斩棘而入,攀藤扶葛而上。来清虚山修炼的一幕。
郎市大地是当地与中医密切关系的佐证?据了解古代的郎市大地与舆地学田类似,是专用土地,享有减免国家赋税的特权,自古清虚山周边村庄就有中草采集、种植、栽培的习惯,并享受税负政策上扶持和倾斜。
当地人还能准确地说出的为材商北京同仁堂划出来的地块。舆地与学田在封建社会里,为地主阶级政权培养人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史书记载,学田最多的省份当属湖南和直隶。
从入道到萌生学医之心,再到尝百草辨识性,搜寻炼丹制之术,葛洪经历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葛洪的行动推动促进了当地百姓对材的发现和利用,还是百姓对材的认识启发了葛洪,或许兼而有之,任何文明的推进前行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神话和真相交织,传说和历史辉映。就是最好的佐证。
五、道脉传承 宗法龙门
追溯道教的形成,为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天师张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教经历了4700多年的历史,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道士作为一种宗教角色,是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的。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为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真人是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老子与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学的学问。《庄子》又名华南经,是道家的经文,《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合称三玄,更是被后世尊崇为国学的经典。
清虚山道场的形成,自葛真人葛洪始,经唐、宋、金、元四朝,全真派宗师长春真人丘处机朝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劝其少杀生灵,有功于世,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尊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凡加入全真教者皆免免赋。
元朝统一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成为后世道教的主要宗派。后来全真道内部又衍化出众多支派,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丘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最为昌盛。
历史上全真道与正一派无疑同属道教。《郝宗师道行碑》碑文写道: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篆,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追乎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授,起于终南,达于昆备,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
其修持大略以……苦己利人为之宗。……老庄之道矜是乎始合,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都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是谓七真,师其一也。全真教弘扬的是老庄,但对“符篆、烧炼”各派道法持不同态度。
据史记载,金大定(1161~1189)间,陈道益由马钰之徒灵真子李大乘引度为道士。后又师邱处机,经丘处机指点住持葛公山,居山六年,修建庵观至百所,自居清虚宫。徒学愈众,所度弟子逾千人,清虚山道教达到鼎盛时期。现存于上清虚三清殿前的高鸣撰《重显子返真碑铭》碑云“重显子,单州琴台人。陈其姓,道益其名,重显子其号也!……金大定年间,全真教方行,子闻而悦之,……行化诸方。抵武川与圣人丘公长春遇,公告曰天下名山洞府,非有道者孰能与世?传大恒之左麓,常为抱朴子栖隐,因名葛洪山,观木石□秀,泉□沃冽,四时之气,清而煦,或者其然呼?往哉,汝宜至……。夫全真之教兴,由正隆以来,仅百余载,……今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陈道益天兴元年(1232年)卒,年八十一,赐号洞虚真人。
明清以来,该山后暖谷王石渠道人道术高超,康熙59年(1720年)入大内礼遇甚隆,封“清虚真人”,并敕建重修洞真观,亦称斗姆阁无梁殿。此阁供奉先天道姆,六十花甲之神,完全是砖石镶嵌垒砌,上圆下方,无一木料,共用九九八十一块格框拼成莲花状,充分突出了道家九九归真思想。康熙大帝赐斗姆阁楹联一幅“眉横无念乾坤外,鼻竖有形始复中”。
斗姆阁位于青虚山后暖谷半山腰处,旁有小石屋和茂盛杏林,山洪不能侵害,盛传有“避水神珠”。小石屋内有嘉庆二年(1797年)御制碑一通,书有“葛洪修炼于此……”。阁前现存有一通《重修洞真观碑记》的汉白玉石碑,完好无缺,载云“峰山叠翠,巍岭峥嵘……,王君讳石渠,保阳人,召见受封等等……”。此碑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洞真观知观张来祯道人重修道观时立,张真人系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三代法嗣。
自洞虚真人陈道益开辟清虚山全真教龙门派道场到解放前期,龙门派在清虚山传续十九代。现清虚山道场掌门人赵崇善道长,号清明子,1999年顿悟入道,2001年9月12日正式出家,18 年来一直为恢复清虚山道场殚精竭虑。2016年12月在武汉长春观授三坛大戒,乃道门最高级别的戒坛。
道教的始祖轩辕黄帝,据史书记载“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名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唯剑在焉。而这把剑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把剑,轩辕皇帝既是道祖,也是剑祖。所以道士和剑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相传世上第一把剑上铸上了人间烟火,有农民、有渔夫、有樵夫。道士舞剑、有孩童愉快的玩耍,人人各司其职,其乐融融。而这个也是轩辕黄帝想用这把剑所守护的东西。剑从诞生的一刻开始,目的就不是为了杀伐,而是为了守护。
道教创立之初,剑就成为道教的法器之一。自有道便有了剑,道士们又都是用剑的高手。要用剑降妖除魔,做法事要剑,全真教的开山祖师吕洞宾的标志性武器也是剑。古代道士佩带法剑,此为道教法具威仪的要求。在道教的法术体系中,法剑是运用广泛的法器。道教认为法剑是神授之宝物,是代天行法的利器。法剑作为道派传承的信物,历来为道教各派所珍视,被视为镇山之法器。而剑也被视为具有灵通的效果。这是一把有形的看得见的剑,而每个道士的心里还有一把剑,惟心剑。庄子《说剑》里说的就是心剑,心剑有三,即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心中这把剑决定了受戒道士的修为、胸怀、情操、格局。
“道场就像一座学校一样,让人由聪明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大彻大悟。解放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清虚山是葛洪在华北乃至北方唯一的道场。众多道教龙门派弟子均赴清虚山修道。开坛传戒历来都是道教全真派接应门人,广行教化承制法脉庄严教风之固有体制。亦是广大玄门弟子苦志参玄勤修律法登圣成真名注丹台之重要途径。受戒持戒乃修真体道得证大罗之奥妙。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让我们好好保护着他,以造福天下苍生,清虚山郎市大地就有振兴的一天。”全真教龙门派二十六代弟子赵崇善如是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观有大有小,有道则长。
长,生长、长久是也。
——完——
作者简介田英 女 曾任记者 制片人 编剧 导演 获全国优秀短剧五个一工程等奖项。现为自由撰稿人。
作品《鬼斧神工》简介朝廷举办的“抡才大典”,来自曲阳石雕世家的两个年轻人崭露头角,大哥杨崇砚凭着过人的技艺夺得头名。 生于石,长于石,杨崇砚毕生都在钻研石雕艺术,从技艺的精进到精神的升华,近乎于“道”的追求。求道的路上,主人公身边纠缠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戴长庆,这个人性中恶的化身,坏事做尽,数次加害无辜,最终恶贯满盈;寺本婉雅,貌似忠厚且博学多才,实际上是日本文物间谍,觊觎中国文物而假扮高僧;齐瑞昱,与主人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阴差阳错无缘终老;雪梅,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代表,默默的为所爱的人奉献了一生。主人公的一生充分展现出中国人的坦荡胸襟和不畏强权的民族气节。在爱恨交割生考验之际,为保护文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文/田英 此文创作于2018年10月7日
编审李杰
京畿文化视点出品